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不复
故人不复
胡杨依旧
文/马云龙
不爱的人,不给他希望。
这是闻文两年前的微信签名,那时候的她,像是一朵被洒了蔓越莓味伏特加的玫瑰花。没有凋谢,没了扎手的刺。却还能在电闪雷鸣的夜晚,借着闪电的光亮,默默的散发着酒香和花果香。
大一那年,我在QQ空间上认识了闻文。她和我一样,也在上海读大学,而且我们的老家也在同一座城市。贴上了一个“老乡”的标签,瞬间让彼此成了自来熟。
我们从小吃聊到高考,从高中聊到大学,从老家的云淡风轻聊到上海的大雾大霾。我们给彼此加油鼓劲,我们一起憧憬上海纸醉金迷的生活和未来的五彩斑斓。这份水到渠成的友情,来得太突然。隔着手机屏幕,我们互叹着相见恨晚。
闻文的学校在城南远郊,而我在城北的崇明岛,平时彼此都挺忙的,所以我们很难在上海碰面。平时一有空我就找她聊天,从打字,到语音,再到煲电话粥,甚至还有视频。在一段段闲散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把彼此的前半生都给聊透了。
地铁上,操场上,回学校的路上,宿舍里,这些很平常的场景里,都曾出现过我和闻文煲电话粥的镜头。尽管这些青春回忆在当时很零散琐碎,但以后能记住的,都是拼凑在一起后的完整桥段。所以之后不管怎么回忆,记忆中在一起聊天见面的情景都是连贯的,就好像青春从未留过白。
直到大二下学期她来崇明岛找我玩,我们之间那层曾恋人未满的关系才被撕得支离破碎。
“这是我男朋友,胡旸。”闻文特地带着她的男朋友跑来崇明岛找我玩,顺便把她的初恋男友介绍给我认识。因为我们关系很好,所以她说她要先和我分享这份喜悦。
我应该感到高兴,我的好朋友终于“嫁”出去了。我应该难过,她瞒了我好久。
虽然是第一次和胡旸见面,即便是当着闻文的面,我也毫不客气的说了句“你怎么找了个这样的人做男朋友”。略带嫌弃吃醋和玩笑的口吻,又不卑不亢,我把尴尬的度揉得吹弹可破。
2015年的三月份,严寒依旧,虽然只是初春伊始,安徽境内的油菜花却早已灿烂了一方天地,闻文就是在那时候认识了胡旸。他们在网上认识,互加了微信。然后从打字,到语音,到电话,再到视频聊天,胡旸隔着手机屏幕对单纯懵懂不识爱情的闻文说尽了甜言蜜语,道尽了海誓山盟。认识才不到七天,闻文就决定同意和胡旸在一起。
闻文在上海,而胡旸在安徽安庆上大学,不过胡旸在上海交通大学还报修了第二个学位,所以胡旸也会经常来上海。只是他们认识那会儿胡旸还在安庆,得等上半个月胡旸才会来上海。
胡旸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他迫切想见到闻文,多次要求闻文去安庆找他。情窦初开的闻文架不住胡旸的软磨硬泡,看到胡旸真的给她订了往返的机票后,闻文才扭捏着同意趁着清明节多放一天假的时节飞去安庆约会。
闻文的室友很担心她。毕竟一个女孩子,就这么一个人飞去外地见网友,听上去就不靠谱,女大学生失联的新闻电视上可报道过不少啊。但箭已上弦,况且缘分的到来本就无踪可觅。富贵还险中求,爱情亦可崖边寻。说服室友,在安抚了心里那头躁动的小鹿,闻文还是坐上了飞往安庆的航班。
在飞机降落前,闻文看到了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胡旸不是坏人,闻文也没有失联,两人成功的在油菜花海的波涛浪涌里度过了三日甜蜜的二人世界。
闻文说话的声音很好听,曾经做过校园电台的主播,人也比较文艺,爱写文章。她曾幻想过爱情的模样,幻想过男朋友该有的模样。然而胡旸却并不符合闻文择偶的人设。
169的身高,偏瘦小的身体,胡旸和闻文站一起越发显得矮小,尽管闻文只有170的身高。黝黑的皮肤,较为粗糙的脸部纹路,和较为白皙细腻的闻文相比,本就暗淡平庸路人脸的胡旸更是一身的屌丝模样。如果他多些成熟和稳重,少些花言巧语,走路的步伐再笔挺大气些,会像是一个刚从农田里干完活出来喝水的农民小伙,朴素又实诚。
但闻文不是织女,胡旸更不似牛郎。所以当我见到胡旸时,多少有点生气。曾经和自己那么要好的一个女孩子,竟是倒在了这样一滩烂泥里。
看到玫瑰花深陷淤泥却还这般享受,我能感受到胃里翻江倒海的洪荒之力,犹如喝了一杯躲着孙悟空的茶水,痛得我五官扭曲却依旧头脑清醒。但这毕竟不是我的爱情啊,所以尽管表面上我再不满意,吐槽过后还是得勉强祝福,然后心里默默安慰自己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真爱吧。
由此可见,初恋的甜蜜也可盖过现实的苦涩和不安,或者说是麻痹。
我应该庆幸见到了真爱的模样,我更应该要祝福他们,这是礼貌和做人该有的最基本的涵养。只要以后闻文不会悔青着肠子来怪我,怪我为什么当初不把她从烂泥里拉出来就好。不过即便以后闻文来怪我,我也可以挺直了腰板的说你当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我怎么劝你你都听不进去啊。
闻文和胡旸的崇明岛一日游结束后,我和闻文几乎不再有任何形式的联系。印象里只记得他们离开崇明岛一个星期后闻文给我打的那个电话。
“你知道这几天我都经历了什么吗?”电话那头闻文的语气很低落,平稳低沉的情绪让她失去了往日天籁般的声线。没有爆发,也没有沉默,她或许只是想找我借一把雨伞避避雨。
“我不知道,这几天我也很忙,家里也出了些事情,没有心情也没有空安慰你,你还有其他事吗?”我听到了从电话那头传来的钟点播报声,伴随着东方红的音律,还有周围嘈杂的人群声。她应该在外滩,她应该不会再觉得孤独,她应该不再需要我了。我给自己的冷漠找了借口。
电话挂了之后,我和闻文的世界里,开始疯狂的刮起灰尘。
我再一次和闻文见面,是在一年之后的烤鱼店里。直到那时我才弄明白,一年前闻文给我打电话,是因为她和胡旸的感情出现了问题,那天她不过是想找我倒倒苦水。就像以前煲电话粥一样。
那年闻文和胡旸崇明岛别离之后,胡旸说要在上海租房子,让闻文搬出来和他住,还说要带闻文去千岛湖玩。闻文当然欣喜若狂,满心期待。不过胡旸说要等一等,他要去北京看他生病的奶奶,等他从北京回来。
闻文很听话,就这么等着,直到胡旸和她约定的抵沪时间一托再拖才察觉不对劲。那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胡旸确实没在上海,但也没去北京,更是没有一个生病到快要不行的奶奶。而是带着一个女人去千岛湖玩了,回到上海后还和那个女人同床共枕住到了一起。
我没想到烂泥也会拈花惹草,闻文更没想到,还一直幻想着在烂泥中天长地久。
不能责怪胡旸的不是,他们没有领证,甚至都没经历过柴米油盐的生活。短短一个多月,两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感情,能有血有肉么,只是闻文认真了而已。这不是婚姻,更谈不上是爱情,所以胡旸不需要负任何责任,也没什么错。闻文能做的最多是从道德层面指责他几句,大概也是因为这样,即便发现胡旸欺骗了她的感情,她也没有什么底气对胡旸发火。
在宿舍喝几次闷酒,大哭几次,痛彻心扉一番,然后选择平静的分手。尽管胡旸不同意分手,但胡旸选择欺骗闻文的时候有经过闻文的同意么。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连两个月都没有,我提出分手后,删了他的微信,他的QQ。在那一年后的时间里,他断断续续来加过我几次微信和QQ,还给我打过电话发过短信。但我都没理会他,我对他已经死心了。”闻文吃了一口烤鱼,一脸的得意。
“和他分手后我还把微信签名改了,当时他追我的时候跟我说过不爱的人,不要给他希望。好了,现在我就是在身体力行的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什么叫不爱的人,不给他希望,哈哈哈哈。”闻文笑得很开心,不知道是烤鱼合她胃口,还是因为自己做了一回自己的英雄。能把自己从烂泥里拉出来,确实应该开心,而且还很了不起。
烤鱼吃完后,又是一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和闻文更是断了联系。偶尔在朋友圈给彼此点点赞,评评论。之后我们没在再上海见过面,回老家了也没有,中间我到有约过她几次,但是她太忙。直到前段时间她毕业了拖着行李离开上海,我才明白,原来不期而遇,还有那些相见恨晚,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式的美好罢了。
不管是胡旸的出现,还是和闻文的相识。曾经有过的美好,还有那些海誓山盟我相信都是真的。谁都没有错,谁都不想犯错。感情都是有保质期的,而保质期的长短并不能决定感情本身的好坏。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努力去拥有。
我们都会有过这样的相遇,由于某种因素,和一个人从陌生到瞬间毫无芥蒂的相知,再到巴不得穿一条裤子的相熟。多年之后,觥筹交错间,被生活和时间沧桑的我们还能一如既往的知己知彼。只是谈笑风生间,会间隔多长时间,我们就无从把控了。或许几天,或许几十年。
今天点进闻文的朋友圈,除了她的微信封面和头像,我只看到白底黑字的一句话“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2017年7月2日 上海
胡杨依旧
文/马云龙
不爱的人,不给他希望。
这是闻文两年前的微信签名,那时候的她,像是一朵被洒了蔓越莓味伏特加的玫瑰花。没有凋谢,没了扎手的刺。却还能在电闪雷鸣的夜晚,借着闪电的光亮,默默的散发着酒香和花果香。
大一那年,我在QQ空间上认识了闻文。她和我一样,也在上海读大学,而且我们的老家也在同一座城市。贴上了一个“老乡”的标签,瞬间让彼此成了自来熟。
我们从小吃聊到高考,从高中聊到大学,从老家的云淡风轻聊到上海的大雾大霾。我们给彼此加油鼓劲,我们一起憧憬上海纸醉金迷的生活和未来的五彩斑斓。这份水到渠成的友情,来得太突然。隔着手机屏幕,我们互叹着相见恨晚。
闻文的学校在城南远郊,而我在城北的崇明岛,平时彼此都挺忙的,所以我们很难在上海碰面。平时一有空我就找她聊天,从打字,到语音,再到煲电话粥,甚至还有视频。在一段段闲散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把彼此的前半生都给聊透了。
地铁上,操场上,回学校的路上,宿舍里,这些很平常的场景里,都曾出现过我和闻文煲电话粥的镜头。尽管这些青春回忆在当时很零散琐碎,但以后能记住的,都是拼凑在一起后的完整桥段。所以之后不管怎么回忆,记忆中在一起聊天见面的情景都是连贯的,就好像青春从未留过白。
直到大二下学期她来崇明岛找我玩,我们之间那层曾恋人未满的关系才被撕得支离破碎。
“这是我男朋友,胡旸。”闻文特地带着她的男朋友跑来崇明岛找我玩,顺便把她的初恋男友介绍给我认识。因为我们关系很好,所以她说她要先和我分享这份喜悦。
我应该感到高兴,我的好朋友终于“嫁”出去了。我应该难过,她瞒了我好久。
虽然是第一次和胡旸见面,即便是当着闻文的面,我也毫不客气的说了句“你怎么找了个这样的人做男朋友”。略带嫌弃吃醋和玩笑的口吻,又不卑不亢,我把尴尬的度揉得吹弹可破。
2015年的三月份,严寒依旧,虽然只是初春伊始,安徽境内的油菜花却早已灿烂了一方天地,闻文就是在那时候认识了胡旸。他们在网上认识,互加了微信。然后从打字,到语音,到电话,再到视频聊天,胡旸隔着手机屏幕对单纯懵懂不识爱情的闻文说尽了甜言蜜语,道尽了海誓山盟。认识才不到七天,闻文就决定同意和胡旸在一起。
闻文在上海,而胡旸在安徽安庆上大学,不过胡旸在上海交通大学还报修了第二个学位,所以胡旸也会经常来上海。只是他们认识那会儿胡旸还在安庆,得等上半个月胡旸才会来上海。
胡旸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他迫切想见到闻文,多次要求闻文去安庆找他。情窦初开的闻文架不住胡旸的软磨硬泡,看到胡旸真的给她订了往返的机票后,闻文才扭捏着同意趁着清明节多放一天假的时节飞去安庆约会。
闻文的室友很担心她。毕竟一个女孩子,就这么一个人飞去外地见网友,听上去就不靠谱,女大学生失联的新闻电视上可报道过不少啊。但箭已上弦,况且缘分的到来本就无踪可觅。富贵还险中求,爱情亦可崖边寻。说服室友,在安抚了心里那头躁动的小鹿,闻文还是坐上了飞往安庆的航班。
在飞机降落前,闻文看到了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胡旸不是坏人,闻文也没有失联,两人成功的在油菜花海的波涛浪涌里度过了三日甜蜜的二人世界。
闻文说话的声音很好听,曾经做过校园电台的主播,人也比较文艺,爱写文章。她曾幻想过爱情的模样,幻想过男朋友该有的模样。然而胡旸却并不符合闻文择偶的人设。
169的身高,偏瘦小的身体,胡旸和闻文站一起越发显得矮小,尽管闻文只有170的身高。黝黑的皮肤,较为粗糙的脸部纹路,和较为白皙细腻的闻文相比,本就暗淡平庸路人脸的胡旸更是一身的屌丝模样。如果他多些成熟和稳重,少些花言巧语,走路的步伐再笔挺大气些,会像是一个刚从农田里干完活出来喝水的农民小伙,朴素又实诚。
但闻文不是织女,胡旸更不似牛郎。所以当我见到胡旸时,多少有点生气。曾经和自己那么要好的一个女孩子,竟是倒在了这样一滩烂泥里。
看到玫瑰花深陷淤泥却还这般享受,我能感受到胃里翻江倒海的洪荒之力,犹如喝了一杯躲着孙悟空的茶水,痛得我五官扭曲却依旧头脑清醒。但这毕竟不是我的爱情啊,所以尽管表面上我再不满意,吐槽过后还是得勉强祝福,然后心里默默安慰自己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真爱吧。
由此可见,初恋的甜蜜也可盖过现实的苦涩和不安,或者说是麻痹。
我应该庆幸见到了真爱的模样,我更应该要祝福他们,这是礼貌和做人该有的最基本的涵养。只要以后闻文不会悔青着肠子来怪我,怪我为什么当初不把她从烂泥里拉出来就好。不过即便以后闻文来怪我,我也可以挺直了腰板的说你当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我怎么劝你你都听不进去啊。
闻文和胡旸的崇明岛一日游结束后,我和闻文几乎不再有任何形式的联系。印象里只记得他们离开崇明岛一个星期后闻文给我打的那个电话。
“你知道这几天我都经历了什么吗?”电话那头闻文的语气很低落,平稳低沉的情绪让她失去了往日天籁般的声线。没有爆发,也没有沉默,她或许只是想找我借一把雨伞避避雨。
“我不知道,这几天我也很忙,家里也出了些事情,没有心情也没有空安慰你,你还有其他事吗?”我听到了从电话那头传来的钟点播报声,伴随着东方红的音律,还有周围嘈杂的人群声。她应该在外滩,她应该不会再觉得孤独,她应该不再需要我了。我给自己的冷漠找了借口。
电话挂了之后,我和闻文的世界里,开始疯狂的刮起灰尘。
我再一次和闻文见面,是在一年之后的烤鱼店里。直到那时我才弄明白,一年前闻文给我打电话,是因为她和胡旸的感情出现了问题,那天她不过是想找我倒倒苦水。就像以前煲电话粥一样。
那年闻文和胡旸崇明岛别离之后,胡旸说要在上海租房子,让闻文搬出来和他住,还说要带闻文去千岛湖玩。闻文当然欣喜若狂,满心期待。不过胡旸说要等一等,他要去北京看他生病的奶奶,等他从北京回来。
闻文很听话,就这么等着,直到胡旸和她约定的抵沪时间一托再拖才察觉不对劲。那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胡旸确实没在上海,但也没去北京,更是没有一个生病到快要不行的奶奶。而是带着一个女人去千岛湖玩了,回到上海后还和那个女人同床共枕住到了一起。
我没想到烂泥也会拈花惹草,闻文更没想到,还一直幻想着在烂泥中天长地久。
不能责怪胡旸的不是,他们没有领证,甚至都没经历过柴米油盐的生活。短短一个多月,两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感情,能有血有肉么,只是闻文认真了而已。这不是婚姻,更谈不上是爱情,所以胡旸不需要负任何责任,也没什么错。闻文能做的最多是从道德层面指责他几句,大概也是因为这样,即便发现胡旸欺骗了她的感情,她也没有什么底气对胡旸发火。
在宿舍喝几次闷酒,大哭几次,痛彻心扉一番,然后选择平静的分手。尽管胡旸不同意分手,但胡旸选择欺骗闻文的时候有经过闻文的同意么。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连两个月都没有,我提出分手后,删了他的微信,他的QQ。在那一年后的时间里,他断断续续来加过我几次微信和QQ,还给我打过电话发过短信。但我都没理会他,我对他已经死心了。”闻文吃了一口烤鱼,一脸的得意。
“和他分手后我还把微信签名改了,当时他追我的时候跟我说过不爱的人,不要给他希望。好了,现在我就是在身体力行的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什么叫不爱的人,不给他希望,哈哈哈哈。”闻文笑得很开心,不知道是烤鱼合她胃口,还是因为自己做了一回自己的英雄。能把自己从烂泥里拉出来,确实应该开心,而且还很了不起。
烤鱼吃完后,又是一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和闻文更是断了联系。偶尔在朋友圈给彼此点点赞,评评论。之后我们没在再上海见过面,回老家了也没有,中间我到有约过她几次,但是她太忙。直到前段时间她毕业了拖着行李离开上海,我才明白,原来不期而遇,还有那些相见恨晚,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式的美好罢了。
不管是胡旸的出现,还是和闻文的相识。曾经有过的美好,还有那些海誓山盟我相信都是真的。谁都没有错,谁都不想犯错。感情都是有保质期的,而保质期的长短并不能决定感情本身的好坏。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努力去拥有。
我们都会有过这样的相遇,由于某种因素,和一个人从陌生到瞬间毫无芥蒂的相知,再到巴不得穿一条裤子的相熟。多年之后,觥筹交错间,被生活和时间沧桑的我们还能一如既往的知己知彼。只是谈笑风生间,会间隔多长时间,我们就无从把控了。或许几天,或许几十年。
今天点进闻文的朋友圈,除了她的微信封面和头像,我只看到白底黑字的一句话“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2017年7月2日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