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逃离
1
因为近日来繁杂压抑的生活不堪重负,小林预谋着在这个周末逃跑。
是逃跑。不是中产阶级式的“旅行”,不是诗与远方,不是意义的找寻、生命的丰盈,不是开放、丰富、精彩的生活形态,仅仅是因为撑不住了、不想面对了,然后奋力在坚硬、封闭的生活里凿出一个豁口,探出头去,呼吸一下外面的气息,看一看光的褶皱、听一听风的节奏。
人是动物,怎么可以一直生活在玻璃森林里?
但是在逃跑的前夜,小林被巨大的焦虑感淹没,心里一遍遍默想着清晨四点钟开始的行程:收拾东西、搭乘最早班地铁、换乘机场快线、找航站楼、取飞机票、过海关、不要忘带身份证护照信用卡、要代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生活的庸常琐碎再一次把所有的热情扑灭。小林听着外面足以让整座城市颠倒的哗哗雨声,从床上爬起,打电话退了机票。接着长舒一口气,安然躺下,倒头睡去,心里一片澄明。
或许没有比无意识的睡眠状态更好的逃离现实世界的办法。地球生命体经过数亿年的智慧,进化出了如此自带治愈功能的生物钟。生命真是妙不可言。
2
一觉醒来。百无聊赖的孤独感和“做人没意思”的幻灭感伴随着躯体感官一起苏醒。还是得逃,小林想。
小林火速联系了自己在京郊的朋友。“来吧,我们一起吃烤肉。”朋友搭救了急需逃跑的小林。
有了逃跑的目的地,人生好像突然充满了动力。小林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洗漱、梳妆、换衣服等一系列流程。每天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小林都觉得自己像是女蜗,把一个浮游的、虚空的、漫无边际的灵魂建构成一个“人”,一个可以没入茫茫人海中而不会令人讶异的人,一个看上去和别人毫无二致的人,一个正常人。小林最感恩自己的工作的一点是,它确保了小林每天八点钟准时恢复到“人”的状态、进入人类社会的轨道秩序中。这种恢复是强制的、无可争辩的、理所当然的。小林无须再追问“每天起床后要干什么”,这无疑是莫大的幸福。
小林用手机查了去京郊朋友家的路线。一个小时的路程,换乘四条地铁。小林欢欣鼓舞地出发了。
最后一站了,小林站在出站口,等待着朋友来接。一夜雨后,外面骄阳似火。她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好笑,折腾这么久就为了完成某种仪式化的逃跑。而下一刻她意识到,这似乎是自己长久以来的状态。
永远在焦躁、永远在不安、永远在挣脱、永远在用力。她二十余年的人生,好像就是在不断地逃离中生长出支离破碎的形状。逃离家乡、逃离不喜欢的学校、逃离熟悉的人际环境、逃离稳定的恋爱关系、逃离体制、逃离足以俘获自我的温情、逃离庞大漫漶的现实。她习惯了在每一个地方酝酿着逃离的计划,在落脚之时就开始筹划离开之日,仿佛只有确定了下一站,当下的每一天才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生活才有了某些超越性的意义,心里才有了些许的宽慰。
逃离的想法一再地抽空她的此时、此身、此地,让她始终学不会如何妥帖地安顿自己,最要命的是,她看不到自己逃离的终点站在哪里。可能一生都要这样精疲力竭地生活下去了,她心想。她也试着给自己喊停。毕业一年,她不想再像从前一样横冲直撞地突破自己能力的边界,而是不断地说服自己要接受生命的局限;她也很想做一个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淡淡的女生,为生命中的“小确幸”乍惊乍喜,但她实在没有喜好去侍弄花花草草、自拍精修九宫格、追爱豆追到天荒地老;她试着融入那些宏大的、充满振奋感的集体,参加左翼的读书会、电影展,但是她总是觉得疏离,没有办法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某种激进浪潮中让自己在虚幻的共鸣感和在场感中获得接受现实的理由。
人来人往的地铁站,身边是匆匆而过毫不生动的脸庞。小林想,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这是他们在人山人海中可以步履不停的力量;唯独自己,步履不停的意义就在于永不停息,就在于亟不可待地把当下变成遥远记忆中混沌模糊的过去,把金光灿灿的未来变成无法忍受的现在。
小林想到前男友说过的话,“我们俩的区别是,如果我在海边捡了一块石头,不管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我都会觉得它是独一无二我最心仪的那一块;而你,永远想着下一块会更好。”他说。
3
小林跟着朋友来到了朋友在京郊的房子。她们一边喝茶一边热切地谈论着中东难民、国乒退赛、朝鲜脱北者和印度女权,这个世界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谈资,来填充每一个漫无目的的日子。
小林注意到朋友在房间里贴着类同于高考励志标语一样的句子,桌子上是一摞摞的司法考试书籍,朋友本是学影视的,现在却报名了司考,今年还要考研,目标是那所闻名遐迩的学校。
朋友是元气满满的女生,珍惜当下、热爱生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在不断地尝试和努力,但从未觉得当下的生活不堪忍受。“你什么都比我好,但是唯一一点我胜过你的地方是,我比你更热爱生活。”朋友对小林说。
4
小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致力于解构爱情。但在今天,她试着对自己说,“或许这世上还存在这么一个人,让我觉得,对,是他,没错”。相信爱情的人,一定不是迷恋漂泊的人,不管她过去曾经多么辗转流离,心一定是安稳的,因为她笃信“家的港湾”“幸福终点站”这样的词语。
反正这世上充满了这么多参不透想不破的迷思,穷尽全部人类文明也无法解答,全看自己怎么想怎么做怎么活。那么,为什么不索性抓住那种稳稳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呢,现实不一定无意义、当下不一定一无是处,就像感动不一定廉价、同情不一定肤浅一样。
孤独、不驯、自我是高贵的品格,但没有必要与生活为敌,亦不足以与生活为敌。
精神流浪者小林在一次逃离中,好像明白了“安顿”的意义。
因为近日来繁杂压抑的生活不堪重负,小林预谋着在这个周末逃跑。
是逃跑。不是中产阶级式的“旅行”,不是诗与远方,不是意义的找寻、生命的丰盈,不是开放、丰富、精彩的生活形态,仅仅是因为撑不住了、不想面对了,然后奋力在坚硬、封闭的生活里凿出一个豁口,探出头去,呼吸一下外面的气息,看一看光的褶皱、听一听风的节奏。
人是动物,怎么可以一直生活在玻璃森林里?
但是在逃跑的前夜,小林被巨大的焦虑感淹没,心里一遍遍默想着清晨四点钟开始的行程:收拾东西、搭乘最早班地铁、换乘机场快线、找航站楼、取飞机票、过海关、不要忘带身份证护照信用卡、要代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生活的庸常琐碎再一次把所有的热情扑灭。小林听着外面足以让整座城市颠倒的哗哗雨声,从床上爬起,打电话退了机票。接着长舒一口气,安然躺下,倒头睡去,心里一片澄明。
或许没有比无意识的睡眠状态更好的逃离现实世界的办法。地球生命体经过数亿年的智慧,进化出了如此自带治愈功能的生物钟。生命真是妙不可言。
2
一觉醒来。百无聊赖的孤独感和“做人没意思”的幻灭感伴随着躯体感官一起苏醒。还是得逃,小林想。
小林火速联系了自己在京郊的朋友。“来吧,我们一起吃烤肉。”朋友搭救了急需逃跑的小林。
有了逃跑的目的地,人生好像突然充满了动力。小林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洗漱、梳妆、换衣服等一系列流程。每天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小林都觉得自己像是女蜗,把一个浮游的、虚空的、漫无边际的灵魂建构成一个“人”,一个可以没入茫茫人海中而不会令人讶异的人,一个看上去和别人毫无二致的人,一个正常人。小林最感恩自己的工作的一点是,它确保了小林每天八点钟准时恢复到“人”的状态、进入人类社会的轨道秩序中。这种恢复是强制的、无可争辩的、理所当然的。小林无须再追问“每天起床后要干什么”,这无疑是莫大的幸福。
小林用手机查了去京郊朋友家的路线。一个小时的路程,换乘四条地铁。小林欢欣鼓舞地出发了。
最后一站了,小林站在出站口,等待着朋友来接。一夜雨后,外面骄阳似火。她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好笑,折腾这么久就为了完成某种仪式化的逃跑。而下一刻她意识到,这似乎是自己长久以来的状态。
永远在焦躁、永远在不安、永远在挣脱、永远在用力。她二十余年的人生,好像就是在不断地逃离中生长出支离破碎的形状。逃离家乡、逃离不喜欢的学校、逃离熟悉的人际环境、逃离稳定的恋爱关系、逃离体制、逃离足以俘获自我的温情、逃离庞大漫漶的现实。她习惯了在每一个地方酝酿着逃离的计划,在落脚之时就开始筹划离开之日,仿佛只有确定了下一站,当下的每一天才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生活才有了某些超越性的意义,心里才有了些许的宽慰。
逃离的想法一再地抽空她的此时、此身、此地,让她始终学不会如何妥帖地安顿自己,最要命的是,她看不到自己逃离的终点站在哪里。可能一生都要这样精疲力竭地生活下去了,她心想。她也试着给自己喊停。毕业一年,她不想再像从前一样横冲直撞地突破自己能力的边界,而是不断地说服自己要接受生命的局限;她也很想做一个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淡淡的女生,为生命中的“小确幸”乍惊乍喜,但她实在没有喜好去侍弄花花草草、自拍精修九宫格、追爱豆追到天荒地老;她试着融入那些宏大的、充满振奋感的集体,参加左翼的读书会、电影展,但是她总是觉得疏离,没有办法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某种激进浪潮中让自己在虚幻的共鸣感和在场感中获得接受现实的理由。
人来人往的地铁站,身边是匆匆而过毫不生动的脸庞。小林想,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这是他们在人山人海中可以步履不停的力量;唯独自己,步履不停的意义就在于永不停息,就在于亟不可待地把当下变成遥远记忆中混沌模糊的过去,把金光灿灿的未来变成无法忍受的现在。
小林想到前男友说过的话,“我们俩的区别是,如果我在海边捡了一块石头,不管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我都会觉得它是独一无二我最心仪的那一块;而你,永远想着下一块会更好。”他说。
3
小林跟着朋友来到了朋友在京郊的房子。她们一边喝茶一边热切地谈论着中东难民、国乒退赛、朝鲜脱北者和印度女权,这个世界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谈资,来填充每一个漫无目的的日子。
小林注意到朋友在房间里贴着类同于高考励志标语一样的句子,桌子上是一摞摞的司法考试书籍,朋友本是学影视的,现在却报名了司考,今年还要考研,目标是那所闻名遐迩的学校。
朋友是元气满满的女生,珍惜当下、热爱生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在不断地尝试和努力,但从未觉得当下的生活不堪忍受。“你什么都比我好,但是唯一一点我胜过你的地方是,我比你更热爱生活。”朋友对小林说。
4
小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致力于解构爱情。但在今天,她试着对自己说,“或许这世上还存在这么一个人,让我觉得,对,是他,没错”。相信爱情的人,一定不是迷恋漂泊的人,不管她过去曾经多么辗转流离,心一定是安稳的,因为她笃信“家的港湾”“幸福终点站”这样的词语。
反正这世上充满了这么多参不透想不破的迷思,穷尽全部人类文明也无法解答,全看自己怎么想怎么做怎么活。那么,为什么不索性抓住那种稳稳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呢,现实不一定无意义、当下不一定一无是处,就像感动不一定廉价、同情不一定肤浅一样。
孤独、不驯、自我是高贵的品格,但没有必要与生活为敌,亦不足以与生活为敌。
精神流浪者小林在一次逃离中,好像明白了“安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