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现在心情低落,无人可诉说……
得知父母皆祸害小组、抑郁组被雪藏,我非常难过。我知道这些小组对那些阴霾中的人多重要,他们不单在这里互相取暖,还互相鼓励,努力摆脱童年的阴影,努力给自己及所爱的人带来幸福。
我知道“父母皆祸害”并非说全天下的父母都是祸害,而是“自己的父母,不巧是祸害”。
我知道,那些“不幸拥有祸害型父母”的人之所以加入这个小组,是因为他们不想屈从糟糕的家庭环境,即使伤痕累累仍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么正的正能量。
我没本事怼那些让小组被雪藏的人,我写不出10万+的文章,我不是有影响力的大V,也不是学识丰富的专业人士,我没能耐解决现实的问题。
我只能擦几根火柴,让大家舒服一些。
如果你正身处低谷,被旧日的阴影折磨,可以试着翻一下这本书:
《蛤蟆先生的希望》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2994553/
这本书很精炼地呈现了心理咨询的过程,一步步地带你体会自己的情绪,弄清情绪的起因,并引导你了解童年,获得理想的心理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它是一本治愈系的书,提供方法论,没有鸡汤。
它的精髓在于,它不断地抛出问题给你,而想答案的过程,就是你了解自己、治愈自己的过程。
而当你开始认真地分析自己的情绪“我的情绪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它和什么有关”时,即使没有找到答案,心情也会平静很多。这是因为,在你开始体察、分析自己情绪时,你的注意力会非常自然地从让你难过的事情上偏移开来。
这还不同于刻意躲开让自己难过的事去买买买换心情。因为它没有让你逃避、压抑你的情绪。
书里的方法论,概括起来就是:先确定自己发自内心地想要摆脱坏状态,然后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再弄清楚情绪背后的童年因素,有意识地进入成年自我状态(依据事实做决定)。
如果你有读一篇长文的时间,可以参考一下我的笔记。——老实说,我差点因为第一章过于平淡而放弃它,起了两次头,才把它读下去。
1这是书和目录
书只有200多页,我笔记里的目录和原书不同,是我自己概括的,和原书的章节也不对应。
铅笔部分是我自己的感想,可以不管。
2第一课 咨询建立的前提/第二课 探寻真实感觉
咨询必须是自发的,咨询师、咨询者都是如此。这样做是为了确定咨询者有渴望改变的动力,同时让咨询者明白“要为自己负责”。
第二课对任何人都很重要。书里,主人公蛤蟆和医生苍鹭就情绪讨论了很多,我记下的是基本的问题,思考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识别自己情绪的过程。识别情绪是治愈的起点。
这部分还描述了蛤蟆的抑郁状态,我没记。
3第三课 儿童自我状态
生活中很多“无名火起”“无端端失落”都和儿童自我状态有关。到这里,苍鹭开始带着蛤蟆寻找情绪的根源了:“了解你的童年是了解你自己的关键”。
讲这部分时,苍鹭让蛤蟆想象“孤单星球”:一个小星球上总共只有你和另外两人,你的食物、情绪完全仰赖另外两人。即使他们让你不开心,你也无法逃离这个星球。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情况。所以,儿童自我状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自然部分,一个是适应部分。
书中的原句:“婴儿无法理性或有意识地思考这些问题,但会从经验中学习……我们学习的是生存的策略,会发展出一套行为来面对父母及其他人。”
知道儿童自我状态是什么,是后面进入成年自我状态的前提。
4第四课 释放情绪的模式/第五课 父母自我状态
那个图是“儿童期发展出的防卫机制 ”,成年人如果没有刻意让自己进入成年自我状态,很可能会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像小孩一样发脾气、哭闹,各种幼稚。同时,成年人也会进入“父母自我状态”,像父母一样进行“处罚”(这种处罚可能是指向外的,也可能是指向自己的)。处于父母状态的人,会批评或照顾别人。在这种状态里,人会重复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价值观,并以此说服他人。这样做的坏处是,会让人变得固执、偏颇,无法接纳新东西(这句很妙)。
书里说:“没有一种批评比自我批评更强烈,没有一种法官比自己更苛刻,只有你自己才可以帮助你自己,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开始爱自己”j就是“接受自己”吧。
具体如何“接受自己”书里没有展开,但后面的“成人自我状态”的描述及获得办法,也蛮实用,可以解忧。
5第六课 成人自我状态/第七课 心理地位
成人自我状态是理性、镇定的行为表现,可以说是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了。在“成人自我状态下,人可以运用知识和技能,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不被童年的感觉淹没”。书里,苍鹭对蛤蟆说,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下,人才能容纳新知识和观念,重新考虑事情、衡量自身行为。
不过,对一个人来说,儿童、父母、成人这三种状态,每一个都很重要。
至于心里地位的那个象限图,可以帮助人了解自己常用的看待事情的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人有能耐强迫别人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咨询师也不能。实现成人自我状态的诀窍在于“依据事实决定该怎么做”。
说到这里,我想起,我曾经工作的单位有个部门“万千心理”。有次,我参加他们组织的亲密关系课,课上老师让大家两人一组,面对面地说自己遇到的特别不开心的事。但在说的时候,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将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分开”,先单纯陈述事实,不用任何有感情色彩的词,再陈述这件事给自己的感觉。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真大呀。
课程的创建者黄维仁写过《窗外依然有蓝天》,这本书在豆瓣的口碑也很好。
6第八课 心理游戏
心里地位会影响你究竟选择玩什么样的“心理游戏”。
7第九课EQ
最理想的心里地位是“你好,我也好”,但这个并不是一经获得永远无忧,它是动态的。
这部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把“理智”当美德,给“感性”加上了一些负面的色彩,把“感性”等同于感情用事、不成熟。
实际上,忽略情绪、压抑情绪,对自己的情绪漠不关心,才是不成熟的,再说没有人想压抑的过一辈子。
书的大概的内容就是这些。
书里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段对话,出现在后半部分。
蛤蟆向苍鹭发脾气,蛤蟆认为,是自己的父母、个性讨厌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如此悲惨(开篇时它一直压抑自己的愤怒),它使劲喊“不公平!不公平!”
这时候苍鹭说:“你已经站在了十字路口,你怪别人让你不快乐,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还想继续多久。”
蛤蟆非常生气:“你让我怪自己,我不愿意。”
苍鹭说:“怪罪别人,是人在儿童自我状态下做的事,如果处在成人自我状态下,适当的反应是什么呢?”
答案是“承担责任”。
当你明白要为自己负责后,你会发现自己是自己的掌权者,你有力量改变境况,有力量改变自己。
-------------------------------------------
即使小组被雪藏了,无法被外界看到
大家也并不孤单。
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代,一直都有人认真地寻找“舒心”的科学方法,他们的数量比那些致力于“消灭遭遇痛苦的人,堵住他们的嘴,让世界看上去无比幸福”的人,要多得多。他们的脑子也比“粉饰太平”的好使。即使他们有些已经不在这个世界,却仍能帮到你。
当然,如果发现自己有了抑郁的苗头,一定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我的心理学家朋友曾念叨:“不要等到撑不下去了再找医生,你们谁会等到光屁股了再买裤子呢?”
我知道“父母皆祸害”并非说全天下的父母都是祸害,而是“自己的父母,不巧是祸害”。
我知道,那些“不幸拥有祸害型父母”的人之所以加入这个小组,是因为他们不想屈从糟糕的家庭环境,即使伤痕累累仍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么正的正能量。
我没本事怼那些让小组被雪藏的人,我写不出10万+的文章,我不是有影响力的大V,也不是学识丰富的专业人士,我没能耐解决现实的问题。
我只能擦几根火柴,让大家舒服一些。
如果你正身处低谷,被旧日的阴影折磨,可以试着翻一下这本书:
《蛤蟆先生的希望》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2994553/
这本书很精炼地呈现了心理咨询的过程,一步步地带你体会自己的情绪,弄清情绪的起因,并引导你了解童年,获得理想的心理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它是一本治愈系的书,提供方法论,没有鸡汤。
它的精髓在于,它不断地抛出问题给你,而想答案的过程,就是你了解自己、治愈自己的过程。
而当你开始认真地分析自己的情绪“我的情绪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它和什么有关”时,即使没有找到答案,心情也会平静很多。这是因为,在你开始体察、分析自己情绪时,你的注意力会非常自然地从让你难过的事情上偏移开来。
这还不同于刻意躲开让自己难过的事去买买买换心情。因为它没有让你逃避、压抑你的情绪。
书里的方法论,概括起来就是:先确定自己发自内心地想要摆脱坏状态,然后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再弄清楚情绪背后的童年因素,有意识地进入成年自我状态(依据事实做决定)。
如果你有读一篇长文的时间,可以参考一下我的笔记。——老实说,我差点因为第一章过于平淡而放弃它,起了两次头,才把它读下去。
1这是书和目录
书只有200多页,我笔记里的目录和原书不同,是我自己概括的,和原书的章节也不对应。
铅笔部分是我自己的感想,可以不管。
![]() |
2第一课 咨询建立的前提/第二课 探寻真实感觉
咨询必须是自发的,咨询师、咨询者都是如此。这样做是为了确定咨询者有渴望改变的动力,同时让咨询者明白“要为自己负责”。
第二课对任何人都很重要。书里,主人公蛤蟆和医生苍鹭就情绪讨论了很多,我记下的是基本的问题,思考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识别自己情绪的过程。识别情绪是治愈的起点。
这部分还描述了蛤蟆的抑郁状态,我没记。
![]() |
3第三课 儿童自我状态
生活中很多“无名火起”“无端端失落”都和儿童自我状态有关。到这里,苍鹭开始带着蛤蟆寻找情绪的根源了:“了解你的童年是了解你自己的关键”。
讲这部分时,苍鹭让蛤蟆想象“孤单星球”:一个小星球上总共只有你和另外两人,你的食物、情绪完全仰赖另外两人。即使他们让你不开心,你也无法逃离这个星球。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情况。所以,儿童自我状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自然部分,一个是适应部分。
书中的原句:“婴儿无法理性或有意识地思考这些问题,但会从经验中学习……我们学习的是生存的策略,会发展出一套行为来面对父母及其他人。”
知道儿童自我状态是什么,是后面进入成年自我状态的前提。
![]() |
4第四课 释放情绪的模式/第五课 父母自我状态
那个图是“儿童期发展出的防卫机制 ”,成年人如果没有刻意让自己进入成年自我状态,很可能会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像小孩一样发脾气、哭闹,各种幼稚。同时,成年人也会进入“父母自我状态”,像父母一样进行“处罚”(这种处罚可能是指向外的,也可能是指向自己的)。处于父母状态的人,会批评或照顾别人。在这种状态里,人会重复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价值观,并以此说服他人。这样做的坏处是,会让人变得固执、偏颇,无法接纳新东西(这句很妙)。
书里说:“没有一种批评比自我批评更强烈,没有一种法官比自己更苛刻,只有你自己才可以帮助你自己,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开始爱自己”j就是“接受自己”吧。
具体如何“接受自己”书里没有展开,但后面的“成人自我状态”的描述及获得办法,也蛮实用,可以解忧。
![]() |
5第六课 成人自我状态/第七课 心理地位
成人自我状态是理性、镇定的行为表现,可以说是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了。在“成人自我状态下,人可以运用知识和技能,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不被童年的感觉淹没”。书里,苍鹭对蛤蟆说,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下,人才能容纳新知识和观念,重新考虑事情、衡量自身行为。
不过,对一个人来说,儿童、父母、成人这三种状态,每一个都很重要。
至于心里地位的那个象限图,可以帮助人了解自己常用的看待事情的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人有能耐强迫别人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咨询师也不能。实现成人自我状态的诀窍在于“依据事实决定该怎么做”。
![]() |
说到这里,我想起,我曾经工作的单位有个部门“万千心理”。有次,我参加他们组织的亲密关系课,课上老师让大家两人一组,面对面地说自己遇到的特别不开心的事。但在说的时候,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将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分开”,先单纯陈述事实,不用任何有感情色彩的词,再陈述这件事给自己的感觉。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真大呀。
课程的创建者黄维仁写过《窗外依然有蓝天》,这本书在豆瓣的口碑也很好。
6第八课 心理游戏
心里地位会影响你究竟选择玩什么样的“心理游戏”。
![]() |
7第九课EQ
最理想的心里地位是“你好,我也好”,但这个并不是一经获得永远无忧,它是动态的。
这部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把“理智”当美德,给“感性”加上了一些负面的色彩,把“感性”等同于感情用事、不成熟。
实际上,忽略情绪、压抑情绪,对自己的情绪漠不关心,才是不成熟的,再说没有人想压抑的过一辈子。
![]() |
书的大概的内容就是这些。
书里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段对话,出现在后半部分。
蛤蟆向苍鹭发脾气,蛤蟆认为,是自己的父母、个性讨厌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如此悲惨(开篇时它一直压抑自己的愤怒),它使劲喊“不公平!不公平!”
这时候苍鹭说:“你已经站在了十字路口,你怪别人让你不快乐,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还想继续多久。”
蛤蟆非常生气:“你让我怪自己,我不愿意。”
苍鹭说:“怪罪别人,是人在儿童自我状态下做的事,如果处在成人自我状态下,适当的反应是什么呢?”
答案是“承担责任”。
当你明白要为自己负责后,你会发现自己是自己的掌权者,你有力量改变境况,有力量改变自己。
-------------------------------------------
即使小组被雪藏了,无法被外界看到
大家也并不孤单。
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代,一直都有人认真地寻找“舒心”的科学方法,他们的数量比那些致力于“消灭遭遇痛苦的人,堵住他们的嘴,让世界看上去无比幸福”的人,要多得多。他们的脑子也比“粉饰太平”的好使。即使他们有些已经不在这个世界,却仍能帮到你。
当然,如果发现自己有了抑郁的苗头,一定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我的心理学家朋友曾念叨:“不要等到撑不下去了再找医生,你们谁会等到光屁股了再买裤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