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听到人们褒奖那些考上好大学的青年。假如考的是清华北大,那更是被十里传颂,甚至要到本地电视台点歌、打广告。所以,我从小就认为考上好大学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算得上功名利禄毕于一役。当我长大一些,我了解到这一役就是高考。
人们对于高考的推崇一反面来自于媒体和高中的大力宣扬,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在经济、文化、交通、信息都多落后的广大农村,“读书改变命运”依然是人们的普遍信仰。毕竟上个世纪有那么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是包分配工作的。那句话并没有什么不妥。虽然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国家早就取消了大学生的工作分配。但农村里的大学生还是很少的,能上大学总算是能够赢得一些脸面。或许好的大学文凭还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总之,身边的人们都认为上大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于是高考就被拔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
虽然高考过去快一个月了,人们对于关注高考的热度依然没有消退。关于那些满分或零分作文,关于各地的文理科状元,关于各地的本科分数线,关于朋友们的志愿填报等等。这让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仿佛高考真的能够决定个人以后的生活,以后的社会地位,甚至人生成就。又或者说考生和家长对于高考的热心不已,是因为过去三年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总要某种来填补心中的希冀。即使这种希冀犹如水中花、镜中月,但也好歹是对三年心血付出的回应。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做了数不尽的习题和试卷,背了不知多少课文和单词。在那青春似火的年纪,穿着统一的校服,留着规范的发型,按时作息。过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为的就是能在高考场上一显身手。有些家长甚至亲自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为的就是约束子女,让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去学习,好在高考中能够表现出色。高考依然不是考生一个人的事,反而成了全家人的大事。
高考试题,除了作文和极少的思考题,都有标准答案。这是非常磨灭个性的举措。我就曾经尝过其中的苦头。由于在高中一二年纪看了一些不该看的书——韩寒的书、李宗吾的书、一些外国人的书等,我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当别的同学在埋头钻研试卷上的习题时,我却在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习题上?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多少意义?为什么我们平常生活中完全用不上书本上的知识?我们为了高考而训练自己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真的是适用社会生活吗?习题中的标准答案是否是整个世界的真实面貌?每当我拿起笔来做题时,我想的不是怎么去解答习题,而是一连串自己也不能回答的疑问。严重的时候,我根本做不了题。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望着志愿填报书上那些完全没见过的专业名称,我彻底懵了。我他妈高中都学了些什么?我所学的专业用得上这些知识吗?后来我上了大学才知道,大学教育和高中并没有多少联系。一定要有联系,大概也就是高数。当然这些是后话。
我对于高考常常会有这样一种看法:高考就像是一堵墙,有些人想学游泳得先翻过墙;有些人想学长跑得先翻过墙;有些人想医得先翻过墙;有些人想学物理得先翻过墙······总之所有想上大学的人都得翻这道墙。至于这道墙对于之后的意义,谁在乎呢?中国人喜欢排名,喜欢分个先后高下,高考也算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希冀吧。至于高考的真实意义,和抓阄其实没有区别。因为谁敢保证高考把最合适的人选送进了合适的专业?毛泽东文科成绩很好,理科却非常糟糕;闻一多文章写得好,数学根本及不了格;朱自清文章好,数学却零分等。人才是不拘一格的,而高考非常厉害地抹杀了那些独具的个性的人才们。
其实很多人对高考的希冀,来自于考上好大学从而改变命运。然而现在每年有七八百万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货。当今社会拼的是关系,是实力。可惜大学给不了学生这些。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收入还比不上一个熟练的手艺工人。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不过三四千,一个熟练木匠的月工资能够达到八九千。这种差距肯定不是当初拼了命送子女上大学的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早知如此,家里没关系的话,不如送子女去学四年手艺。这样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更稳。而不是一大学毕业才发现,自己在社会上一无是处。学校学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上。高考很残酷,高考却已经不能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丝毫改变。我们玩不过高考,但我们还可以选择不去高考。真正去学一门手艺或技术,比起上累死累活去高考然后上几年不知所谓的大学价值更大。
人们对于高考的推崇一反面来自于媒体和高中的大力宣扬,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在经济、文化、交通、信息都多落后的广大农村,“读书改变命运”依然是人们的普遍信仰。毕竟上个世纪有那么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是包分配工作的。那句话并没有什么不妥。虽然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国家早就取消了大学生的工作分配。但农村里的大学生还是很少的,能上大学总算是能够赢得一些脸面。或许好的大学文凭还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总之,身边的人们都认为上大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于是高考就被拔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
虽然高考过去快一个月了,人们对于关注高考的热度依然没有消退。关于那些满分或零分作文,关于各地的文理科状元,关于各地的本科分数线,关于朋友们的志愿填报等等。这让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仿佛高考真的能够决定个人以后的生活,以后的社会地位,甚至人生成就。又或者说考生和家长对于高考的热心不已,是因为过去三年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总要某种来填补心中的希冀。即使这种希冀犹如水中花、镜中月,但也好歹是对三年心血付出的回应。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做了数不尽的习题和试卷,背了不知多少课文和单词。在那青春似火的年纪,穿着统一的校服,留着规范的发型,按时作息。过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为的就是能在高考场上一显身手。有些家长甚至亲自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为的就是约束子女,让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去学习,好在高考中能够表现出色。高考依然不是考生一个人的事,反而成了全家人的大事。
高考试题,除了作文和极少的思考题,都有标准答案。这是非常磨灭个性的举措。我就曾经尝过其中的苦头。由于在高中一二年纪看了一些不该看的书——韩寒的书、李宗吾的书、一些外国人的书等,我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当别的同学在埋头钻研试卷上的习题时,我却在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习题上?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多少意义?为什么我们平常生活中完全用不上书本上的知识?我们为了高考而训练自己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真的是适用社会生活吗?习题中的标准答案是否是整个世界的真实面貌?每当我拿起笔来做题时,我想的不是怎么去解答习题,而是一连串自己也不能回答的疑问。严重的时候,我根本做不了题。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望着志愿填报书上那些完全没见过的专业名称,我彻底懵了。我他妈高中都学了些什么?我所学的专业用得上这些知识吗?后来我上了大学才知道,大学教育和高中并没有多少联系。一定要有联系,大概也就是高数。当然这些是后话。
我对于高考常常会有这样一种看法:高考就像是一堵墙,有些人想学游泳得先翻过墙;有些人想学长跑得先翻过墙;有些人想医得先翻过墙;有些人想学物理得先翻过墙······总之所有想上大学的人都得翻这道墙。至于这道墙对于之后的意义,谁在乎呢?中国人喜欢排名,喜欢分个先后高下,高考也算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希冀吧。至于高考的真实意义,和抓阄其实没有区别。因为谁敢保证高考把最合适的人选送进了合适的专业?毛泽东文科成绩很好,理科却非常糟糕;闻一多文章写得好,数学根本及不了格;朱自清文章好,数学却零分等。人才是不拘一格的,而高考非常厉害地抹杀了那些独具的个性的人才们。
其实很多人对高考的希冀,来自于考上好大学从而改变命运。然而现在每年有七八百万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货。当今社会拼的是关系,是实力。可惜大学给不了学生这些。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收入还比不上一个熟练的手艺工人。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不过三四千,一个熟练木匠的月工资能够达到八九千。这种差距肯定不是当初拼了命送子女上大学的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早知如此,家里没关系的话,不如送子女去学四年手艺。这样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更稳。而不是一大学毕业才发现,自己在社会上一无是处。学校学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上。高考很残酷,高考却已经不能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丝毫改变。我们玩不过高考,但我们还可以选择不去高考。真正去学一门手艺或技术,比起上累死累活去高考然后上几年不知所谓的大学价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