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故乡还回得去吗
查看话题 >家乡,一个让人心灵柔软的地方
注:这是2012年写的一篇日记,契合这个话题,就发出来了。
家乡,一个让人心灵柔软的地方
文/狄大人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在两年前读的。如今,它的姊妹篇《出梁庄记》也已面世。读第一本时,我会经常忘记时间的流动。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在我的身边找到。可能就是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还对生活燃着希望的隔壁老王,也可能是神情落寞面对铺天盖地的城镇化建设已经无能为力的村口老张,这个时候,我不是读者,我是一个聆听者。 听他们在我的耳边絮絮叨叨、有一搭没没一搭地诉说着自己的日子、别人的生活。在这里,时间停止了。
真实。 是我对此书的第一印象。它的真实体现在作者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给我足够的理由相信书中事件以及人物的真实性,尽管知道它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我还是信了。它的真实还体现在文中录音转写后对叙事人方言讲述的完整保留,也许对于南方的读者而言,可能会觉得河南穰县方言晦涩难懂,就像北方人对粤语以及江浙方言难以理解一样,而对我这样一个同样来自农村的北方人来讲,方言的保留带来更多的是亲切和踏实。阅读一个个故事,让我忘了这是梁鸿的二次甚至是第三次的转述。只有紧紧跟随梁庄的老汉、婆姨在田地间庄户中听他们回忆往昔,诉说现在。
感动。是梁鸿的真诚感动了我。书的封底有一张作者的照片,一眼看上去她就是那种典型的北方女人,脸大嘴大眼睛大,应该嗓门也大吧,可能还会有点沙哑,让人觉得特别靠谱,特别实在。家乡,一个让人心灵柔软的地方,当手中的笔尖触碰到这个柔软的地方,你的理性还能保持多久?我对作者是钦佩的。她在前言中说:“我想要抛弃我的这些先验观念,以一个怀疑者,对或左或右的观念保持警惕,以一个重新进入故乡密码的情感者的态度进入乡村,寻找它存在的内在逻辑。”同样和我注意到这一点的还有一个叫“范典”的读者,他说:“但这是一种两难的状态,一方面要降低身份、才能重新融入到乡村意识中,不受排挤。另一方面又要拔高态度,坚持立场。她不能偏左或偏右,她只能作为一个采集者、一个揭露者,而非评判者。”因此,我对作者梁鸿的钦佩+1。
上了大学后,远离家乡,我开始以一个外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我目前生活过时间最久也最有感情的地方,曾经也尝试着去用文字记录自己家乡的变化,但无奈道行不深功力太浅。在学校受到“高等教育”的熏陶,受到西方哲学思辨主义的影响,和同学一起在“局域网”内辩论社会、政治、人生、宗教。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一星,半点。放假回家我也会把半年来在学校思想上的变化,情绪上的波动和对生活的认识跟爸妈交流、探讨,而有些时候我们是以吵架结束,可第二次我还是会喜滋滋地跟他俩说我新的见闻感受,又可能以冷战作罢。现在我明白了,他们只是想让我安分一点,在思想上!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内心的恐惧还未真正消除,他们不知道那十年是人类历史上都为数不多的十年,他们不知道近在身边的酒泉夹边沟和定西孤儿院,但他们在一次次的胆战心惊中总结出了祸从口出的保命法则,他们像高尔泰的家人一样,一遍遍地劝告我,“再不要这么说了,要是那会儿,早就有人把你……了!在家说说就行了,在外面可千万别这样!”他们惊觉的意识里到现在都不敢大胆地说出那十年的真正名字,正视那十年带给亲人的伤害。
在这个天之骄子已经没落的时代,象牙塔给我们的包装显得越来越没用,课堂上的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与社会上的怪力乱神直面相遇时,我们唯有惊慌失措,乱了章法。学校里、课本上的知识挽救不了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那些被称为经典之作的一摞摞书籍培养起来的崇高瞬间被打散一地,犹如吃了一记闷棍,措手不及,无法思考。
这是一本清醒人写的正常书,有人叫好,当然有人唱衰。海上花书评的回应里朗朗晴空说,“仅仅是描述的话,2/3的中国人都知道,问题是出路。”海上花也回应这正是她打三分的原因。我同意海盗鲁宾逊的回应“描述自有价值。”农村的衰落是整个国家层面大政方针的原因,造成这个局面不是三天两个月的结果。同样,要把目前的“转型”过渡到一个稳定的局面也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我们当前要做的不仅仅是引起别人的关注,更多的是要引起农村自己人的关注。书中P204-205讲:“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有一种本质性的匮乏,即个人性的丧失。 …… 这一切(个人感情)是属于地层之下的,被深深埋藏起来,连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
集体无意识,这才是最最最可怕的东西!能体会到有些读者想迫切改变农村现状的心情,但要求作者在这一本书里给大家交代一个出路是不太实际的。通过意识的自我觉醒或许能找到一条自救的出路。否则,玉皇大帝是不会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和英勇果敢的天兵天将来解救的,更不要妄想那个传说中无所不能的上帝了。
中国农村是一锅熬了上千年的浓汤。作为个体,我们只是一叶白菜,一片蘑菇,深入农村后,你要做的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被迫入味还是像那粒著名的老鼠屎一样给它换换锅底?
写别人的家乡,你可以言辞激烈,犀利直率,直言不讳,爱憎分明。那么写自己的家乡呢?拿什么东西去应对自己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你准备好了吗?
家乡,一个让人心灵柔软的地方
文/狄大人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在两年前读的。如今,它的姊妹篇《出梁庄记》也已面世。读第一本时,我会经常忘记时间的流动。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在我的身边找到。可能就是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还对生活燃着希望的隔壁老王,也可能是神情落寞面对铺天盖地的城镇化建设已经无能为力的村口老张,这个时候,我不是读者,我是一个聆听者。 听他们在我的耳边絮絮叨叨、有一搭没没一搭地诉说着自己的日子、别人的生活。在这里,时间停止了。
真实。 是我对此书的第一印象。它的真实体现在作者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给我足够的理由相信书中事件以及人物的真实性,尽管知道它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我还是信了。它的真实还体现在文中录音转写后对叙事人方言讲述的完整保留,也许对于南方的读者而言,可能会觉得河南穰县方言晦涩难懂,就像北方人对粤语以及江浙方言难以理解一样,而对我这样一个同样来自农村的北方人来讲,方言的保留带来更多的是亲切和踏实。阅读一个个故事,让我忘了这是梁鸿的二次甚至是第三次的转述。只有紧紧跟随梁庄的老汉、婆姨在田地间庄户中听他们回忆往昔,诉说现在。
感动。是梁鸿的真诚感动了我。书的封底有一张作者的照片,一眼看上去她就是那种典型的北方女人,脸大嘴大眼睛大,应该嗓门也大吧,可能还会有点沙哑,让人觉得特别靠谱,特别实在。家乡,一个让人心灵柔软的地方,当手中的笔尖触碰到这个柔软的地方,你的理性还能保持多久?我对作者是钦佩的。她在前言中说:“我想要抛弃我的这些先验观念,以一个怀疑者,对或左或右的观念保持警惕,以一个重新进入故乡密码的情感者的态度进入乡村,寻找它存在的内在逻辑。”同样和我注意到这一点的还有一个叫“范典”的读者,他说:“但这是一种两难的状态,一方面要降低身份、才能重新融入到乡村意识中,不受排挤。另一方面又要拔高态度,坚持立场。她不能偏左或偏右,她只能作为一个采集者、一个揭露者,而非评判者。”因此,我对作者梁鸿的钦佩+1。
上了大学后,远离家乡,我开始以一个外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我目前生活过时间最久也最有感情的地方,曾经也尝试着去用文字记录自己家乡的变化,但无奈道行不深功力太浅。在学校受到“高等教育”的熏陶,受到西方哲学思辨主义的影响,和同学一起在“局域网”内辩论社会、政治、人生、宗教。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一星,半点。放假回家我也会把半年来在学校思想上的变化,情绪上的波动和对生活的认识跟爸妈交流、探讨,而有些时候我们是以吵架结束,可第二次我还是会喜滋滋地跟他俩说我新的见闻感受,又可能以冷战作罢。现在我明白了,他们只是想让我安分一点,在思想上!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内心的恐惧还未真正消除,他们不知道那十年是人类历史上都为数不多的十年,他们不知道近在身边的酒泉夹边沟和定西孤儿院,但他们在一次次的胆战心惊中总结出了祸从口出的保命法则,他们像高尔泰的家人一样,一遍遍地劝告我,“再不要这么说了,要是那会儿,早就有人把你……了!在家说说就行了,在外面可千万别这样!”他们惊觉的意识里到现在都不敢大胆地说出那十年的真正名字,正视那十年带给亲人的伤害。
在这个天之骄子已经没落的时代,象牙塔给我们的包装显得越来越没用,课堂上的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与社会上的怪力乱神直面相遇时,我们唯有惊慌失措,乱了章法。学校里、课本上的知识挽救不了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那些被称为经典之作的一摞摞书籍培养起来的崇高瞬间被打散一地,犹如吃了一记闷棍,措手不及,无法思考。
这是一本清醒人写的正常书,有人叫好,当然有人唱衰。海上花书评的回应里朗朗晴空说,“仅仅是描述的话,2/3的中国人都知道,问题是出路。”海上花也回应这正是她打三分的原因。我同意海盗鲁宾逊的回应“描述自有价值。”农村的衰落是整个国家层面大政方针的原因,造成这个局面不是三天两个月的结果。同样,要把目前的“转型”过渡到一个稳定的局面也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我们当前要做的不仅仅是引起别人的关注,更多的是要引起农村自己人的关注。书中P204-205讲:“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有一种本质性的匮乏,即个人性的丧失。 …… 这一切(个人感情)是属于地层之下的,被深深埋藏起来,连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
集体无意识,这才是最最最可怕的东西!能体会到有些读者想迫切改变农村现状的心情,但要求作者在这一本书里给大家交代一个出路是不太实际的。通过意识的自我觉醒或许能找到一条自救的出路。否则,玉皇大帝是不会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和英勇果敢的天兵天将来解救的,更不要妄想那个传说中无所不能的上帝了。
中国农村是一锅熬了上千年的浓汤。作为个体,我们只是一叶白菜,一片蘑菇,深入农村后,你要做的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被迫入味还是像那粒著名的老鼠屎一样给它换换锅底?
写别人的家乡,你可以言辞激烈,犀利直率,直言不讳,爱憎分明。那么写自己的家乡呢?拿什么东西去应对自己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