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
查看话题 >不同学科的学术叙述重点:历史学和艺术学
相比于背单词和刷题,掌握不同学科的叙述重点才是在出国留学考试中拿到相对满意成绩更好的办法。所以从这篇开始笔者要花点时间讲讲这些,这一篇讲历史学。
继续更新自己的教案,上一篇教案讲到的是批判性思维,链接如下——https://www.douban.com/note/625654883/
简言之,批判性思维意味着证据大于理论,在我看来,这是学术话题最重要的思维和叙述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出国留学考试的阅读和听力材料里都会大量涉及天文学,地质学,考古学和古生物学这些学科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倘若这样的思维方式不具备的话,那么单词背的再好想必也是没用的。
但光是批判性思维还是不够的,如果没记错,我记得当年我自己考试托福的时候有篇阅读讲的是“欧洲波罗的海沿岸汉萨商业同盟的兴衰”,这种纯历史话题的文章——不可否认,我遇到的许多学生历史常识是相当匮乏,不要说汉萨商业同盟,许多大学生连拿破仑和俾斯麦都不知道,于是滋生于惰性的反智主义就应运而生,于是为了迎合这种反智主义,一些所谓的“考试技巧”应运而生——应用于出国留学考试中,这些“考试技巧”都试图在不读全文,不理解全文的前提下把题做对,比如只看一些but之类的所谓“关键词”之类,凭着一些支离破碎但自以为得计的所谓“关键信息”去做题,这种方式发展到极致,那就是所谓的“三长一短选最短”之类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的东西了。
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说,对于这些学术话题,你可以不像学者一样去思考,也就是说,你可以在事先不知道他要讲的学术内容是啥——但是,你一定要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一样去思考,换句话说,讲的话题属于哪类学科,至少这个学科本身的叙述方式中哪些是重点你是一定要清楚的。考试题中的学术内容就好比是教授在针对学术话题跟你讲课,面对这样的学术教案,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么?比如讲的是美术史,你总不能直接问教授,学这些有什么用,或者这画能卖多少钱吧。
这其实牵涉到不同学科的思维叙述体系这么个很重要的话题,这东西英文简写叫TOK, Theory of Knowledge,据说现在很多国际学校是有这门课程的,但是倘若问起学生这课都教了啥,答案多半是看电影了——但这绝不意味着这门课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恰恰相反,不同学科的思维叙述体系无比重要,是真的应该认真对待的东西。如我所言,英语学习决不应该把背单词放在第一要务的位置上,因为在我看来,掌握这些学科的思维叙述体系(当然是用英文)才是重要的事情。
那么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准备聊一聊不同学科的TOK,先从历史和艺术开始聊吧。
在我看来,历史和艺术类话题叙述的重点是这些:

但凡历史和艺术,事件的起源(Origin),影响(Influence)和特点(Feature)是一定要说的,而说特点的时候,列举(List)和对比(Comparison)都是常用的手段。
比如林俊杰的那首曹操的歌词——
东汉末年分三国(事件的起源),烽火连天不休(特点)。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事件的影响)。
一首流行歌曲叙述一段历史尚且是这样叙述的,那么学术的叙述,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添加很多东西而已,但基本的要点都是不会改变的——即使是一个对于读者相对陌生的历史话题,只要抓住起源,影响和特点,那么大体也就能对这个事情有一定的了解。所谓学习,很多情况下就是把陌生的信息装在自己熟悉的框架里头,历史学尤其是这样。
再比如我在玩的大西洋舰队(Atlantic Fleet)游戏的某个截图,单独的战役关,丹麦海峡之战。

我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毫不讳言自己学渣的本质,当然在讲到历史和艺术类话题的时候,我也会拿出自己打游戏的很多截图给他们看——尤其是很多女生,之前可能根本没听说过什么丹麦海峡之战。那么好,面对一个陌生的历史话题,至少这个事情的起源和后果都清楚地写在了屏幕右侧。事件的起源,德国战舰俾斯麦和护航舰欧根亲王试图在大西洋截杀盟军船团,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点,英国人只有主力舰胡德与威尔士亲王可以拦截她们。事件的后果嘛,就是右下角标识的那样,胡德沉没,威尔士亲王中创,俾斯麦轻伤。至于事件本身的特点,因为这个画面毕竟来自游戏截图,那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甚至改写的,所以就没有单独列出。
顺便说一句,我遇到的不少人对于一些专有的名词非常头疼,看到就头大。对此我的建议是不必刻意去记住什么,只要知道任何一个专有名词的提出都是对应一些事件,那就去关注这些事件好了。比如上面的游戏截图,左边一栏反复出现的一个名字——Bismarck,看的久了自然就知道那是一艘德国战舰,她的处女航辉煌壮丽却以沉没告终。类似的,我自己对欧洲地理的熟悉程度远远大于非洲,因为欧洲的许多地方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讲述,从中世纪以来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到现在的欧洲足球,关注多了,什么多特蒙德,塞维利亚这样的地名记不住也是不可能的,与之相反,非洲没有太多类似的事情能讲,自然并没有太多可以被铭记的地名了。
任何对于历史的叙述都势必会讲到事件的起因,后果和特点。这样关于历史学的思维叙述体系是在面对陌生话题时“能看懂”的根本保证。在很多出国留学考试的官方指南中,都明确提出,学生不必对学术话题有了解,这话我是这么看的,对于具体的话题内容,的确可以不了解,但对这个学科的思维叙述体系,怎么好意思不了解呢。
以上只是历史,而针对艺术而言,单纯谈论艺术的“特点”似乎过于笼统,那么我试图把艺术的特点分成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表现形式(Style, Genre)
2,表现内容(Content, Subject)
3,与观众的互动(Interaction with Audience)
需要说明一点,我认为的艺术,Art,并不单纯指绘画雕塑,它也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之类,这些不同于绘画只是让观众安静地看,它们有很多和观众互动的成分。因此,这部分我本来想写成“观众的评价”,后来觉得还是“与观众的互动”更为合适些。
譬如印象派绘画,当谈论到这些画作时,势必要谈论到19世纪中期,摄影术的发明。自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的西方绘画主线都是“客观地描述对象”,但是摄影术的出现对传统的绘画构成了很大的挑战,这个时候,探索绘画新的方向也就势在必然(这一段牵涉到的是印象派画作的由来)。然后会谈论到印象派画作的特点,比如绘画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用精确的线条和阴影勾勒轮廓,而是试图用强对比的色泽变化来表现光影在瞳孔中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轮廓反而模糊——这些都是谈论印象派画作必不可少的元素。
那么自然,说到印象派画作,还会谈到观众对这些画作的印象,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的接受,甚至会觉得过于写实的绘画有点不可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印象派这种“不以写实为己任”的态度是20世纪许多艺术的先驱,比如毕加索,达达主义之类的(这是在叙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上述说的这些只是对印象派的粗浅介绍——不过我教过的学生当中,连这种粗浅的知识都不具备的为数很是不少,面对这些学生,我所能做的大概只有让他们在面对关于历史和艺术的,对他们而言全然是未知的信息时,用这些相关学科的叙述思路,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TOK,去试图从中分辨出重点。
在我看来这也是出题者想要通过学术话题考查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在足够短的时间内,通过浏览相关文本,从闻所未闻的信息中提取重点的能力。在美国的大学里,一周读掉好几本书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到了那个时候,没有“先看选项回原文定位”的所谓技巧来帮忙,这也就是前些年为数不少分数看上去蛮高的学生到了美国无法适应被劝退的原因。
忽然想起几年前的一桩往事,我的一个学生,大约是蛮刻苦的那种,某次做托福的模拟考试,阅读部分拿了29分(满分30),顿时兴高采烈。我就在边上泼冷水——我知道你的实力是怎么样的,连全文都读不下来,这29分只是那些“恰好能用所谓的考试技巧蒙对的题”罢了。到了实考,能有20分那就谢天谢地。
后来那个学生到考场上,阅读17分,跟我想的差不多——嗯,不要把出题人当傻瓜,这是基本的底线。
关于历史和艺术类话题的基本叙述框架,目前我能想到的也就这么多。
但这些只是历史和艺术学术类话题叙述时的冰山一角,或者说,关于历史和艺术的理论叙述,会牵涉到事件的起源,影响,特点,诸如此类,但这个理论的推导,依然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所谓的理论,研究,证据这个链条,只不过在历史学中,“理论”这个词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事件的起因,特点和影响”。在历史学的某些分支学科,譬如考古学,文献学当中,只是说事件的来龙去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证据,研究,理论”这一套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过程一并叙述出来。
所以单从叙述逻辑的复杂程度而言,讲古埃及的话题要比讲一战,二战的话题复杂多了。本来历史叙述中不少年代,地点和人名就足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古埃及的很多历史事件单说它们的来龙去脉远远不够,还必须把“学者是怎么知道这些的”一并叙述出来,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嵌套了一个历史学的理论叙述重点而已。


甚至包括历史课本不也这样么,讲到商朝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时候,是大量的文物图片进行佐证,等后来讲到18世纪,19世纪的时候,用来佐证的这类东西就少了,只是列出若干条约,然后老师生硬地告诉大家,这个条约的内容要记住,诸如此类。
但这绝不是说,近现代史的严谨叙述可以不要证据。笔者颇为佩服的海军历史学家章骞,针对一战时期的海战写出的著作,无畏之海(豆瓣链接是这个——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869701/)里面针对很多次著名海战进行了可能的还原,在叙述历史时,也是拿着各方的电报,航海日志等等作为证据进行推论的。对于研究近现代史而言,其实搜集证据的工作一点也不比考古学轻松,考古学面对的很多情况是没有证据,而近现代史面对的很多情况是证据太多以至于相互矛盾,这个时候就必须对很多的证据进行取舍。饶是如此,得出的很多理论仍然不能说是对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普通人面对近现代史的许多话题时,大约根本没有耐心听完这些对证据的取舍过程,于是很多关于近现代史的叙述,只好择其精要,只讲事件本身了——一如三国演义不足以作为史料,但民众相比于三国志,魏略,汉晋春秋之类的东西,显然更愿意看三国演义的缘故。
嗯,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关于历史学的叙述和研究思路,全部的内容——不过这终究只是些理论,除了这些理论,一些最起码的常识起码要有的吧。
比如,对现代世界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的欧洲,因为很多事件都在欧洲和邻近地区发生,那么,欧洲一些最起码的地理还是得知道一些的。

再比如,某些事件发生在一些特定的年代,那么这些特定年代到底有什么特点总得知道。须知,所谓“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中人,出了那个桃花源结局大约只有死路一条,这样无知导致的悲剧其实特别多,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避免这些事情发生在我教的学生身上。

下一篇教案,我想讲讲关于生物学相关的研究和叙述思路。当然,和生物学类似的,还有商科,工业设计的一些最起码常识,还有一些心理学的东西,我都会放在下篇文章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