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
1940年春天的青岛桥头村,正是吴家的长子成亲的大喜之日,新娘子是莱西一位富农的小女儿。吴家上下一派喜气洋洋!
吴家是村里的富户,家里的房子在村中心,四合院式布局的房子就有3处,吴老太爷持家有道,吴老太太也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对于两个儿子,吴家不惜重金,把他们都送到了镇上私塾上学,殷切的希望两个儿子能出人头地,不必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婚礼上,老大一脸的忧心忡忡,看不到新婚该有的高兴劲,但大家都忙碌着,似乎也没人略差到老大的异常!婚后的生活,和别人一样,这位长儿媳,被唤作大奶奶,这位十六岁的就过门的大家闺秀,身材小巧玲珑,俊秀脸庞上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叫人看了还想再看!大奶奶还是难得的巧手,针线活,做饭,都做的极好!别人说什么她都笑呵呵的,从来不与人计较!大爷,上了十几年的私塾,学问修养都极好,待大奶奶谦和有礼,两人相敬如宾的过起了甜蜜的小日子!
这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安静的村子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喊叫声,没一会村子又恢复了平静!到了晚上,大爷没有回来,大奶奶去问老太爷,老太爷低声告诉大奶奶:“老大没了!”大奶奶半天没回过神来“什么没了?”“老大今天去上村参加游击队会议,被国民党追着跑,在咱们村南头跳湾(湖)了!你别吭声!”大奶奶一边答应着,一边往自己屋里走,走到门口被门槛拌了一个趔趄,恍恍惚惚的不知怎么进的屋,就这么坐在炕上,整整一个晚上没合眼……
吴老爷子趁夜深人静的时候,下水捞起了大爷,把他埋到了湾边上,埋完后急匆匆的回了家,偷偷的告诉了吴老太太和大奶奶,大爷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仿佛从未来过这个世界,一直到今天,心心念念记挂着他的,只有大奶奶。
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全面撤出了青岛。一直在青岛给日本人当保姆的大奶奶没了去处。当时吴老太爷已经去世,吴老太太嘱咐已经成家的二爷把大嫂接回来。二十岁的大奶奶见过世面,长的漂亮,温柔贤惠,一下便打动了二爷的心。
回家没多久,二爷甜言蜜语赢得了大奶奶的那颗因害怕、受伤而千疮百孔的心!等到吴老太太知道这件事时,大奶奶已经怀上了孩子。吴老太太一气之下,带着大孙子去了青岛,从此一个人打工,供孙子上完小学初中和师范。直到吴老太太去世,她也未曾回过吴家大宅。
孩子相继出生,大奶奶为二爷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二奶奶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老大伺候吴老太太去世后,带着她回老家安葬,和吴老太爷合在一起。他自己也已经成人,在镇上教书。二爷把靠近中心街的一个院子给了老大,差人相亲,娶了别村一个教师的小女儿,她也是在镇小学教书的,受过良好的教育。老大和老大媳妇算是门当户对,一家人的日子也是过的风生水起,在村里风光无限。
老二上到小学没几年就下来了,挣钱养家。娶了媳妇,大高个,很漂亮。二爷分给他的房子和老大连着也在中心路上。到了大奶奶的儿子老三要结婚的时候,房子没有了,二爷说没钱盖,于是老三和大奶奶自己出去拉石头,请了同村的几个瓦工泥匠,干干停停的,硬是自己盖起了三间房,算是有了容身之所,大奶奶也从原来的房子搬到了新家。
二爷一看新房落成,脸上过意不去,就大包大揽的和大奶奶老三说,要给老三换亲,就用二奶奶刚成年的女儿换!此言一出,没有一个人同意,但二爷当家,一句,女儿是给外人养的,嫁谁不是嫁?难道眼看着自己的哥哥娶不到媳妇?其他人再怎么反对也没用,二爷和媒人说好,到刘村一户刘姓人家娶她的女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家的大哥,这家的大哥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二奶奶女儿一听已无力回天,在临出嫁的前一天清晨,在自家门前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年仅16岁的生命……
过了一年,二爷用同样的方式,逼着也是刚刚成年的大奶奶的女儿嫁给了比自己大15岁的刘家老二!老三娶了刘家的女儿。这场换亲风波,至此结束。二爷以功臣自居,堂而皇之的搬到了老三家,一住就是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二爷被拉出去批斗,大奶奶被带到邻村开思想教育大会,大奶奶的孩子老三,老五,老七天天被村里的红卫兵欺负。
吴老三结婚不到一年,有一天和大奶奶说:“妈,我不能在家呆了,媳妇不要了,我去新疆吧,老四在那里,家里又吃不饱,我过去起码饿不死!”结婚近一年,媳妇碰都不让碰,却在外面和别人勾三搭四,老三实在无法忍受这精神上的折磨,只能选择一走了之!老四回家探亲,带走了这个为吴家辛苦劳累了三十多年的哥哥!
八十年代的新疆,一片荒芜,少数民族纯朴善良,国家重兵保护的边陲之地,内地去的人很容易立足。仅上过几年小学的老四,硬是凭着自己的头脑和胆识,在新疆娶妻生子,盖了一套大房子,还有不少的积蓄。老三过来后,借住在老四家里。
起初,老家的兄弟来,老四媳妇对他很客气。但好景不长,渐渐的老三开始觉出自己被嫌弃了。先是吃饭的时候,老四媳妇做好饭不等大家动手,自己就把白面馒头递给了老四,却把黑面的拿给老三。吃完饭,老三不收拾桌子,老四媳妇也不动,就那样放着。于是,老三在老四家里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为了生存,老实的老三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实在想家,老三就在深夜里趴到被窝里哭一场。
八三年,老四为老三张罗了一个媳妇,是新疆本地人,家族势力挺大,不管怎么说,也算是成家了。老三扎根在了新疆,从此他乡变故乡。
同一年,老五,大奶奶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就因爱闯祸,胆大著称的混不吝,厌烦了在家里的生活,决定到南方闯一闯。老五先后去过杭州,苏州,上海。一次在上海倒卖电子表被当地警察人赃俱获,大奶奶卖了家里养了一年的一头猪才将老五捞出来。回家的老五,没安稳多长时间,自己用仅有的一点钱买了一张去新疆的单程火车票,投奔老三老四去了。
老五住在老四家里,当上了村里的会计,而当时的村书记居然没上过一天学,不认识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