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2015
【山河会变故人离散,唯有蹦迪海枯石烂】
贾樟柯也是目前为数不多喜欢讲故事的导演,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看下来,慢慢看下来。
两男一女的开始,晋生梁子和涛儿,故事发生在汾阳。三个人之间一旦牵扯了感情就势必有一方要退场,在一起的两个人好像也不会平平安安走到最后。晋生跟涛儿结婚后有了一子张到乐,七年后两人离婚,后来晋生再娶,而涛儿事业有成却孤独终老。跟着父亲的张到乐与继母关系颇佳,后来父子俩因故移民澳洲,母亲这一角色缺失后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且难以被调和。梁子当年出走河南,在邯郸成家,病重回到故乡后受到涛儿的救济。
故事无论在地域上还是时间上跨度都很大,而且大的有点儿荒诞。对过去并没有吝啬笔墨,甚至于将来的部分只占了不到40min。也就是说背景从灰扑扑的汾阳小屋里变到通透明亮的澳大利亚豪宅里,国人从不能每人都拥有一部手机到随意可到处移民,说着的语言从汾阳话到英语,没有明确的给每个时间分段,只让人觉得生活却是在这样,不知不觉间就已经走得很往前了。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身份的更改,有人离开也有新的人出场。走了的令人撕心裂肺,新来的又让人忐忑不安。梁子携妻子回到他故乡的家里,一间破败的房子四处蒙尘,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缺口。涛儿的父亲在去给战友祝寿的途中离世,她和多年不见的儿子一同参加葬礼,母子二人如同陌生。那个孩子从光怪陆离的上海一下子回到发展了却也还没足够得到发展的出生地,格格不入,百思不解。母子间的血缘非但没有使境况变好反而更显尴尬。那个小孩子说着她听不懂的语言,亲近着一个全然陌生的外来女人,本是母子的二人却相对无言。
在起初和后来,之外的中间,在过程中,晋生从没出现过。他都是活在别人的话语里。他的事业做更大了,钱赚的更多了,跟新妻子关系似乎不错,准备举家移民了。再出现时,已经不复故事的开头意气风发年轻气盛的模样。他变成了一个在陌生的土地格格不入的样子。不会说英语,也没有几个外国朋友,唯一的亲人不会说中文,两人仅有的交流都要依靠谷歌翻译。他更多地与同样移民过来的老哥们儿们待在一起,聊得也尽是国内的事。哪个官员落马了,哪个平安着陆了。他要依靠枪来获得满足和安全感,还是喝不惯咖啡,吃不惯西餐。生活的固执又敏感,却仍然拒绝回去。
儿子张到乐,在语言学习班结识了忘年交米娅。关于母亲的记忆少得可怜,他一面想要找回一面又惧怕,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亦没有勇气坚持。这个不怎么会讲中文的男孩子,对儿时的记忆一片模糊,不记得那场突如其来的葬礼,不记得那个找不到方式与他亲近的母亲,也不记得那个特地给他包的麦穗儿饺子,吃了能长高个子那种。但是他记得,“涛,波浪的意思。”却不记得这句话的意思。
整部电影充满了快与慢的对抗。世界在飞速向强,居住环境从低到高到高耸入云,梁子一家却仍住在破旧的小院平房里;赵涛已经是个事业有成的女企业家,装潢典雅贵气的家里却在客厅摆着一台老旧缝纫机,张口闭口也还是一口家乡话;飞机高铁无处不达,涛儿却选择用火车从儿子回上海,只是一个母亲想要多陪孩子待会儿的心,不接受快;就更不用提,晋生,在2025年的澳洲,搪瓷茶缸大汗衫,从思想古旧到外表;还有那首叶倩文的歌,正流行时在听,几十年之后黑胶唱片还有人在放。
留白和不提也是一个特色。晋生为什么不能回国,没说;梁子后来怎么样了,没说;涛儿在结尾包了那么多饺子,是不是等谁回来吃,没说;到乐跟米娅有没有在一起,没说。大量的留白似乎也是在与当今的快对抗。不是说每天都有好多电影要上映吗,这一部却要你再想很久,没有提到的部分每一处都可以给出基于个人理解的解释,你还能那么快地就投入下一部片子吗。
那年你们在灯光昏沉不定的迪厅蹦迪,三个人变两个,友情掺上一星半点的爱情也要完蛋。后来山河还在,涛儿一个人听着打从老远传过来的广场舞的音乐,独自一人站在空地上跳舞,故人不见。
那年冬天特别冷,黄河滩结了厚厚的冰。你们开着一辆在当时特别好的桑塔纳一起去放烟花,还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