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捡肥皂,也能含着上等“人参”——《搏击俱乐部》深度解读
一切,皆虚幻。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搏击俱乐部》电影海报
《搏击俱乐部》的精神分裂选题早已成为至今依然不衰的经典,两个多小时的长度,让很多追剧仅限于20至45分钟的人如坐针毡。终于,我打开电影清单,将它细细看完。电影结束时,对我个人而言,最初的感受是想要知道男主有没有真正死去,换句话说,他已经“饮弹”,致使自己的分裂人格被“爆头”。
如果,子弹真的打偏而没有伤及大脑,那么,但凡了解精神分裂的人都不太会相信这种自我创造的、坚挺的、完美的第二人格就这样被轻易打败。我所说的“轻易”,是在没有任何相关治疗并且未伤及大脑的情况下;如果,子弹已经伤及了大脑才致使第二人格爆头,那么,男主已死,这也就是我想要找到的、能够说服自己答案。
起初,我在网站大概浏览了小几十篇影评,希望找到“男主究竟死没死”的分析,但却未果。而让我决定写下这一篇文章的动力,就只是希望有一个观点能够分析男主究竟死没死,所以,我把目前只看过一遍的个人分析写下来,让网络多存一些异样的观点吧。
首先,男主已死。
我只从电影出发去分析,不涉及这部剧的原创书籍,因为我没看过。《搏击俱乐部》已经划定了电影类型,这不是科幻电影,不是,并且从内容来看,电影的大主题已经非常接地气,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精神分裂”。心理学学科范畴。精神分裂属于该学科中的精神病性,它也可以算得上心理学领域的“癌症”,目前没有治愈的可能,更别说是在90年代末。
精神分裂,就像一个根植于我们大脑的开关,每一个人都有概率触发这个开关,特别是拥有抑郁质特质的人。当触发了“精神分裂”的开关,对于目前的领域研究,没有治愈的可能,没有疫苗,只能抑制。它会复发,如果生活从此再也没有触发这个开关的、让大脑“激动”的事件发生,那么的确可以一辈子不复发。
从男主这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生活来看,第二人格迟早会再次出现,但电影结尾,第二人格被“爆头”,我更愿意理解为被“消灭”。在没有续集的情况下,我相信第二人格不会再出现,因为爆头已经是彻底毁灭生命的方式,丧尸也不例外。很多人开始了解,“精神分裂”按照目前的全球水平,不可能被治愈。在没有任何相关抑制治疗的情况下,男主饮弹时的角度虽然是在左耳附近,但子弹的爆发威力,也就是震动、声波什么的(类似核弹爆炸之后的辐射扩散),足以伤及大脑。男主自我已经认为是个“危险分子”,因此不会去医院,死亡就是结果。
其次,男主的情人、军队和搏击俱乐部的所有成员与其本身,甚至整部电影所搭建的世界,都只是男主的脑中场景,皆虚幻。
103分44秒,男主在第二人格走后,查看俱乐部资料时,某个队员阻止了男主,他的右手有与男主一样的碱烧痕迹;111分14秒,某个会员,举起右手的碱烧痕迹说:“就是您给了我这个疤”。导演对这些细节处理很看重,电影让一个军队成员与一个俱乐部会员都在右手上有了与男主一样的疤痕,一个人的描写极有可能代表着身后的群体。也就是说,军队成员与俱乐部成员,人手一个疤痕。
军队与俱乐部如果真实存在,上万的成员,我相信不止这个数,如何人手一个疤,并且与男主手上的疤痕相似度如此之高,几乎分辨不出谁是谁的疤。这些疤痕,导演都做了特写,而且俱乐部会员手举疤痕时说的那句话也是特写:“就是您给了我这个疤”。如果,男主没有亲自给每一个成员制造疤痕,为什么给这两个伤痕累累的人疤痕?如果男主亲自给了每一个成员疤痕,如何才能做到?
来看男主的情人,起初我看剧时,有过女主是第三人格的想法,但是从周围人们投来的眼光看,又仿佛是真实的。直到女主出现过马路从不看车而且都能相安无事、与第二人格错开出现、与男主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各式各样的俱乐部并且仿佛只有男主与其搭讪、莫名其妙找到男主与第二人格同住的荒废别墅的电话号码、与男主随时都能偶遇等等。这个女人总是独来独往、神出鬼没,没有背景介绍,篇末与她想躲避的男主手牵手观看炸楼表演,说分开却离不开,躲避了总能相遇。如果说,这个女人是男主的第三人格或者虚幻中的某一个角色,就都能解释了。
再来看军队与俱乐部,它们都是短期发展起来的。俱乐部也遍布很多城市,男主没有去其他城市建立俱乐部,第二人格也没有,电影中有相关对话。或许是第三人格,男主的情人?我觉得不是,这个人格并没有建功立业的想法,从她躲避男主就知道。不同城市的俱乐部成员越来越多,大家都会做一些“危险”的作业,没有人退会,没有人反叛,反而不停地有人加入,从犯罪分子到普通民众再到最后警察局里的公务员,几乎达到了男主不论走到哪里,身边都有成员的地步。如此完美到极致的组织体系,说实话,完美并不存在。换句话说,对国家而言,那么危险的组织,难道是政府、警局不给力?
如果真的是这些国家机构不给力,这个组织就会统治美国甚至全球,但这又不是科幻、灾难或者战争类型。当男主与第二人格谈话时,周围时常会有成员存在,为何这些成员没有透出疑惑的表情?而且,99分之后,当第二人格开车逆向行驶时,问起后座两个成员的梦想,一个是画幅自画像,另一个是盖栋房子,这两个梦想都非常符合男主的喜好与需求:电影开始就介绍了男主对家中陈设装潢有自己的个性与品位,并偏向于巧妙设计,家在毁灭前的陈设装潢也只是几乎快达到男主人生的完美而已,快达到?也就是一定还有欠缺的个性装饰,自画像就很个性;而且,当男主的房子被摧毁之后,他非常需要重新再拥有一个完美舒适的房子,特别是受够了第二人格之后。
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男主的情人、军队和搏击俱乐部的所有成员与其本身,甚至整部电影所搭建的世界,都只是男主的脑中场景,皆虚幻。这是他眼中看到并且生成于脑海的整个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正如混沌行动中的“混沌”指代的迷蒙状态,无形、空虚、混乱、无秩序、无真假、如梦如幻… …也许,男主依然还在某个角落做着某些事,甚至继续创造着分裂的虚幻世界;也许,男主已经躺在家中饮弹,等待着最终的死亡… …
进一步说,每一个个体也正如男主在脑中的建设一样:
我们幻想着成为一个完美的自己或者成为一个领袖、明星、名人、老大、创始人、英雄... ...——第二人格
期待换一个性别或者出现一个合拍伴侣——男主情人
组建一个团队——俱乐部与军队
有一帮听话的小弟——军队与俱乐部成员
主宰或者改变世界——俱乐部作业与混沌行动… …
这可以套用在绝大部分人们创造的概念上,艺术、科技、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心理学、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商业… …几乎每一个概念都被给予了能够趋于完美的期望、期望能被普遍接受、期望有无数追随的推崇者、期望主宰或者改变世界… …
再次,电影并没有宣扬“自由主义”,反而在宣扬“规则主义”。换句话说,规则是自由的根基,得到所谓自由的人,只是成为了创造规则的人。
在《搏击俱乐部》的电影中,我并没有发现宣扬自由主义的讯息,反而看见了不同方式诠释的规则。男主从替别人打工的环境中跳出来,自己创业,卖肥皂、开俱乐部、成立军队,也就是说,从别人创造的规则中跳出来,自己创造规则。导演用了很浓的笔墨去刻画规则,比如俱乐部刚建立时的规则:
第一条,禁止谈论搏击俱乐部
第二条,禁止谈论搏击俱乐部
第三条,有人喊停、受伤、拍垫(认输),就结束
第四条,每场仅限两人
第五条,一次一场
第六条,脱下衬衣和鞋子
第七条,打斗没有时间限制
第八条,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必须打一场
再比如后来男主发展“军队”时,混沌行动的规则:
第一条:禁止问问题
第二条:无论谁阻碍混沌行动,即使是首领,都得阉了他
甚至第二人格与男主之间也有规则:
男主不许与男主的情人以及任何人谈论起第二人格和这里的事,否则绝交
从电影开始便贯穿了一系列的大小规则,各种小型俱乐部、搏击俱乐部、军队、公司、政府、机构等等,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规则,哪怕只有一个人,就像男主自己也有对付自己的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强迫症。我看到电影中出现了第二人格,再从第二人格中演化出“自由”,最终“第二人格代表的自由”被爆头毁灭。而“第二人格创造的规则”存活了下来,即使无人指挥,规则依然能够自主运行。
这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大小体系上,国际规则、国家规则、法律规则、道德规则、文化规则、民族规则、地区地域规则、家庭规则、人际交往规则… …无穷无尽的规则充斥着世界。可以说文明的进步就是规则的建立与健全,从原始部落的母系、父系、家族、酋长等等开始,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帮助文明进步的规则留了下来,没有帮助甚至造成破坏的则淘汰。比如,第三世界,相对而言它们都是不怎么发达且较贫困、缺乏规则的国家,战乱、饥荒、疾病,死亡气息蔓延,我并不觉得第三世界拥有自由可言,“自由”的概念太抽象,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对我而言,自由就是可以自主选择,清晨吃一碗最喜欢的牛肉米线、出门走最喜欢的路线、上班空隙抽支烟、下班约几个好友小聚或者回家看电视、脏了就洗澡、累了就睡会儿… …当然,这个自由的概念充斥着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虽然它并没有绝对自由,绝大部分时间,我们至少可以达到相对自由。但缺少规则的第三世界,也极度匮乏自主选择的相对自由。至于,近几年才出现的财务自由概念,只是分支,不属于本文所思考的范畴。
再比如,我们身边的大公司,有很多规则,我们感觉并没有自由;小公司,缺少规则,反而获得了更多自由,其实,这刚好相反。我们跳出来,先看大公司,绝大部分工作时间、工作范围与工作量等等都有规定,越完善的规定让工作时间规定范围之外的时间越灵活。一个月中,加班几乎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让我们能够得到大部分业余生活的掌控感与随心所欲。工作范围与工作量的规定越完善也就越稳定,我们越能顺利完成工作,甚至提前、超额完成,这间接增加了我们的个人自由时间。当天工作完成可以做第二天的工作,或者看书、聊天、逛淘宝… …因此,大公司能提供给个体相对自由。
再看小公司,他们也有规则,只是欠缺,因为规则不细致,所以也会导致很多临时状况,通过临时状况的发生继而完善规则。小公司的上班时间不固定,致使下班时间也不会固定,一个月,有很大的可能30天都在加班。工作范围与工作量也不固定,有可能需要我们的工作涉及公司每一个版块,哪缺补哪,最后个人时间飞走了很多,也打乱了许多我们手中自主选择的计划。因此,小公司让个体缺乏相对自由。
从这些角度切入,规则不仅让我们提前看到了固定计划,同时,也了解即将发生什么、知道何时可以自主选择。而缺乏规则,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接下来发生的事几乎未知,自主选择就会成为“没得选择”。所以,规则带给我们自由,规则是自由的根基。
最后,电影并没有“怂恿”我们去追逐自我的梦想与活法,而是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本能——创造的本能。
《搏击俱乐部》的男主所创造的第二人格,以及“混沌”世界,起源于男主的自主人格被男主否定;当他创造出第二人格,却被自主人格“爆头”;第二人格创造的军队与俱乐部,也被自主人格否定,甚至自主人格最终毁灭了整个自我系统。电影的主线在重复着创造——否定——再创造——再否定… …整个循环无休止。
男主安逸的生活被自己炸毁、自主人格被否定、第二人格被“爆头”、工作被自我否定、生活方式被自我否定、男主的情人被自主人格嫌弃、军队与俱乐部也被自主人格讨厌等等,仿佛男主的生活在自己追逐与创造的过程中,总会再次沦落到被自我否定或者自我毁灭的境地。为什么男主一直持续地自我创造,却又亲自否定甚至毁灭,然后再开始创造?
男主仿佛我们每一个人:
喜欢公务员,考过之后发现不是想要的生活,辞职
进入私营企业,发现也不是想要的生活,辞职
选择创业,发现能力有限,放弃
继续深造,太难,放弃
去环游世界,割舍不了亲朋好友,放弃
出国,语言太难学,放弃… …
最终,大部分人依然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然后告诫其他人,不要做公务员、不要去私营企业、不要创业、不要继续深造、不要环游世界、不要出国… …因为这都是被我们在脑中创造继而因为某种恐惧等等原因… ...从而否定的事情。
但我们依然在创造,不论是脑海中还是现实,创造就像某种希望,比如我们变着方法地去品尝美食(黑暗料理也算)、去开玩笑、搞恶作剧、制造惊喜… …即使被周围的人否定、被自我否定,即使他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我们依然在创造——否定——再创造——再否定… …的循环中。创造已经在人类的血液中流淌,并成为一种本能,就像远古的老祖宗们总能创造出进步的方式。生命不息,创造不灭。
这部电影的剧情设置非常开放,因此任何人都能从中看见新角度。以上均为个人对电影的思考分析,若有歧义,欢迎补充。
END
以上均为颜先生原创
如果你喜欢
那就长按底部的二维码关注吧!
文章谨代表颜先生个人观点,欢迎分享
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搏击俱乐部》电影海报
《搏击俱乐部》的精神分裂选题早已成为至今依然不衰的经典,两个多小时的长度,让很多追剧仅限于20至45分钟的人如坐针毡。终于,我打开电影清单,将它细细看完。电影结束时,对我个人而言,最初的感受是想要知道男主有没有真正死去,换句话说,他已经“饮弹”,致使自己的分裂人格被“爆头”。
如果,子弹真的打偏而没有伤及大脑,那么,但凡了解精神分裂的人都不太会相信这种自我创造的、坚挺的、完美的第二人格就这样被轻易打败。我所说的“轻易”,是在没有任何相关治疗并且未伤及大脑的情况下;如果,子弹已经伤及了大脑才致使第二人格爆头,那么,男主已死,这也就是我想要找到的、能够说服自己答案。
起初,我在网站大概浏览了小几十篇影评,希望找到“男主究竟死没死”的分析,但却未果。而让我决定写下这一篇文章的动力,就只是希望有一个观点能够分析男主究竟死没死,所以,我把目前只看过一遍的个人分析写下来,让网络多存一些异样的观点吧。
首先,男主已死。
我只从电影出发去分析,不涉及这部剧的原创书籍,因为我没看过。《搏击俱乐部》已经划定了电影类型,这不是科幻电影,不是,并且从内容来看,电影的大主题已经非常接地气,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精神分裂”。心理学学科范畴。精神分裂属于该学科中的精神病性,它也可以算得上心理学领域的“癌症”,目前没有治愈的可能,更别说是在90年代末。
精神分裂,就像一个根植于我们大脑的开关,每一个人都有概率触发这个开关,特别是拥有抑郁质特质的人。当触发了“精神分裂”的开关,对于目前的领域研究,没有治愈的可能,没有疫苗,只能抑制。它会复发,如果生活从此再也没有触发这个开关的、让大脑“激动”的事件发生,那么的确可以一辈子不复发。
从男主这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生活来看,第二人格迟早会再次出现,但电影结尾,第二人格被“爆头”,我更愿意理解为被“消灭”。在没有续集的情况下,我相信第二人格不会再出现,因为爆头已经是彻底毁灭生命的方式,丧尸也不例外。很多人开始了解,“精神分裂”按照目前的全球水平,不可能被治愈。在没有任何相关抑制治疗的情况下,男主饮弹时的角度虽然是在左耳附近,但子弹的爆发威力,也就是震动、声波什么的(类似核弹爆炸之后的辐射扩散),足以伤及大脑。男主自我已经认为是个“危险分子”,因此不会去医院,死亡就是结果。
其次,男主的情人、军队和搏击俱乐部的所有成员与其本身,甚至整部电影所搭建的世界,都只是男主的脑中场景,皆虚幻。
103分44秒,男主在第二人格走后,查看俱乐部资料时,某个队员阻止了男主,他的右手有与男主一样的碱烧痕迹;111分14秒,某个会员,举起右手的碱烧痕迹说:“就是您给了我这个疤”。导演对这些细节处理很看重,电影让一个军队成员与一个俱乐部会员都在右手上有了与男主一样的疤痕,一个人的描写极有可能代表着身后的群体。也就是说,军队成员与俱乐部成员,人手一个疤痕。
军队与俱乐部如果真实存在,上万的成员,我相信不止这个数,如何人手一个疤,并且与男主手上的疤痕相似度如此之高,几乎分辨不出谁是谁的疤。这些疤痕,导演都做了特写,而且俱乐部会员手举疤痕时说的那句话也是特写:“就是您给了我这个疤”。如果,男主没有亲自给每一个成员制造疤痕,为什么给这两个伤痕累累的人疤痕?如果男主亲自给了每一个成员疤痕,如何才能做到?
来看男主的情人,起初我看剧时,有过女主是第三人格的想法,但是从周围人们投来的眼光看,又仿佛是真实的。直到女主出现过马路从不看车而且都能相安无事、与第二人格错开出现、与男主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各式各样的俱乐部并且仿佛只有男主与其搭讪、莫名其妙找到男主与第二人格同住的荒废别墅的电话号码、与男主随时都能偶遇等等。这个女人总是独来独往、神出鬼没,没有背景介绍,篇末与她想躲避的男主手牵手观看炸楼表演,说分开却离不开,躲避了总能相遇。如果说,这个女人是男主的第三人格或者虚幻中的某一个角色,就都能解释了。
再来看军队与俱乐部,它们都是短期发展起来的。俱乐部也遍布很多城市,男主没有去其他城市建立俱乐部,第二人格也没有,电影中有相关对话。或许是第三人格,男主的情人?我觉得不是,这个人格并没有建功立业的想法,从她躲避男主就知道。不同城市的俱乐部成员越来越多,大家都会做一些“危险”的作业,没有人退会,没有人反叛,反而不停地有人加入,从犯罪分子到普通民众再到最后警察局里的公务员,几乎达到了男主不论走到哪里,身边都有成员的地步。如此完美到极致的组织体系,说实话,完美并不存在。换句话说,对国家而言,那么危险的组织,难道是政府、警局不给力?
如果真的是这些国家机构不给力,这个组织就会统治美国甚至全球,但这又不是科幻、灾难或者战争类型。当男主与第二人格谈话时,周围时常会有成员存在,为何这些成员没有透出疑惑的表情?而且,99分之后,当第二人格开车逆向行驶时,问起后座两个成员的梦想,一个是画幅自画像,另一个是盖栋房子,这两个梦想都非常符合男主的喜好与需求:电影开始就介绍了男主对家中陈设装潢有自己的个性与品位,并偏向于巧妙设计,家在毁灭前的陈设装潢也只是几乎快达到男主人生的完美而已,快达到?也就是一定还有欠缺的个性装饰,自画像就很个性;而且,当男主的房子被摧毁之后,他非常需要重新再拥有一个完美舒适的房子,特别是受够了第二人格之后。
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男主的情人、军队和搏击俱乐部的所有成员与其本身,甚至整部电影所搭建的世界,都只是男主的脑中场景,皆虚幻。这是他眼中看到并且生成于脑海的整个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正如混沌行动中的“混沌”指代的迷蒙状态,无形、空虚、混乱、无秩序、无真假、如梦如幻… …也许,男主依然还在某个角落做着某些事,甚至继续创造着分裂的虚幻世界;也许,男主已经躺在家中饮弹,等待着最终的死亡… …
进一步说,每一个个体也正如男主在脑中的建设一样:
我们幻想着成为一个完美的自己或者成为一个领袖、明星、名人、老大、创始人、英雄... ...——第二人格
期待换一个性别或者出现一个合拍伴侣——男主情人
组建一个团队——俱乐部与军队
有一帮听话的小弟——军队与俱乐部成员
主宰或者改变世界——俱乐部作业与混沌行动… …
这可以套用在绝大部分人们创造的概念上,艺术、科技、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心理学、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商业… …几乎每一个概念都被给予了能够趋于完美的期望、期望能被普遍接受、期望有无数追随的推崇者、期望主宰或者改变世界… …
再次,电影并没有宣扬“自由主义”,反而在宣扬“规则主义”。换句话说,规则是自由的根基,得到所谓自由的人,只是成为了创造规则的人。
在《搏击俱乐部》的电影中,我并没有发现宣扬自由主义的讯息,反而看见了不同方式诠释的规则。男主从替别人打工的环境中跳出来,自己创业,卖肥皂、开俱乐部、成立军队,也就是说,从别人创造的规则中跳出来,自己创造规则。导演用了很浓的笔墨去刻画规则,比如俱乐部刚建立时的规则:
第一条,禁止谈论搏击俱乐部
第二条,禁止谈论搏击俱乐部
第三条,有人喊停、受伤、拍垫(认输),就结束
第四条,每场仅限两人
第五条,一次一场
第六条,脱下衬衣和鞋子
第七条,打斗没有时间限制
第八条,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必须打一场
再比如后来男主发展“军队”时,混沌行动的规则:
第一条:禁止问问题
第二条:无论谁阻碍混沌行动,即使是首领,都得阉了他
甚至第二人格与男主之间也有规则:
男主不许与男主的情人以及任何人谈论起第二人格和这里的事,否则绝交
从电影开始便贯穿了一系列的大小规则,各种小型俱乐部、搏击俱乐部、军队、公司、政府、机构等等,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规则,哪怕只有一个人,就像男主自己也有对付自己的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强迫症。我看到电影中出现了第二人格,再从第二人格中演化出“自由”,最终“第二人格代表的自由”被爆头毁灭。而“第二人格创造的规则”存活了下来,即使无人指挥,规则依然能够自主运行。
这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大小体系上,国际规则、国家规则、法律规则、道德规则、文化规则、民族规则、地区地域规则、家庭规则、人际交往规则… …无穷无尽的规则充斥着世界。可以说文明的进步就是规则的建立与健全,从原始部落的母系、父系、家族、酋长等等开始,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帮助文明进步的规则留了下来,没有帮助甚至造成破坏的则淘汰。比如,第三世界,相对而言它们都是不怎么发达且较贫困、缺乏规则的国家,战乱、饥荒、疾病,死亡气息蔓延,我并不觉得第三世界拥有自由可言,“自由”的概念太抽象,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对我而言,自由就是可以自主选择,清晨吃一碗最喜欢的牛肉米线、出门走最喜欢的路线、上班空隙抽支烟、下班约几个好友小聚或者回家看电视、脏了就洗澡、累了就睡会儿… …当然,这个自由的概念充斥着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虽然它并没有绝对自由,绝大部分时间,我们至少可以达到相对自由。但缺少规则的第三世界,也极度匮乏自主选择的相对自由。至于,近几年才出现的财务自由概念,只是分支,不属于本文所思考的范畴。
再比如,我们身边的大公司,有很多规则,我们感觉并没有自由;小公司,缺少规则,反而获得了更多自由,其实,这刚好相反。我们跳出来,先看大公司,绝大部分工作时间、工作范围与工作量等等都有规定,越完善的规定让工作时间规定范围之外的时间越灵活。一个月中,加班几乎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让我们能够得到大部分业余生活的掌控感与随心所欲。工作范围与工作量的规定越完善也就越稳定,我们越能顺利完成工作,甚至提前、超额完成,这间接增加了我们的个人自由时间。当天工作完成可以做第二天的工作,或者看书、聊天、逛淘宝… …因此,大公司能提供给个体相对自由。
再看小公司,他们也有规则,只是欠缺,因为规则不细致,所以也会导致很多临时状况,通过临时状况的发生继而完善规则。小公司的上班时间不固定,致使下班时间也不会固定,一个月,有很大的可能30天都在加班。工作范围与工作量也不固定,有可能需要我们的工作涉及公司每一个版块,哪缺补哪,最后个人时间飞走了很多,也打乱了许多我们手中自主选择的计划。因此,小公司让个体缺乏相对自由。
从这些角度切入,规则不仅让我们提前看到了固定计划,同时,也了解即将发生什么、知道何时可以自主选择。而缺乏规则,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接下来发生的事几乎未知,自主选择就会成为“没得选择”。所以,规则带给我们自由,规则是自由的根基。
最后,电影并没有“怂恿”我们去追逐自我的梦想与活法,而是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本能——创造的本能。
《搏击俱乐部》的男主所创造的第二人格,以及“混沌”世界,起源于男主的自主人格被男主否定;当他创造出第二人格,却被自主人格“爆头”;第二人格创造的军队与俱乐部,也被自主人格否定,甚至自主人格最终毁灭了整个自我系统。电影的主线在重复着创造——否定——再创造——再否定… …整个循环无休止。
男主安逸的生活被自己炸毁、自主人格被否定、第二人格被“爆头”、工作被自我否定、生活方式被自我否定、男主的情人被自主人格嫌弃、军队与俱乐部也被自主人格讨厌等等,仿佛男主的生活在自己追逐与创造的过程中,总会再次沦落到被自我否定或者自我毁灭的境地。为什么男主一直持续地自我创造,却又亲自否定甚至毁灭,然后再开始创造?
男主仿佛我们每一个人:
喜欢公务员,考过之后发现不是想要的生活,辞职
进入私营企业,发现也不是想要的生活,辞职
选择创业,发现能力有限,放弃
继续深造,太难,放弃
去环游世界,割舍不了亲朋好友,放弃
出国,语言太难学,放弃… …
最终,大部分人依然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然后告诫其他人,不要做公务员、不要去私营企业、不要创业、不要继续深造、不要环游世界、不要出国… …因为这都是被我们在脑中创造继而因为某种恐惧等等原因… ...从而否定的事情。
但我们依然在创造,不论是脑海中还是现实,创造就像某种希望,比如我们变着方法地去品尝美食(黑暗料理也算)、去开玩笑、搞恶作剧、制造惊喜… …即使被周围的人否定、被自我否定,即使他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我们依然在创造——否定——再创造——再否定… …的循环中。创造已经在人类的血液中流淌,并成为一种本能,就像远古的老祖宗们总能创造出进步的方式。生命不息,创造不灭。
这部电影的剧情设置非常开放,因此任何人都能从中看见新角度。以上均为个人对电影的思考分析,若有歧义,欢迎补充。
END
以上均为颜先生原创
如果你喜欢
那就长按底部的二维码关注吧!
文章谨代表颜先生个人观点,欢迎分享
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