老子:比阶层固化可怕得多的,是精神层固化
微信公众号“大阴阳论”(ID:dayinyanglun)首发,专注佛、道、易、王阳明的高品质原创。

电影《大话西游》的最后,曾经的至尊宝和紫霞对着悟空的背影说:他好像条狗。
这句话让太多人难忘,却未必知道内心最深处的根由。那是一场前世今生,如人的年少与年长、初时与后来,漫长岁月里的是同一个人,却已经恍若隔世,早已不识。
人最初都是有灵性的,纯粹而干净。而绝大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就像一条狗,长大后总不如小的时候可爱呆萌,并在岁月中毛色不断失去色泽和柔顺,变得疵巴和肮脏,如众生的皮相和那颗心。慈悲的佛菩萨,原来都是爱狗人士。
电影《东邪西毒》里,还有一种叫“醉生梦死”的酒,喝了之后可以忘记以前的任何事。精神层的固化,就是多数人的那坛醉生梦死,只是忘记的是最好的东西。
真正的阶层固化,是精神层固化
什么是精神层固化?
如今流行说阶层。如果这世上真有阶层,那也只存在于精神上。不过是因为那精神的高层,多数人看不到也摸不着,他们才会误以为关乎的是现实。
人这一世不论求什么,求的都不过是个身心安顿。认为这安顿一定是来自外境,还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是区分人的悟性与灵性的分界点。分界的两边,便是佛经所说“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六祖所以才对前来参拜、以诵《法华经》三千遍而生我慢的法达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很多人都不知道,精神是可以不依赖于外境的,是可以完全自主的。
日本道元禅师曾说“身心脱落”四字,最是精妙,那个瞬间,便是悟和解脱。老子也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才是真正的和最终的安顿,将着眼点放在这里,方为上层。
人之一世,下等境地苟且而生,交付精神的所有以求生存,自己卖着自己。中等境地所谓建功立业,以财富和地位去赢自尊,证我执。上等境地求身心脱落,出离亘古的困局而与天地同化,究竟解脱。古德所以言:“学佛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
下等混世,中等入世,上等出世。不出世,便出事。
对于这上等,绝大多数人是压根没这意识的。你伸手指给他,他看到的也只是云遮雾绕、虚无缥缈,于是额头上显出“不信”一行,嘴中喷出“扯淡”二字,老子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于是就只能跟着本能跟着别人走,编织着自己的笼子,成为世间的影子。
上不去更高一层,就只能板结在眼前这层,这就是固化。年龄越增长,对新事物、新观念越无兴趣甚至排斥,就是精神在固化的症状。有人说这是生理变化,所以他身心没有脱落,一身皮囊在岁月中风干成画皮,皮里包着的是鬼。
对此有自觉,并有意识地去打破这种固化趋势,便是解药。只可惜这样的人,稀有。
35岁,是精神层固化与否的分界
精神层是如何固化的?
一些聪明人,为我们标注出一个年龄的参照系。
奥地利人智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在《讨论人生每七年周期的变化》一书中说,人在28岁到35岁,是意识的创造性进程最为活跃的阶段。
现代的物理科学也发现了一些证据,揭示大脑的连接中心会在35岁左右达到效率的顶峰。大多数伟大的宗教导师和哲学家,在35岁都获得了至关重要的体验,佛陀、耶稣、王阳明、保罗、但丁、拜伦……都是在35岁前后产生了最伟大的见解。35岁,是人一生智能的普遍高峰,此后更多是对这一高度的巩固、完善和充实。
35岁似乎是生命的一道分水岭,也是生命成色的试金石。我们在人生的河中漂流到这里,遭遇最大的一个隐形漩涡,有人可以化龙飞升从此遨游太空,有人只能成落水狗而狗刨上岸。
境界之别,从此天上地下。天上的眼观四海、耳听八极、腾挪万里,他生命的关键词是开放和广阔;地上的在丛林中奔跑狩猎,在躲藏与进攻中疲于奔命,他生命的关键词是狭隘和逼仄。眼界、格局和见识,一个越来越大,一个越来越窄。
后者,就是精神的固化,是在年龄增长和岁月演进中碰到了精神上升的天花板,就以为天就是这么高,于是当作了一生的边际,不拼命向上顶破,反而将下落当作飞翔的自在,并在一个舒适范围内板结。这个舒适区,往往比天花板还要低。对于更高层,他们往往就算知道存在也会无视,因为真的是没有感觉。
世事变化不止,不进则退,不升则堕。古人云,“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求其下则无所得”。不升级,就向着低级;不做神,就成鬼。多数人要好些,是人不人鬼不鬼。
龙犬之别,别在何处?自觉,与精进。自觉的是自己精神的固化现象,精进的是不断以开放、学习和成长的修行去打破。35岁是一道岭,却不是不能翻越,毕生自觉与精进不止的虚云老和尚,就是在56岁时开悟。
自觉,是知天花板上面还有天;精进,是不抛弃不放弃地去顶。最怕有人不但不知不顶,还给天花板认真粉刷,并在上面画上日月星辰,告诉别人这是真的。就像那些以外在条件和渺小成功去不断炫耀和吹嘘的人。
正如以善讲《金刚经》驰名当世的唐代德山宣鉴禅师,顿悟后烧毁讲经的《青龙疏钞》时说出的那句话: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甘愿做犬故,不能化龙。
比不忘初心更根本的,是不忘初觉
什么是决定精神层固化与否的根本?
做什么都是需要心气的,根本打破固化更是,让阿汪相信自己是条龙,不容易,要先给他唱天使的翅膀。心气就是心中贯通激荡的那股气,那应该是一颗怎样的心、一股怎样的气?
一直对一个故事念念不忘。
苏轼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伙伴一起,听一位九十岁的老尼姑讲述蜀宫旧事。这位老尼姑年轻的时候,曾跟随师父到蜀主孟昶的宫中做法事。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夏夜,她亲眼看到孟昶和他的宠妃花蕊夫人在摩诃池边闲坐乘凉,吟诗作词。
几十年过去了,老尼姑还能背诵那晚听来的词篇。这个优美而充满沧桑岁月感的陈年往事,在小时候的苏轼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四十年后,他还记得这首词的开头两句: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苏轼也在念念不忘。后来已快到知天命之年、正贬至黄州的他,用这两句作开头,填了一首《洞仙歌》词。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这样的故事和词句,任谁见了都是要心软多情的。而每个人的年华初时,都是这般心软而多情的。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少时,有过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情境,有过一个刻在心底最软的地方的夏夜,一把蒲扇,几位老者,天上的星星,耳边的鬼故事,清凉的风和脆响的虫鸣。还有春天早晨的布谷声,夏天成片的蝉鸣和瓢泼的雨,秋天的夕阳、落叶和月色,冬天光秃的枝丫和飘扬的雪。
都说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倒不如叫做不忘初觉,我们生命本初的那种感受。因为只有这些才是真正真切的,我们触摸得到真切背后那颗鲜活、纯粹、柔软和干净的心。只有这样的心,才是与天地同在的,与自然万物有着至为真挚而绵密的连接。孩子比成人,更有资格谈活着。
初觉,正是决定精神层次的那个根本。不忘初觉,正是拔升精神层级的那条最终通道。
所谓不忘初觉,是保护、保持或者重新发现那种源自本初的敏感而细腻的感受力,那是你与天地世间的真实相沟通,最好和唯一的通道。舍此之外,读书、思考、阅历……即使再宽阔光明,也都不是根本的路,若是着相还是歧途。
很多成年人早已失去了这种能力——其实那不是失去,是遮蔽和忘记。他那些经年的所谓经验、理性和见识,不过都是一块块执念和成见的砖,在真心的外面垒砌出一道坚硬冰冷的墙,自己那颗本心则如同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幽闭其中。去除那些成见,忘掉那些经验,拆掉那堵墙,真心自然会再现,还是一样的干净和柔软。
不忘初觉,是为了认得回去的路。只因最初,才是原本。人有本如树有根,根看不见,可是深深扎在大地里;云飘得再高,可终会散。
何止苏东坡,所有那些有性灵的智者,生命都有着这样的质地,走得都是这样的路。
回到最初,是一个天地法则
一切的智者,都在挂念着回去。
闻一多说庄子,“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羁旅中的生活是那般龌龊、逼仄、孤凄、烦闷”。老子也在念叨着“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回到那个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孔子也总是回头望从前的圣王时代,禅师们念念不忘的也是回去自己“本来清净”的源头。
首尾相接,才是一个圆,才能得以往复循环,周流不息,不论天道、万物还是世事。六祖言,“道须通流”,道即是通流。最初,就是最终;最终,只是最初。这是天地间一个最大的真相和法则。洗尽铅华就是那条修行之路,返璞归真就是那个最后的归宿。
唯一的差别,不过是从一块天赐玄铁,铸造为一把刺破苍穹、破碎虚空的神剑,此物还是彼物。只是更加提纯,也从只拥有连通源泉的内功,到同时拥有了造化创生之力。于是你才能同时拥有修为、境界与能力、成就,完成出入世不二的伟业。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自然中来,到自然处去;从真实中来,回真实那去;来路即是归路。这就是精神层级跃升的大方向。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等在那里的,是妈。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生命的质地,成就于慢
如何才能回去?
老人们讲,老龟,老蛇,老黄皮子,老刺猬……动物活得年头长了,是要成精的。在岁月中自然长成的人参、野物,味道和滋补也远不是人工种养的可比,家养的鸡猪都比肉食的更鲜美营养。人的年岁大了,也仿佛自然就有了一种看淡看透的沉稳和通透。就连那些没生命的老物件,一尊蹲在门口上百年的石狮子,一个用了几代的老香炉,一面祖上传下来的铜镜……都似乎有了灵气。
万物自有道。它们告诉我们:智慧和灵性,是要在岁月中成就的。
漫长岁月中的沉淀,沧桑世事中的积累,就是那份性灵的来源。天地之间,空间一广大,就呈现出寂静;时光一漫长,就生长出沉静。风浪总是起于海的表层,浪浪逐高如芸芸众生,却终归于平与无形。海的深处,则从来都是静寂深沉。
其中的秘诀,是慢。生命有限,慢则会把岁月拉长。时光和世事于是才得以渗入生命的每一个毛孔,如水入海绵,让生命有了分量和密度,还松快柔软、灵动流转,这就是生命的品质和质量。钻石都是深埋于地下,历经亿万年而形成的。
慢,慢在当下。天地是一片海,生命是一条河,当下是一滴水。安心于做一滴水,河流自然会带着你流动,向着归乡的方向,一路映着太阳的光明。非要飞溅而起,或许可以招惹岸边畜牲们的目光,却只会蒸发;非要蹚浑水随泥沙俱下,或许可以筑起一道堵塞河流的坝,却终会塌方。前者如神佛,后者是众生。
只有当下是真实,只有当下可连通宇宙的实相,心静不妄想,便入无涯空灵。那些自以为拥有过去、把握未来的人,都是故作姿态的蜡像,再逼真毕竟是假。所以道家要做的,是真人。
当下是寂静的流动,寂静的流动就是慢。我们要回去的是原本,慢,就是原本的模样,就是道性。
天道忌快,人人却都怕来不及。最后,就真的来不及了。
一切想赢的人,都已经注定了输。他们,压根走错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