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美人鱼之家
沉睡的美人鱼之家1
第一次看完这部小说,我感觉到的是深深的恐怖与绝望,日复一日照顾着女儿的熏子。所照顾着的不是一具尸体吗?光是想到这一点,就觉得恐惧感蔓延,寒毛乱颤,耐着性子把整本读完,才感觉稍好了些。
即使如此也还是冷意非常,对着熏子的坚持与疯狂,嘴角不自然的扯出了一个笑容,我笑了,苦涩而又笑得癫狂。
活着与死去的界限是什么,这一刻被模糊了。
从熏子开始
突如其来的事故使得熏子的女儿瑞穗陷入了昏迷不醒的状态当中,接近死亡却又还不能认定为死亡,蔓延的绝望中,死亡的边缘当中,死不死,变成了人所能决定的事情。如果接受脑死亡判定,那么瑞穗就有可能被判定为死亡,而如果不接受,则保持着现状,看着一动不动的瑞穗,就如一条沉睡的美人鱼,会醒来,还是化作泡沫?
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案,回答无解的问题的,
只有枯寂的沉睡,以及深沉的绝望。
死不死,变成了人所能决定的事情,而不是事实,瑞穗是否真的死了,根本无法判断。在这一刻,人的决定似乎能够与死神抗争,死亡与否把握在了熏子的手里,只要一个决定,就会让女儿死亡。而选择活着,却又真的活着了吗?活着的只是一具肉体?甚至是尸体?
熏子的坚持,美琴的愧疚,千鹤子愧疚下坚持照顾瑞穗,理智而又心软的和昌,
东野圭吾这次提出的尖锐问题在于,如果大脑停止工作,心脏却仍然继续跳动,这样的人算不算活着?
如果只是植物人,那么还可能会苏醒,但是瑞穗的情况连植物人都不如。所欠缺的,只是一场脑死亡判断,只要进行判断就会得出瑞穗死亡的结论。
那么到底瑞穗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了?
从理性的角度上讲只要瑞穗无法醒来,那么就是死了。
从科学上讲,瑞穗死了,只是没有进行脑死亡确认,所以无法完全肯定的说,已经死了。科学是严谨的,没有进行脑死亡判断,就没有正式的宣判。
在这种情况下熏子却固执的认为女儿瑞穗还活着。
这正是东野圭吾想要说的。
人并非是理性的,而是人性的。
通常,为了我们区别出了理性与感性,但是理性与感性所指是什么呢?什么才是理性,什么是感性?
我们以本书当中的熏子来举例。
熏子如果接受女儿的死亡,那么她就失去了女儿,而如果不接受就抱有一定的希望与可能。这么分析来看的话就简单的多了,这样的举例应该很容易了。
问题就在于这里,我们常言所指的理性是指剥离感情的,也就是只看待现实而不抱有个人感情。如果要说为什么会如此,则是因为感情通常被定义为无法改变现实!
因此在常理上,越懂得现实的人感性部分就越少。在这里要指出一点误区,那就是感情并非对现实无用。
应当说感性所涉及的现实影响在于,行为对于现实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所歌颂的自由选择,选择所对应的结果是不同的,并非我们所看见的就是全部的信息,甚至我们会看到错误的信息而导致错误的选择。
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都可以看到对此的歌颂。这也正是原因,感性并非只是作为我们个人意志的感情而存在,而是更根本的行为倾向。更倾向于自己的意愿。
而理性也同样如此,理性是建立于条件下而做出的判断,倾向于客观条件,现实。
这正是本书的主题之一。
在理性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感性?
在取舍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我们自己的意愿?
而我们个人的意愿能否改变客观现实?
努力无用?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就在这里,是否能够改变客观现实,如果不能,那么放下无疑是理性的选择。而如果觉得能,那么坚持无疑是感性的选择。甚至可以说,理性的时候,我们根本的意愿认为不能。
当然这也要看现实状况。
那么瑞穗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瑞穗就处于这个模糊暧昧的状态。
正是这种状态,才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区别。
熏子认为瑞穗能够醒来,所以一直在努力。
而别的人都认为不能,所以这是理性的。也可以说熏子母亲对于女儿的感情,使得她的意愿非常的强烈。
这就是本书的理性与感性,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