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项目要如同做项目
看项目正式的名字叫deal sourcing,现在更多地是blind sourcing。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process。 1、看行业,一般我们都知道看什么,比如消费升级、泛娱乐,那么这个大范围定下来 2、看赛道,就是把大行业分成若干赛道,和电商的类目很像,比如泛娱乐可以分为文学、动漫、游戏,简单说。抓住这个赛道的主要项目及游戏规则。 3、选项目,然后找这个项目去谈,谈什么,商业模式、运营数据、看团队等等,把BP要下来,自己再过下脑子判断下,够不够上会 4、上会,立项会,写一堆这个项目的优点,自然而然起到一个internal FA的作用,与团队再反复沟通,找出团队亮点,建议他们在汇报的时候该怎么说,稍好点的话,指出他们这么做怎么怎么不恰当,这可是上不了会的啊 5、上会,ok,则继续跟进,给term,deal相关条款,投决 6、如能投资,签协议 7、投后管理,跟进项目进程
这往往投不出什么好项目,更多是碰运气,也体现不出自己什么专业价值。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简单说,你不是以一个创业者的心态来去看市场或者需求的。 假设,你是一个做过旅游和电商的产品经理,你要去创业,该怎么想,要看哪个赛道有没有可能成,要看下整体的数据,再找到竞品,总结出来这个赛道的玩法,看中间有没有机会(红海还是根本就没市场),中间再找一些这方面的专家聊聊,试着写一个方案出来,再找老板或者投资人评估一下。这是创业,对吧。但菜鸟投资人怎么做呢,去参会,去看36kr,去it桔子上(用Excel表)整理一下哪个公司被投资了,哪个公司冒出来,更多的是,从创投助手里面甚至FA的平台里,找一堆新项目或者排名靠前的项目。你的思考很容易被一些项目(甚至这里面会比较边缘)带着走,而问题是你自己是没有观点的。
说到底,是缺乏创业的敏感,还是在这个圈子外面来看。
拿出一张纸,就当你是创业者,写下一些可能的方向,推演这些方向,用户和市场可能会出现什么反应?你怎么来应对,不清楚别人在干什么,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别的项目了,每个项目都是一个你的导师或者同学,你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干的,什么地方做得好,或者不好。论证过程,最好能补充到你的这张纸里,这张纸可以很草,一张不够换另一张,把一些赛道想透。
还有一种是不带任何假设去看别人做得东西,仍然需要是创业者心态,看看国内外新出现了什么,大公司在怎么做,其实ToC的项目最好弄,在于,你可以打开APP或网站去体验,可以到淘宝或京东去买他们的东西,可以用APP去体验他们在线下的玩法,有些地方不用到产品级(那是产品经理要干的),把有意思的点记录下来。
你应该自己整理一个系统,而不是IT桔子或者创投助手,去补充自己的框架,脑子里经常要归纳成为一个个组块,比如周末游组块、公关众包组块,每个优质项目不一定去看,但都有印象,系统化这件事。
平时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去找项目谈,再去参加各种会,认识人,你知道问他们什么,这些进阶的问题,可能是平时准备好的,一下子就能进入到advanced环节,而不是他们像交一个实习生一样,去指导你。如果达不到这点,自己画个线框图吧,做个八九不离十,看看坑在什么地方。
以上其实是说给我自己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