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岛》梅耶贝尔;阿莱维;古诺;柏辽兹;瓦格纳;威尔第;马撒;圣-桑;马斯奈;德立勃;海顿
原文:讲到音乐,新大陆的爱好者们首先热衷于听十九世纪下半叶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如梅耶贝尔、哈列维、古诺德、柏辽兹、瓦格纳、威尔第、马撒、圣-桑、雷叶·玛诗奈、德里勃这些人的作品。然后,他们逐渐听懂更高深的作品,如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作品。
1.贾科莫·梅耶贝尔Meyerbeer (1791-1864年),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虽然出生于德国的柏林,但却是19世纪法国式大歌剧的创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梅耶贝尔从小学习钢琴,后师从克雷门蒂学习作曲。1813年前后,梅耶贝尔开始涉足歌剧领域。
2.雅克-弗朗索瓦-弗洛蒙塔尔-埃利·阿莱维(法语:Jacques-François-Fromental-Élie Halévy,1799年5月27日-1862年3月17日),犹太血统的法国作曲家。阿莱维是法国大歌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歌剧内容多表现宏大场面和尖锐冲突,常带有民族解放的内涵,风格与梅耶贝尔相近似。
3.查理·弗朗索瓦·古诺;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于巴黎﹐1893年10月18日卒于圣克卢。除大量的歌剧而外﹐他的作品大多为各种形式的宗教音乐﹐包括现今最流行的《圣母颂》(Ave Maria)。
4.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Louis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法国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法国柯特·圣·安得烈,1869年3月8日在巴黎逝世。
5.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生于萨克森王国莱比锡,德国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6.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意大利作曲家,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开始学音乐,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7.雷吉诺•沙音斯•迪•拉•马撒(Region Sainz de la Maza,1897-1981),1935年 出任马德里国立音乐学院(吉他系)主任教授。
「阿兰费斯协奏曲」是音乐史上不朽的杰作之一,也是吉他音乐最具公信力的代表作。此曲于一九三九年由罗德利果在马德里完成,而于翌年的十二月十一日由马撒(Regino Sainz de la Maza)担任吉他独奏,阿南巴利(J. M. Arambarri)指挥马德里室内管弦乐团做历史性的首演,一举而震惊世界乐坛。
8.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是一位属于浪漫时期的法国钢琴及管风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对法国乐坛及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重要的作品有《动物狂欢节》、《骷髅之舞》、《参孙与大利拉》等。
9.儒勒·马斯奈 (Jules Massenet ) ,法国作曲家。他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动领域在于歌剧,特别是喜剧歌剧,代表作《沉思曲》。马斯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20世纪,人们尊他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10.莱奥·德立勃( Léo Delibes),法国作曲家。德立勃一生创作了20余部舞台剧,而以芭蕾剧最为知名。1870年第二部芭蕾剧《葛蓓莉娅》(Coppélia)公演,真正突破了以往舞剧音乐仅作为一架拌舞节拍机的功能,因而德里勃被称为当之无愧的"古典芭蕾音乐之父"。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卡斯亚》(Kassya),是在他逝世后由马斯奈续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
11.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1.贾科莫·梅耶贝尔Meyerbeer (1791-1864年),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虽然出生于德国的柏林,但却是19世纪法国式大歌剧的创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梅耶贝尔从小学习钢琴,后师从克雷门蒂学习作曲。1813年前后,梅耶贝尔开始涉足歌剧领域。
2.雅克-弗朗索瓦-弗洛蒙塔尔-埃利·阿莱维(法语:Jacques-François-Fromental-Élie Halévy,1799年5月27日-1862年3月17日),犹太血统的法国作曲家。阿莱维是法国大歌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歌剧内容多表现宏大场面和尖锐冲突,常带有民族解放的内涵,风格与梅耶贝尔相近似。
3.查理·弗朗索瓦·古诺;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于巴黎﹐1893年10月18日卒于圣克卢。除大量的歌剧而外﹐他的作品大多为各种形式的宗教音乐﹐包括现今最流行的《圣母颂》(Ave Maria)。
4.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Louis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法国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法国柯特·圣·安得烈,1869年3月8日在巴黎逝世。
5.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生于萨克森王国莱比锡,德国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6.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意大利作曲家,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开始学音乐,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7.雷吉诺•沙音斯•迪•拉•马撒(Region Sainz de la Maza,1897-1981),1935年 出任马德里国立音乐学院(吉他系)主任教授。
「阿兰费斯协奏曲」是音乐史上不朽的杰作之一,也是吉他音乐最具公信力的代表作。此曲于一九三九年由罗德利果在马德里完成,而于翌年的十二月十一日由马撒(Regino Sainz de la Maza)担任吉他独奏,阿南巴利(J. M. Arambarri)指挥马德里室内管弦乐团做历史性的首演,一举而震惊世界乐坛。
8.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是一位属于浪漫时期的法国钢琴及管风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对法国乐坛及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重要的作品有《动物狂欢节》、《骷髅之舞》、《参孙与大利拉》等。
9.儒勒·马斯奈 (Jules Massenet ) ,法国作曲家。他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动领域在于歌剧,特别是喜剧歌剧,代表作《沉思曲》。马斯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20世纪,人们尊他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10.莱奥·德立勃( Léo Delibes),法国作曲家。德立勃一生创作了20余部舞台剧,而以芭蕾剧最为知名。1870年第二部芭蕾剧《葛蓓莉娅》(Coppélia)公演,真正突破了以往舞剧音乐仅作为一架拌舞节拍机的功能,因而德里勃被称为当之无愧的"古典芭蕾音乐之父"。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卡斯亚》(Kassya),是在他逝世后由马斯奈续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
11.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