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爷爷在我的印象里永远是那个戴副眼睛捧一本书呆坐半天的形象,伴着阳光伴着浮尘远远的在那。也是托了他老人家的福,仍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总爱翻他的抽屉。翻过八仙过海,聊斋志异,杨贵妃,包公办案诸如此类,还有汤显祖的各种戏本子,其中还魂记印象挺深,牡丹亭倒是很模糊。小时候也没有什么思考,没有人玩的时候就读来自己玩。初中倒是读的东西少了,大多都是些青春速食文学。应该是刚初二的时候跟邻居小妹妹聊天,她聊到红楼梦讲的是一个绛株仙草化成人形去凡间还泪的故事。我当时就被迷住了,颇有朝思暮想夜不能寐的架势。后来还先读的是简化拼音版,可是爱惜得不行。那个时候还刚好是李少红拍的红楼梦上映,偶然得了张CD,假期我就开始白天晚上躺电视前,愣是前前后后把50集的电视剧看了三遍。那个你们都在追流星雨的年代,我却独自看了三遍拗口长篇的红楼梦,想想也是够可怕的。高中陆陆续续也读了些东西,也有零零散散的笔记本。但是高中的我太躁了,青春过渡期自然花样就多了,自我觉得是个不太满意的阶段。后来到大学也比较少去读东西了,也是有但是略偏向为强迫的性质。反思了下我们现在看一些东西读一些书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比如这本书好像对我有益处,我看本书去打发下无聊时间,都说要多读书我也找几本读读看。这让本来自然而然的事情变的很不自然,反而年幼时的我是去很自然的看书,没有什么能左右坐下来就翻开了书。那个时候想去了解一本书是因为它实打实的吸引力,经常让人魂不守舍,也能给人带来真实的快乐。再看现在强迫性阅读的这种现象我忽然觉得很惭愧,大把时光过去竟不如小学时的觉悟高。倒回去十年请来年幼的自己讲讲课,我或许还有救,书海里能扶稳自己的舟。 反正书还是要多看的,只希望真正喜欢文学的你我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因为被文字本身的魅力所吸引。我们仅需要做的就是感受它的迷人,索取它的快乐,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