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忽必烈塑造了近代世界体系吗?
蒙元史研究在中国,以道咸之间的西北史地学为续统,当时与鸦片战争的政治形势相勾连,塑造了晚清汉族士人的民族理念,后王国维、陈寅恪、韩儒林等人进一步融合了国族、疆域等问题。近些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蒙元史不应当只是以中国为本位的元朝史,须以放大的世界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代表人物就是日本京都大学的历史学家杉山正明。
二十多年前,杉山正明就提出了“蒙古时代史”这一概念。杉山认为,蒙古在13、14世纪缔造了世界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横跨欧亚、连通海陆,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各个方面东西交流的空前盛况。虽然这个大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了,但近代世界体系的格局得到了延续。15至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图格鲁克王朝之后印度次大陆的整合,以及横跨陆地与海洋的奥斯曼帝国的形成,这些都是与近代世界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变化。西欧在15世纪之后蓬勃展开的大航海时代,首先也是以“蒙古时代”为开端,经过西、葡、荷、英等国的海上争霸,在长期的对抗与平衡中才得以形成。
蒙古时代的兴起,首先是成吉思汗的功绩,忽必烈是第二个创业者。杉山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战》之中,详细解析了忽必烈如何打造了一个兼具游牧民族的军事力、中原传统的经济力和穆斯林的商业力的复合型治理系统。对忽必烈来说,他所遭遇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帝位继承争夺战,具有“东方”色彩的统治者的上位,表明蒙古自身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就是说,“蒙古帝国开始变身为一个一方面内部存在种种对立,另一方面大可汗的中央政权外有多个政治权力核心的、松散、多元复合的联邦国家”。欧亚世界随之转向。
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以何为国家之范”显然是忽必烈必须考量再三的建国策略。忽必烈登位之后,开创了“大建设的时代”:1.建都。周密的城市规划和“首都圈”构建了帝国的统治中心,而且这是一座与海相连的都城,以运河串联的海陆运输,保证了物流的畅通;2.征战。继续以系统化的战争消弭帝国内外的反抗。杉山强调了南北移动带动的区域融合,并以蒙古水师和新武器“曼扎尼克”证明蒙元强大的军事力量。3.商贸。忽必烈引入了穆斯林商人的斡鲁脱克(公司)机制,加强白银和纸币的流通,大力拓展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巨额的商业利润支撑了国家的财政,中央政府日常开支大部分来源于商业税收(盐专卖占八成),农业收入则划归地方财政。
传统的蒙元史强调高压的民族政策,以统治的严酷迫使人民的服从,而杉山不以为然,他对“蒙古残酷论”的辩解或有美化之嫌,但从经济视角去关注北方人群加入中国历史,以及从全球史角度去思考这种加入的深远影响,确是有新意的史学挖掘,超越了传统蒙元史的阈限,转化为亚洲本位的世界史阐释。
蒙元史有其特殊性,绝非必须依附于中国史才能成立,这一点经由杉山更加清晰,也是杉山史学的一大价值。不过,是否如杉山所说的,元帝国是“重新改造的蒙古世界帝国”、“本身绝未成为中华王朝”?辽是不是中国?金是不是中国?清朝是不是中国?无可否认,这些政权具有的二重性。中原王朝的历史长期以来就是和北方民族的历史重叠交叉的,它不是偶发的、孤立的,而是贯穿全部中国历史的,有时甚至决定了中国历史的方向。
就杉山最看重的元朝经济状况,事实上远未达到他所描述的繁荣昌盛。如何评价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人口数量。虽然因为战乱统计数据不全,但史料的文字记载普遍认可元朝的实际人口是不如宋代的。另外,忽必烈虽然致力于首都圈的建设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但整个国家的面貌并未得到整体改善,比如宋朝时候的第二大经济中心四川,一直到明朝才恢复元气。
杉山笔下的忽必烈,头脑里充满了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为了实现通商帝国的目标,步步为营,谋定后动,这种超前、英明的人物形象,怎么看都带有很多人为制造的痕迹。忽必烈对商业的重视更多地来自游牧民族追逐财富的本能,经历蒙古的驰骋或有欧洲思想的渗入,理念显得更加开放,但在本质上并没有长远的全球经济规划。
因此,假设忽必烈塑造了近代世界体系,这种说法目前尚难让人信服,仍须商榷。

作者: [日] 杉山正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原作名: クビライの挑戦 モンゴルによる世界史の大転回
译者: 周俊宇
出版年: 2017-5-1
页数: 268
定价: 45
装帧: 平装
丛书: 甲骨文丛书
ISBN: 9787520106184
阿元聊历史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三月总结|尝试主题阅读与写作 (1人喜欢)
- 二月总结|这个月读了八本好书 (1人喜欢)
- 我的年度大部头中国历史严选
- 十二月总结|这个月多少读了点书
- 2024年,我的十佳好书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