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6.25读书笔记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周易》之名,因其为周人所作,故冠曰周;因其用法简易,故名曰《易》。
【八卦及阴阳】
其初八卦本不必有何意义,及后日益附演,八卦乃各有其所代表之事物。《周易》者之宇宙论,是以个人生命的来源为根据,而后类推为其他食物的来源。
男女交合而生人,故类推而以为宇宙间亦有二原理。男性原理为阳,卦为乾;女性原理为阴,卦为坤。天地乃其具体的代表。宇宙间之最大者为天地,天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日月风雷;地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山泽;人生之最切用者为水火;古人以此数者为宇宙之根本,于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人间父母子女之关系,而推定其间之关系焉。
【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因乾坤之交感,而乃有万物,而乃有发展变化。
宇宙间诸事物之变化,皆依一定之秩序。
【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宇宙间事物时时变化,其变化是循环的,“反复其道”、“无往不复”,此为宇宙间事物变化所依之一大通则。故宇宙间任何事物,若发展至一定程度,则即变而为其反面,“物极必反”,此《易》理亦《老子》所持之理也。
【易象与人事】
《易》将宇宙诸事物及其发展变化之公例,以简明之象征,摹拟之,代表之,以便人之取法,即宇宙全体之一缩影也。
《易传》根据“物极必反”之义,与人处世接物之方法。该方法与《老子》所说,相似而不相同。《老子》重“合”,《易传》重“中”。“合”,两极端所生之新事情;“中”,两极端中间之一境界。
《易传》以当时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关系为根据,而类推乾与坤的关系。社会上有贵贱,正如天地之有高卑,此亦易象所昭示者也。
此外,六十四卦中之“象曰”,皆言易象之可为人事所取法。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此易象可用于个人修养者也。
【《淮南鸿烈》之宇宙论】
《淮南鸿烈》为汉淮南王刘安宾格所共著之书,其中讲宇宙发生之部分,比以前哲学家所讲,皆较鲜明。对于天地万物之发生,皆有系统的解释。此以天地为一大宇宙,人身为一小宇宙。真人“反其所生”,“未始分于太一”,即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儒家之六艺论】
孔子教人之各种功课,即所谓六艺是也。战国末年,始有人对于六艺之功用作总括普通之理论。孔子虽尝就《易》卦爻辞之有道德的意义者,引申之以教人,但其一生究以讲《诗》、《书》、《礼》、《乐》者为多。及荀子之后,儒者对于《易》卦爻辞引申之言渐多,于是六艺并重。
自汉武用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中国大部分的思想统一于儒,而儒家之学,又确定为经学。故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则经学时代也。
【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战国末至汉初,诸家派别甚多,汉武、董仲舒何以必拥立儒家为正统思想?岂汉偶有一董仲舒,汉武又偶用董仲舒之言,遂由此结果欤?
秦汉仍未尽变古,且人不能离其环境而独立,天下无完全新创之制度。即秦汉一统后,欲另定政治,社会上各种新制度,亦须用儒者为之。盖儒者通以前之典籍,知以前之制度,又有自孔子以来所与各种原有制度之理论。而又理想化之、理论化之,使之秩然有序,粲然可观。
再有一点,即儒家之六艺,本非一人之家学,其中有多种思想之萌芽,易为人所引申附会。此富有弹力性之六艺,对于不同之思想,有兼容并包之可能。
————————————
终于读完了《中国哲学史》上册,不得不说,这本书是极为烧脑的,里面所引述的文言文论证和文章采用的半文半白式语言,让人在本不平静的毕业季抓狂。然而其内容的含金量却足以让人将心中屡屡欲吐槽的怒火冷却下来。冯友兰老先生取材的严谨、论证的精确,都让我产生由衷的钦佩。它所展示给中国国民的先人聪慧的头脑、探索宇宙人生的奥妙,值得读者肃然起敬。
【《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周易》之名,因其为周人所作,故冠曰周;因其用法简易,故名曰《易》。
【八卦及阴阳】
其初八卦本不必有何意义,及后日益附演,八卦乃各有其所代表之事物。《周易》者之宇宙论,是以个人生命的来源为根据,而后类推为其他食物的来源。
男女交合而生人,故类推而以为宇宙间亦有二原理。男性原理为阳,卦为乾;女性原理为阴,卦为坤。天地乃其具体的代表。宇宙间之最大者为天地,天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日月风雷;地上之最惹人注意者为山泽;人生之最切用者为水火;古人以此数者为宇宙之根本,于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人间父母子女之关系,而推定其间之关系焉。
【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因乾坤之交感,而乃有万物,而乃有发展变化。
宇宙间诸事物之变化,皆依一定之秩序。
【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宇宙间事物时时变化,其变化是循环的,“反复其道”、“无往不复”,此为宇宙间事物变化所依之一大通则。故宇宙间任何事物,若发展至一定程度,则即变而为其反面,“物极必反”,此《易》理亦《老子》所持之理也。
【易象与人事】
《易》将宇宙诸事物及其发展变化之公例,以简明之象征,摹拟之,代表之,以便人之取法,即宇宙全体之一缩影也。
《易传》根据“物极必反”之义,与人处世接物之方法。该方法与《老子》所说,相似而不相同。《老子》重“合”,《易传》重“中”。“合”,两极端所生之新事情;“中”,两极端中间之一境界。
《易传》以当时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关系为根据,而类推乾与坤的关系。社会上有贵贱,正如天地之有高卑,此亦易象所昭示者也。
此外,六十四卦中之“象曰”,皆言易象之可为人事所取法。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此易象可用于个人修养者也。
【《淮南鸿烈》之宇宙论】
《淮南鸿烈》为汉淮南王刘安宾格所共著之书,其中讲宇宙发生之部分,比以前哲学家所讲,皆较鲜明。对于天地万物之发生,皆有系统的解释。此以天地为一大宇宙,人身为一小宇宙。真人“反其所生”,“未始分于太一”,即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儒家之六艺论】
孔子教人之各种功课,即所谓六艺是也。战国末年,始有人对于六艺之功用作总括普通之理论。孔子虽尝就《易》卦爻辞之有道德的意义者,引申之以教人,但其一生究以讲《诗》、《书》、《礼》、《乐》者为多。及荀子之后,儒者对于《易》卦爻辞引申之言渐多,于是六艺并重。
自汉武用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中国大部分的思想统一于儒,而儒家之学,又确定为经学。故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则经学时代也。
【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战国末至汉初,诸家派别甚多,汉武、董仲舒何以必拥立儒家为正统思想?岂汉偶有一董仲舒,汉武又偶用董仲舒之言,遂由此结果欤?
秦汉仍未尽变古,且人不能离其环境而独立,天下无完全新创之制度。即秦汉一统后,欲另定政治,社会上各种新制度,亦须用儒者为之。盖儒者通以前之典籍,知以前之制度,又有自孔子以来所与各种原有制度之理论。而又理想化之、理论化之,使之秩然有序,粲然可观。
再有一点,即儒家之六艺,本非一人之家学,其中有多种思想之萌芽,易为人所引申附会。此富有弹力性之六艺,对于不同之思想,有兼容并包之可能。
————————————
终于读完了《中国哲学史》上册,不得不说,这本书是极为烧脑的,里面所引述的文言文论证和文章采用的半文半白式语言,让人在本不平静的毕业季抓狂。然而其内容的含金量却足以让人将心中屡屡欲吐槽的怒火冷却下来。冯友兰老先生取材的严谨、论证的精确,都让我产生由衷的钦佩。它所展示给中国国民的先人聪慧的头脑、探索宇宙人生的奥妙,值得读者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