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原创) 世界上真的有奶水不足的妈妈吗?所占比例又有多少呢?
![]() |
世界上真的有奶水不足的妈妈吗?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已然有所了解:多数新生儿和新妈妈的表现是正常的,却常被误解为“母乳不足”。
不过,无可否认,如今母乳不足的现象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绝大多数不是由先天因素引起。这些原因我们会在如下详细阐述。
那么,无论怎么折腾都不可能有奶的妈妈,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吗?
有的,一般是疾病引起的,称为“真性奶少”。我们看看,究竟是哪些疾病会造成“没奶”、“奶少”,自己好“对号入座”,早点儿去治疗。
1
先天性乳腺小叶或乳腺导管发育不良。主要为乳腺组织缺乏,皮肤仍然光整有弹性,乳头发育可以正常。发病率约数十万到百万分之一,文献报道差异较大,总的来说,是属于“头彩”级别的。
为什么乳腺不发育,或发育不好?原因尚不明确,有文章认为青春期是乳腺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导致乳腺组织对性激素不敏感,不肯发育,一般是双侧出现的。还有些文章认为还是胚胎的时候外胚层一些部位没发育好所致,不过这在单独介绍波兰综合征的文章中提得较多,具体见下述。
注意,乳腺发育不良跟小乳房是两码事,前者乳房内缺乏腺体,后者乳房内有腺体,只是周边支持结构脂肪稍微少点儿。所以,乳房小的妈妈们不用惊慌。
2
波兰综合征(Poland Syndrome,胸大肌缺损并指综合征),也属于先天乳腺发育畸形。之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介绍一下,是因为这种疾病很有特点。
这个疾病男性、女性都能出现,男性的发病率要比女性多3倍。发生在女性身上,乳房可以很小或无乳房。不过它有个突出特点——一般仅在单侧出现!右侧的概率比左侧大2倍,极少双侧同时发病,即使有,也多半不对称。
除了乳房没发育好,还通常合并很多畸形。最突出的是胸大肌缺如和并指畸形。轻度的只有胸大肌胸骨头部缺损和第3~4指并指畸形,较严重的病例整块胸大肌和其周边肌肉、骨骼等缺如,造成胸、肩、上肢大范围发育缺陷,还合并各种各样的手部畸形。个别病例还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畸形,比如耳廓、脊柱、肾、牙齿、隐睾等。这些问题也基本是在同侧出现的。
太可怕了啊。那,发病率如何呢?按照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研究中心的统计,发生概率估计7000~10万分之一。这种疾病呈现家族性,父母辈有,子女也可能有。这概率可能比中“六合彩”还低,该是“N合彩”了。
![]() |
3
继发性乳腺发育不良,比如青春期束胸或习惯戴过紧的乳罩(在我国和日本古代,很多地区都有束胸习俗,但如果都影响喂奶,估计人口要少一大半了)、青春期营养缺乏、青春期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紊乱等,使得腺体组织缺少。不过,这些情形在如今也是非常罕见的了。
4
乳腺手术、外伤等,可能会影响泌乳。既往乳腺手术也可能导致乳汁生成减少,尤其是隆胸手术中采取乳晕切口,很可能致乳头感觉丧失,无法感觉婴儿的吸吮刺激而泌乳减少。不过,如果切口没有涉及乳头和乳晕,从乳房外周进刀切除小部分乳腺,倒也问题不大,其他乳腺组织完全可以代偿性分泌,满足婴儿需要。
我们不太鼓励妈妈们在还未哺乳前就进行隆胸手术,有可能切断或伤害重要的乳腺导管,造成乳管瘢痕挛缩畸形,这很可能非常影响日后喂奶。即使将来不打算喂奶,刚生孩子胀奶的时期也够难受的,乳腺炎的发病率也会相应增加。
如果是胸部大范围手术、胸部烧伤瘢痕挛缩等情形,好端端的腺体和泌乳管道所剩无几,自然非常影响哺乳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很多地区有给新生儿挤乳头的陋习,不时有新生儿患乳腺炎的报道见诸报端。小小的乳腺刚出生就受到这种伤害,尤其是在乳头下方几十个重要大乳管的部位,日后很可能有瘢痕挛缩的情形。试想,好端端的乳房里结疤,拉扯周边腺体和乳腺管道,还让不让愉快地泌乳么?乳头内陷的几率也可能增加。挤乳头行为如此风靡,初衷是为了将内陷的乳头挤出来,将来好喂奶,结果竟是如此,真是太讽刺了。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倒霉,人为伤害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真得看老天爷给的造化。
5
很多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或亢进等、肾上腺部位术后功能障碍)、垂体(垂体瘤、泌乳素瘤、功能下降等,垂体部位术后功能障碍)、甲状腺(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等)疾病,一些机制为雄激素增多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态肥胖等,雌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的疾病(性器官或其他部位肿瘤或增生等),孕期存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产后有胎盘组织残留,都可能会影响泌乳(这些激素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几乎所有严重的激素分泌异常性疾病,都有影响泌乳的可能性)。
一些先天性疾病比如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女性性器官发育不全或缺如,可以造成性激素缺乏。需要医生诊断后,在青春期前后长期使用性激素、生长激素等干预治疗。这类先天性疾病也经常合并身体其他组织部位畸形或功能障碍。发病率大概是1/2500~1/5000。
这些内分泌相关疾病,可就比上面那些先天性乳腺发育异常性疾病常见多了。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即使胖到相扑运动员的地步,多数妈妈还是能喂奶;肾上腺疾病或其他导致雄激素分泌增加的疾病,不到长胡子、虎背熊腰的地步,多半也能喂饱孩子。一些有心的科学家,对这些身患内分泌疾病的妈妈进行母乳检测,发现母乳中激素水平远不及妈妈身体中的激素水平,原因尚不明确,可能跟血乳屏障有关联——为保障后代的生存质量,血乳屏障将过多的激素挡在了乳汁外面。
因此,如果只是轻微的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还是可以喂奶的,不会把孩子饿着,奶水也不会特别不好,让孩子跟着生病(有些内分泌疾病有遗传倾向,孩子发病跟吃母乳的行为之间并没发现明显关联,不过数据仍然不多)。甚至已经有不少研究证实,哺乳有助于调整机体整体的内分泌水平,反而有助于这些疾病的控制,有些妈妈还能不药而愈!因此,科学界倾向于鼓励这些存在轻微内分泌疾病的妈妈哺乳,母子互惠互利(不过研究数据仍然不多,因为世界范围内多数妈妈知道自己身患疾病,放弃母乳的几率很高。另外,治疗这些疾病所用的药物,查看哺乳期用药分级,很多都在L3级,为保障用药安全,医护人员也通常会建议新妈妈放弃哺乳)。
况且,身患较严重的内分泌疾病的妈妈,通常不会等到喂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身体有问题——她们中很多都怀不上孩子,即使怀上,也容易流产、死产,很难保胎到出生!另外,这些疾病通常会有多种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月经异常,不单单表现为产后奶水过少。怀孕之前一直没有引起新妈妈重视,这个可能性还是非常小的。
看到这儿,你有没有长舒一口气——倒八辈子霉碰上这些可怕的疾病、外伤,还得严重到影响泌乳的程度,是不是都该中个“六合彩”呢?挤乳头后遗症倒是让人担心,也没有统计数据,但据观察十分影响泌乳的后遗伤害还是很少的。为了保证后代有奶吃,乳腺在乳房中枝繁叶茂,砍了这边长那边,代偿能力也十分强悍。所以,你大可放心吧。
不过,如果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真的怀疑自己有内分泌等方面疾病,也不要掉以轻心,及时就诊,早期治疗也很关键。可以进行激素相关检查,让医生评估是否适合哺乳,并考量用药安全性。不过,这一点还是蛮难界定的,在国际上也存在不少争议,我国医生通常很保守,想喂奶的妈妈们基本悲催了。不过,据我们观察,能把孩子怀上并生下来,通常喂奶问题也不大。刚才还提到,哺乳反而可能对母亲的原发内分泌疾病有好处。不过这方面研究较少,具体情形以及详尽的数据界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发掘。
怎么判断宝宝有没有吃饱,如何证明我的奶水是否足够呢?明儿且听梧桐妈妈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