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中最初的声音,曾是件不得了的事情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动画学术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17年2月15日,原标题《动画中最初的声音 ——早期有声动画》。转载请注明。
和实拍电影一样,动画的声音也不是跟画面一同诞生的。动画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默片时代。实质意义上的电影声音元素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它的到来致使包括动画史在内的电影史产生了巨变。
1927年,实拍领域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诞生,并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一时之间难以接受在电影中加入声音元素。电影声音现在看来如此平常,在当时却是件不得了的东西。

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声讨有声电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恩海姆,他将有声电影描述为“杂种的艺术”,认为当电影开始说话和演奏音乐之时,它便盲目地试图模仿现实,不再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也就无法成为一门艺术;唯有默片才具独特的美学价值。

不绝于耳的反对之声并未阻挡声音对电影的入侵。1928年迪士尼的《蒸汽船威利》作为最早的声画同步动画而获得了轰动。
这部短片里面充满了对声音元素的主动使用。影片一开始,便是蒸汽船在水面上驶过,伴着“突、突、突”的声音,船上两个烟囱交替向半空中喷气,声音和画面完全同步。米奇站在船上掌舵,悠闲地边用脚打着节拍边吹着口哨——这段声画同步的画面如今也成了迪士尼的一个象征。(就是上面的封面图啦)
后来,米妮(米奇的女友)把吉他连同《稻草里的火鸡》(美国经典民谣曲)的乐谱掉到了地上,被一只山羊吃掉了。米妮和米奇顺势把山羊的嘴扒开,尾巴折起来摇,于是那山羊俨然一部手摇的留声机,竟然播放起《稻草里的火鸡》!后面还有许许多多演奏音乐的情节。可见《蒸汽船威利》是多么积极地展示声音,尤其是声画同步的魅力。


——有声动画,还是得听。以下是《蒸汽船威利》的视频:
声音对动画的影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29年,华特·迪士尼采纳了作曲家卡尔·斯特灵的建议,开始了“傻瓜交响曲”系列动画的制作。从这个标题中明确体现的“交响曲”就很容易看出该系列对声音的倚重:它将音乐摆在了非常核心的地位。

该系列里的多部作品延续了《蒸汽船威利》中大量音乐与舞蹈表演的模式,譬如《骷髅之舞》里的骷髅架子们就跟着片中的音乐大跳各种动作奇怪且高难度的舞蹈;其中一只骷髅卸下另一只骷髅的大腿骨,并在它的脊椎上敲出音乐。
《花与树》中,树人拉长了花茎做弦,弹起了竖琴。“傻瓜交响曲”系列极尽音乐表现之能事;不过该系列中对人声的表现并不太多。
——关于《花与树》的更多介绍,可以点击如下链接:
而与之基本上同时代的弗莱舍兄弟则推出了一位能歌善舞的性感女郎:美女贝蒂。她有些婴儿肥的可爱脸庞和大大的眼睛都是她的标志性符号。以她为主角的动画短片里,贝蒂俨然一个真正的歌舞片明星,时常在画面中一展歌喉,或讲述故事,或抒发感情。

关于美女贝蒂,更多的介绍可以点击如下链接:
这一歌舞片模式后来也在迪士尼动画中获得了更成熟的发展。作为美国动画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937年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同样有大量的歌舞片段。

歌舞片模式的传统和风格基因,延续在了迪士尼后来的动画电影中,直到今天——这也便是《冰雪奇缘》等作品歌舞风格的历史源头。没有一边掌舵一边吹口哨的米奇,也就没有高声唱着《Let It Go》的艾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