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第六章读后感
开始进入第七章!
关于第六章:
(1) 安贫乐道 前面部分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家世与成长环境, 老维根斯坦是维也纳数一数二的有钱人, 欧洲现代工业的领袖人物, 母亲颇有艺术修养, 维根斯坦家是当时维也纳文化与艺术的聚会中心, 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小时候都已见过。“一个人的出身对他或者她的人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维特根斯坦出生在当时维也纳一个纺织工人的家庭, 如果他依旧是一位天才, 那维特根斯坦会成为什么样的维特根斯坦? 从历史来看,从事科学,哲学以及艺术的人多数来自富有的家庭,除去殷实的家底可以提供具有启蒙意义上的良好教育,它也为保持人的纯粹(用中国的话就是赤子之心)提供了摒弃外界纷扰的屏障。只有这样比于赤子的人才能真正领略科学,哲学以及艺术的内涵。对于出身于普通(贫困)家庭,即使有必需的智力,然而被各种纷扰乱心,便也不适于以上的志业了。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很少见的。安贫乐道,安贫是天性,乐道也是天性,两者都学不来,也不宜提倡。
(2) 一个苹果, 你说是苹果, 我说是苹果, 你认为的苹果是我所认为的苹果吗?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家, 开始我以为语言的研究如何能成为哲学的范畴, 维特根斯坦用罗素式的逻辑给语言建立"模型", 这个"模型"如同力学的语言, 它以数学模型而存在。换句话说, 语言的语言是什么。这一章仅是粗略地介绍维特根斯坦, 只知道一根毛而已。我要去研究一下赫兹的the principles of mechanics. 正常的人是用语言(声音)进行思考, 如果一个聋哑的人, 在他思考的时候, 用的应该是图像, 如果他在脑海里思考"我要吃苹果", 图像是自己+苹果, 如表达要呢? 必须是动图的某个截面, 否则自己+苹果的静图只能表示我和苹果。如果是又聋又哑又瞎的人, 他只能依靠触觉去思考, 海伦凯勒便是这样(盲文是让其与正常人的世界能够沟通的媒介)。现在还没有听说用味觉进行思考的说法。
(3) 上学的时候, 常常听到一种说法, 一切物理问题归根到底是数学问题, 模型建好后就是解方程, 那时候觉得挺有道理, 现在看来数学是作为一种语言, 对物理学的现象进行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