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1)
仅仅加序前七篇,原本瞌睡到准备翻两页睡觉,读到惊醒,读到笑抽,读到理解。
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但意识到许多当时的问题到现在非但没有改观,甚至更为严重。如果没有读到这篇文章,兴许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当然也可以毫无影响喊着没毛病的过着,可是既然看到了,就不要当作没看到吧!
1#序中谈到王小波年轻时曾经一度受萧伯纳影响,认为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确实,他也谈到,此人之肉,彼人之毒,自己的见解难免会受周围的环境左右而失去公平性。罗素先生也说过,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所以这也就致明辨是非很难。这也就致使许多明白人不多语,这没毛病,但是逐渐导致的"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对中国名声的损害只会如滚雪球般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确实可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选择保持沉默,选择包容,选择现在的主流观点即存在即有原因,但当一些触及至原则性问题,大家还仍然保持着智者沉默是金,是不是只能反映出当下的热点社会问题:城市人的冷漠?究竟是你不与傻瓜论长短?还是如同鸵鸟一般把头埋起来掩耳盗铃?
2#关于格调
通过这篇,更直接的说也是为我彻底打开了《黄金时代》的大门,这本书于我而言曾经一度准备弃读送人,时代背景不同,如同柯南道儿说的,一本书对你而言究竟是不是一本好书,就在于它有没有同你产生共鸣,而通过这篇论格调,王小波说:作为作者,我知道怎么把作品写得格调极高,但是不肯写。对于一件愚蠢的事,你只能唱唱反调。虽然背景不同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可这么有趣的灵魂,加之我读了些杂七杂八的书阅读能力较早期稍有提升,也许是时候读起来了。
3#我的精神家园
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将这篇文章作为书名,王童鞋用一颗童心描述什么是人文事业真的太妙,"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至于他写文章的动机: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4#关于媚雅
我也是第一次明白了媚雅和媚俗的定义,这让我想到现在也有一种定义——小资情调,还有随着网络的冲击,看到的接收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其崇拜他人,不如推销自己的风潮盛行,但就怕是另一种盲目跟风从而没有机会了解自我。不过我这也是给自己打脸,如若什么都凭自己口味来,《黄金时代》就可以送人了哈哈
5#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终于说到了把我惊醒的一篇,王童鞋认为:社会对弱势人群当有同情之心,文明国家各种福利事业,都是为此而设,但他认为科学,艺术不属于福利事业,不应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旨。科学和艺术的正途不仅不是去关怀弱势群体,而且应当去冒犯强势群体。使最强的人都感到受了冒犯,那才叫做成就。以爱因斯坦为例,发表相对论就是冒犯所有在世的物理学家。我真的必须承认做了常年的接收者,无论是读者还是观影者,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欣赏一部作品时往往感情用事同情心泛滥从而以此来评判这部作品的好坏,记得曾经有一个朋友说过,关于狗狗的电影一般都比较容易博得泪点,容易渲染。那对于一部作品来说,究竟是作品本身还是其噱头赢得了好评呢!?并不是说一概否定这种方式,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不能被大众所意识到时,通过一部作品打开大众的视角确实是件好事,但这仅仅只占一小部分。如若一部作品为争得好评而妥协渲染弱势群体,那只能为其将来的发展空间而担忧,这也是为什么忠犬八公之后能想起来的狗狗作品屈指可数的原因吧!艺术和科学应当是创作型产业,至少其主旨应当是不断创新的,王小波以作为笔者为例说到许多优秀的书都让他深感被冒犯,总觉得这样的好东西该是他写出来的才对。也许这也就是他能成为一位成功而持恒的作家的原因吧!这篇文章简直就是给我当头一棒,也许之前的我也会被对富有同情心这一美德的追求而遮挡双眼,看不见其后的本职使命,尤其是作为科学研究者,如若能抱有这种想法,才算是踏上了创新的道路。良好的竞争为什么不可以像运动界那样分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目标相同但大家的起点是不同的,我们能做到包容不歧视弱势群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予帮助即可,而不是将其作为盾牌来模糊大家竞争的起点,否则又有什么基本的公平而言呢!?再看看文章写于1995年,当时的问题是的王小波对此说出想法,可至今这样的问题于我看来更是严重,如果我没有看到这篇文章,也许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这种问题的存在,有这样一个我,就一定也存在千千万万个我,也一定存在着早就看到这个问题但如视无睹甚至加以利用的人,也许王童鞋看到也只能摇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