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笔记3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云卷云舒(守衡)
译文: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明了天下发生的大事、兴衰成败的大趋势;不用往窗外看,就可以明白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作用、万物生长化育的道理。往往是向外追寻的越远,真正的智识反而越少,心灵的蒙蔽反而更多。所以圣人不用实证就可以知道结果,不用眼睛去看就能明察秋毫,不去刻意施为,因循自然就能大功告成。
解读:本章主要讲的是内修与外学最根本的区别。老子在这里一味的提倡内修,忽视实践和外学的提法,我认为还需要商议,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这本身就违反了道家的阴阳之道。或许,老子是故意提倡内修,来针对当时社会上只重视外学,忽视内修的风气。
很长时间以来,普遍的认识都是重视具体实践得到的知识。正因为这样,才会有“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样的话。这个认识基本正确,因为这里重点突出了解客观世界必须实实在在地去认识的这个观念,任何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所以这一类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这样的认识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它过分强调了向外探索,而忽略了实践也是可以向内探索——内修的一面。辨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这个所有事物内部最本质的联系就是“道”。“道”是“不远人”的。“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通向宇宙大道的那条路,都有通向万事万物最根本属性的那条路。只不过对于多数的人来说,这条路已经被过多的欲望和偏执所堵塞、所蒙蔽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堵塞和蒙蔽,所以他们不能发现处于内心的光明和智慧,他们无法“内视”、“内观”,所以只能依靠向外探索。
其实,儒学有讲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家所提倡的内修,我认为和儒家讲到的思考,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找到万事万物之中最本质的规律——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云卷云舒(守衡)
译文: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没有战争,连最善于奔驰作战的骏马都被用于耕作;天下大乱,战火频繁,连怀驹的母马都被拉上战场,在野外分娩。所有的罪恶再也没有比贪欲泛滥更大的,所有的灾祸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的,任何过错没有比想占有、夺取更大的。所以只有知道满足的丰足,才是真正长久的丰足。
解读:本章重点谈“知足”,“知足”是“有道”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懂得“知足”是大智慧。
当天下“有道”的时候,一切人力、物力、资源都是围绕于生产、耕作等良性的活动。这些良性的活动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的。而当天下“无道”的时候,所有以上的一切资源都被用于战争等恶性活动,恶性的活动是破坏性的,是杀戮,是反人类的。从马的两个不同用处的强烈对比就可以看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无道。
那么人类为什么不愿意采取符合天道人性的和平发展,而非要去进行反天道、反人类的战争呢?老子在这里给出了他的答案,就是“多欲”,就是“不知足”,就是“欲得”。前面很多章里都已经讲到过,这些行为与“道”在本质上就是相背离的。
“欲”是对外物的那种越度的贪婪。“欲”是因为过多地重视“我”这个自身,太把自己当回事,把自己与宇宙万物放在了对立的而不是统一的立场上所致。把自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佛教极力批判的“身见”。正因为有了“我”是第一位的思想,所以才会把我的一切都看得特别重要,所以才会拼命、不择手段地为这个“我”来服务,去“持而盈之”,去“揣而锐之”,去“金玉满堂”,去“富贵而骄”。最后当然会发展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邪见。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错误的认识,正是因为没有看到宇宙最本质的规律——“道”。所以才会那样的执迷不悟。如果能够明白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万事万物的聚散离合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只是遵循“道”这个宇宙根本法在运作,哪里还会有额外的、越度的“欲”呢?
人世间的一切罪恶,说到头都是起源于“多欲”、“不知足”和“欲得”的。而所有的罪恶发展到尽头,就会以它的终极形式——战争来表现出来。
战争有两种:第一种是人类自身的战争,输的一方固然是一败涂地,赢的一方也难免大伤元气,总的来说,对人类这个整体造成了很大的内伤,而且兵连祸结,不知道哪一天输的一方会以复仇的心态反过来杀伤赢的一方,造成无穷无尽的恶性循环。无论谁最后“胜利”,输家都是人类。
第二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战争,在这类战争中,人类永远是输家。地球打个喷嚏、翻个身,人类就受不了。为什么地球会打喷嚏和翻身呢?除了它固定的习惯以外,更多的无非就是因为不舒服啊,为什么它会不舒服,还不是因为人类在乱来吗?对于地球来说,人类只是它皮肤上的细菌、微生物,如果细菌和微生物一定要让本体溃疡、毛发脱落、皮开肉烂,那么本体当然会考虑杀菌和消毒的啊!
战争永远是人类最可怕的灾难,而且是自作自受的灾难——“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那么,如何从根源上来防止战争呢?
老子说:知足。只要你懂得知足的那种自我满足的境界,就够了。
知足,就是“为腹不为目”——只求满足基本需要,不再外求额外的享受。知足,就是“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知足,就是“世路狭处,让他一步;滋味浓时,让人三分。”——就是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知足才能不辱。知足是遵循“道”的大智慧,是人类的大智慧。
当下的积极心理学里,也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H=S+C+V。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S),加上我们的生活条件(C),再加上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而其中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V),其实正是和我们的欲望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能懂得知足,即使无法合道成圣,至少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以为天下正。
云卷云舒(守衡)
译文:真正圆满的东西好象有所欠缺,它的效用却永远不会过时;真正充实的东西好象空虚不足,发挥起作用来却是无穷无尽。最正直的东西好象是歪曲的一样,最技巧的工艺好象是笨拙的一样,最会辩论的人好象是不善言辞的一样,却是语不轻发、言必有中。身体不断地运动可以战胜外界的寒冷,心境保持宁静清凉可以战胜外界的酷热,掌握着清静无为的准则就能够成为天下的统帅。
解读:本章主要说的是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策略。
“成”和“缺”是相对的,“盈”和“冲”也是相对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反朴归真,就是由灿烂归于平淡。修养成就到了最高的境界,反而虚怀若谷,表现出很空虚不足的样子。丰盈到了极处,反而显得空空如也。但是表现尽管如此,实际上却是“不弊”和“不穷”的,这是它们与一般的“缺”和“冲”最本质的区别。
我国古代的很多博大精深的学问都是这样的,它们都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我们观察事物要注重内在实际的东西,不要被外在的表现迷惑。因为有的时候事物外表的“屈”、“拙”、“讷”可能真正的内在正是“大直”、“大巧”和“大辩”。只有从根本上看清了事物的真相,才能进一步去采取合适的措施。
那么应该怎样去采取这个合适的措施呢?
“躁”和“静”是我们可以主动去做的行为,“寒”和“热”是外界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躁”代表的是“阳动”的一切行为,主要用来对付“寒”这个阴胜于阳的外界状态;“静” 代表的是“阴静”的一切行为,主要用来对付“热”这个阳胜于阴的外界状态。这里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取得阴阳的平衡。如果出现了阴阳的不平衡怎么来调整?就是要用“躁”和“静”这两种方法。
但是“躁”和“静”在实际的运用上并不是同等重要,可以等量齐观的。因为万事万物的根源在“无”上面,表现出来的种种“有”的变化都是枝叶性的、次要的。主要矛盾在于防止“化而欲作”、防止“妄作”、防止“有为”,所以保持“清静”才是最关键的。
修行道德的人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就是:要“虚”、要“柔”、要“弱”、要“静”、要守“辱”、要守“黑”、要守“雌”、要“不争”、要“为腹”等等。因为一般人类的倾向性思想和行为都是和这些相反的,所以才要特别注意克服这些方面。只有真正知行合一地做到了这些事,才算“知清静”,才算遵循“道”,所以也才能“为天下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云卷云舒(守衡)
译文:名誉与自身相比哪一个更重要?生命和财货相比哪一个更多?获得和失去究竟哪一个害处更大?过分的宠爱必定伴随着巨大的消耗,过分的积聚必定会招致重大的损失。懂得满足就不会蒙受耻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招致灭亡,才可以获得长久的生存。
解读:本章的主题是“知足不辱”和“知止不殆”。“知足”和“知止”是“知常”的一部分,所以才能“不辱”、“不殆”和“可以长久”。
“名”和“身”的关系,“身”是根本,“名”是外在的。“名”是依附于“身”而存在的。同理,“身”和“货”的关系,“货”是依附于“身”而存在的。如果“身”已经不能保全,那么“名”和“货”就是无皮之毛、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能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对于这两个选择题来说,稍微有些理智的人都不会作出错误的选择。怕就怕被“名”和“货”冲昏了头脑,迷乱了理智。人们通常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多地把精力投在那些自己没能得到的东西上面,而不去珍惜那些他已经拥有的东西。
比如小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总不免会产生对抗和厌烦的情绪。他容易看到的是父母对他的拘束,不容易感觉到的是父母对他的照顾。只有当他有朝一日彻底脱离了父母的羽翼保护,甚至是自己当了父母,才能回过头来真正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比如健康,其实每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健康。但是当年轻力壮的时候,从来不会感觉到健康的可贵。只有到了健康不再的时候,才会觉得能够吃得香、睡得好、象正常人那样去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年轻的时候为了追逐金钱和名誉地位,把自己所拥有的其他一切都肆意地挥霍掉了。就算能够功成利就,当自己意识到人生中那些真正最宝贵的东西已经永远不再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椎心刺骨的痛呢?
过分地迷恋某个东西,只会让你为之付出远远高出实际的高昂价格。相对来说,人生的其他部分,必然是一片空白。
有“道”的人生就是要懂得“知足不辱”和“知止不殆”,因为这就是“常”,这才是宇宙的真相。“知足”是指那些从“道”的角度来看能够做的事情也要控制在一个限度里,不要让它超过那个限度而“物极必反”;“知止”就是那些从“道”的角度来看不能做的事情就坚决要停止它,不要被惯性、执着和贪念把自己带到万劫不复的绝境里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云卷云舒(守衡)
译文: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腾越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其所使用的力量没有形状无法被见到,但这种力量却能深入到毫无缝隙的事物的核心处。因而我明白了清静无为的益处。不靠言论的教化,自然施为的好处,天下很难有比它更好的。
解读:本章主题是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出发,来论证“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好处。
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无法抵挡。“柔弱”发挥出来的作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
柔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善于化解外力、转移外力、借用外力,从而达到即使“弱”也能“小力胜大力”、“无力胜有力”的效果。而要善于化解外力、转移外力、借用外力,则需要了解外力的本质,也就是要领悟外力的“道”。任何刚强的东西都必然是有形的东西,有形的东西才能说它刚强。但是有形的东西尽管有它最强的一面,也必然会存在最弱的一面。最有效的打击和摧毁,就是针对它的最弱的一面下手。“柔”的精髓就是“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正因为柔软的东西没有形状,所以才能绕过刚强的东西的强处,从其最弱点处渗透入内,最终进入其内部核心。
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万事万物,关键是看你有多大的“柔”功,看准地方,选好方法,用好力量,那么就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而“柔”到了极处,就可以“驰骋”天下一切“坚”的东西了。
“不言之教”和“无为之益”说到头就是要“柔”,而“柔”的根本就是要服从于“道”。要服从于“道”,首先就要通过内修去了解、认识“道”。了解、认识“道”的过程就是一个尊重自然和顺其自然的过程,就是一个排除了人的主观意愿而以客观世界的法则为行事依据的过程。
只有完全地遵循“道”,完全地以客观规律为准绳,才能真正看明白世间万事万物的内在属性和相互关系,才能拥有正确的、从根本上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智慧,才能把“柔”做到极处,才能“驰骋天下之至坚”,才能实施“不言之教”,才能获得“无为之益”,才能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场合、以正确的方式与正确的对象开展正确的活动,从而获得最广泛、最长远的根本利益。——这才是“天下希及之”的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云卷云舒(守衡)
译文:在空灵自然的道的作用下,阴阳未分,混沌的无极转化为太极,进一步化生为阴阳两仪。两仪化合而衍生和气(即“三”,“三”不是对有形之物数目的描写,也不是对生成阶段的规定,而是对有形之物存在论结构的阐明,即一切有形之物的结构都是阴阳冲和的结构),从中繁衍出天下万物形形色色。万物虽然繁杂,却都蕴涵阴阳二气,调和阴阳二气就成为和气。人们所厌恶的,只是孤行、独居、无人相应等苦难,而侯王却反而常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谦称。所以说事物有时表面上的损害反而能使它真正得益;有时表面上增益反而在实际上造成了损害。我们的祖宗轩辕黄帝教授我的,我也教授给他人:争强好胜的人不会有好下场,我把它作为行事处世的原则。
解读:本章重点在于讲“道”的演化,由此引出“损”和“益”的关系。
“二生三”有多种解读,有将其解读为“天地人”,以及易经八卦的诠释,但我认为下一句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是用来解释“三”是什么:阴,阳,冲气。
古人说万物,都是全称命题。这句话说的是,一切有形之物都必然具有“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这种“三”的结构。不管少了阴,少了阳,少了冲和阴阳的气,万物都皆不成万物。并不是说三生万物后三就销声匿迹于有形之物的世界了,三还在,阴阳冲合的结构就活在一切有形之物中。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道也在,三甚至堪称道痕。这种阴阳冲和的结构就是中国哲学中对万物的存在论结构的一种基本诠释,就像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派认为万物的存在论结构是基底+属性的结构,是个二元结构,和我华夏哲学情趣迥异。前两物之为阴阳是很明显的,这第三物和阴阳的关系很复杂:是独立于阴阳的还是衍生阴阳的都是可以争论的。但不管如何,三可以在微弱的意义上理解为万物之构成者是有三之名的:除了阴阳外还有一个可以确切指称的东西。用一二三这些数字是对万物何以化生进行解释,本质上是将老子的有无思想和周文化的阴阳思想统合起来。
“损”和“益”到了尽头都会反其道而行之,听起来很玄妙,从“道”理上说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举个栗子:Nothing to lose,but everything to gain。而当你往一个已经涨满气的气球里继续鼓入空气,结果只有一个,“嘭”的一声气球炸开了。
老子这里说的“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说的就是那个“损”和“益”的临界状态。因为世人很难知道“损”“益”的临界点,所以往往到了临界点而不知道转换做法,继续“益己”结果反而变成了“损己”。老子在这里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的“损”和“益”所迷惑,因为“损”和“益”、“福”和“祸”在达到了一定的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下面一句里提到的“强梁者”正是对“益之而损”的例证:争强好胜的人正是因为不懂得“损益”转换的道理,一味的追求胜利和利益好处,最终反而害了自己。
“人之所教”,其中的人指我们的祖宗轩辕黄帝;所教,指《黄帝铭》之《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金人铭就是座右铭的出处)“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有些朽木是雕琢不得的,不能用于作为大桥的主梁,否之会出大事;顽固、强项不是好习惯,争强好胜的人最终必然会遇到让你吃瘪的对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云卷云舒(守衡)
译文:悟性上乘的人听到道的教化后,勤奋而努力地循道修行;悟性中等的人听到后,半信半疑地姑妄听之,对道的践行表现为时断时续;缺乏悟性的人听到后,对它大肆地嘲笑和污蔑。如果从来不会遭到嘲笑和攻击,就没有资格称之为“道”。所以有下面的话:“修道达到深明大义后反而显得好象蒙昧无知;不断地循道勇进表现得却好象不断地退步;平易地修行其实有很多崎岖险阻”。上乘的德行显示得象低谷一样卑下;德泽万物的德行好象有所欠缺;至刚至正的德行貌似软弱柔顺;纯真质朴的德行好象会经常变化;最崇高的德行好象蒙受巨大的耻辱一样;最方正的行动看不到对它的约束;大的器具、大的成就往往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功成;最高妙的声乐为常人难于领略;真正的大气势、大格局、大境界没有固定的规范。真正的道飘忽隐约、唯恍唯惚、不可名状。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解读:本章主要论述“道”的外在形象和基本特性。
道玄之又玄,无名、无象、无声、无色,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因此,道被误解、被怀疑、被嘲笑亦实属正常,这是其一;其二,道的特征、本性、要求、旨趣与平常事物的状态及人们的日常观念恰恰相反,世人都说刚强好,而道却钟情于柔弱;世人都想作为、有为、拼命为,而道却强调不欲、不为、为无为;人人都往高处走,而道却号召居下游。“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所以,“下士”之流,嗜欲重、俗见深,故一闻道,即以为有反于常、荒诞不经而大笑之!
比它高一个层次的人,是“若存若亡”的“中士”,就是半信半疑的人。为什么他半信半疑?就因为他对“道”的感觉是“若存若亡”的。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人是可以引导的,因为他有“道心”、“慧根”,他不是那种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也是很不稳定的人。今天他可能听了“道”的教诲而向“道”走近一步,明天他可能又听了非道的东西而离“道”远了一步,他是那种游离徘徊于“道”和“非道”之间的人。
再高一个层次的人,就是“上士”,他一旦接触到“道”,他就会“勤而行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道心”和“慧根”非常的厚实,在他以往的生命中,他和“道”就有着极深厚的缘分,他会和“道”一见钟情,就象找到了多年失散的伴侣。一旦找到,就终生奉行,矢志不渝。
因此,当上士真正明白“道”,用“道”来规范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外表看起来、或者说用世俗的眼光看来,好象他反而是变“糊涂”了。他在倒退,在独立思考,在缓慢积蓄,向内明悟,而众人则追求竞争获胜,高速发展,追随成功者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和物质利益。而这种不走众人皆认同的大路的人,虽然走的是真正的大道,但在这样的世道下,这条路反而是一条充满着崎岖坎坷,灾难挑战、考验重重的磨难之路。因为这条路上的外界诱惑太多,而且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所以阳明先生曾感悟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最广大的“德”永远呈现出一副空虚不足的模样。空虚和不足,才能让万物有归附的余地。万物纷纷前来归附而它始终保持着空虚不足,这就说明了它的广大。建立真正的道德不需要大吹大擂,大吹大擂的人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举着道德的旗帜可以给他带来名利。真正修养道德的人只要求自身道德的纯粹,不希望外界的干扰,所以他总是无声无息地修养道德。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其实是这些讲的都是“道”和所有最接近“道”的行为。前面之所以“下士”会对“道”嘲笑和污蔑,也正是因为“道”的表现形式并不如他们所料想的那样,而是恰恰相反,所以才有“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的实相、真相永远隐藏在世间万物之中,它不会明明白白地显现给人看的。要接触“道”,只有从内修开始,从自己的心灵良知开始去发觉,去照见。这个世界上,只有“道”才是自始至终都是“善”的。循道而行的人,才能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