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左袋文化CEO:动画行业中女性如何争夺一席之地?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动画学术趴」,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年一度的“动画界奥斯卡”昂西动画节已经圆满落幕了,但你知不知道除了各种精彩的动画展映外,昂西动画节上还对女性动画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探讨。

Women in Animation(WIA)是以发展、支持女性动画工作者为宗旨的国际非营利性组织。昂西动画节期间,它与法国的姊妹组织共同举办了WIA论坛 ,聚焦动画行业中女性偏见以及性别失衡的现象,吸引了来自各国的杰出女性动画人前来讨论。WIA其中主要目标是试图在2025年之前,让动画产业中的领导力性别比例达到1:1平衡。
论坛上有什么跨国观点碰撞?动画产业中的性别比例究竟如何?
学术趴特采访到受邀在此次昂西WIA论坛上发表演讲的左袋文化CEO于新女士。作为海归动画创业者,于新女士不仅对动画行业中的性别问题有着独特看法,还慷慨分享了许多干货,下面请看采访实录!~


于新
辗转在国外深造,艺术从业经历丰富。回国后于2012年成立上海左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原创IP动画《艾米&咕噜》并获得了法国戛纳MIP JOUNIOR国际选拔冠军。
‖ 专访实录 ‖
学术趴:于总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于总是第几次到昂西呢?
于新: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昂西动画节。因为之前我参加更多的是戛纳电影节,已经连续去了6、7年了。今年一方面是我们(左袋文化)在作品内容上也更丰富,也会去做一些艺术短片;另一方面就是今年是中国年,所以想去看一下昂西这样比较偏艺术性的市场,现在是如何是跟商业性的市场相结合。

学术趴:今年也是昂西“中国年”,展映中也增加了许多中国元素,您在现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于新:今年有一个聚焦点,就是把中国动画的发展史向大家做了宣传,像最早的美影厂、动画的起源、在中国早期的黑白片也都向大家做了展映。最后也展示了我们中国一些传统的绘制工艺、包括早期山水动画。我觉得对他们(外国人)来讲还是蛮神奇,大多数人对于中国动画的整个进程和历史还是不太熟悉的。但仅仅是一次性的会议还不足以普及整个中国动画的历史或者进程,大家对于中国动画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多动画系列片制作质量相对国际仍旧落后的层面。近几年随着中国大电影市场的爆发,很多优秀的中动画电影慢慢走入到国际市场,但整个在tv这个端口还是比较滞后的,很少能看到中国比较优秀的动画系列片。
学术趴:您此次也出席了昂西的WIA论坛活动,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组织吗?
于新:WIA最早是在美国成立的,法国已经成立了分部,对方也非常有意向在亚洲区域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能够去建立WIA的分部,看看是否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在国内落地。论坛当中女性偏多,但也不乏很多在重要岗位的男性从业者。

学术趴:那此次昂西动画节上,WIA活动主要的议题是什么呢?
于新:其实大家主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在2025年让女性的从业者在动画行业当中最重要的位置能够达到性别的匹配五十五十。虽然有很多女性的从业者,但整体从业数量来说少于男性,尤其是在特别核心、关键的岗位。比如说总导演、总编剧、总制片人,在这些方面女性的整个占比还是小于30%的,这就是大家需要从业的女性多,而且能够在重要岗位上争到一席之地。
学术趴:那您觉得“性别”在动画行业中,会不会成为一种阻碍的因素,女性会不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于新:这次论坛的确让我很惊讶。比如说我们在闭门会议峰会午餐的时候我听到在女性的核心地位上,的确会有性别偏向性的事件发生。比如说一些项目,它的主导者本来是女性,但是可能制片人或者合作方,他们听到说是女性是主导,就对这个项目是比较质疑的。所以虽然是女性的主导者,但是可能到时候冠名成其他的男性总导演。而且在很多峰会论坛当中,还是男性占发言权的主导地位,所以如果说一次峰会当中女性的数量超过了男性,这也是会成为话题性的事件。
另外,女性还是很多被质疑如何去兼顾家庭、照顾孩子。他们觉得女性从业者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会在家庭和事业当中有选择,他们觉得女性投入到事业的专注力就会比男性低。从整体层面来讲,他们认为女性的专业度还有一些创造力都是低于男性的,这种现象还是非常普遍。
学术趴:您在经历中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他们这些偏见在您的经历中有影响吗?
于新:我在英国从业经验时,没有明显碰触到这个问题,但是因为国际市场它更为成熟,也同时意味着一些核心的岗位更加具有竞争性。其实你很难在这样成熟的体系当中能够去找寻到自己的专属地位,尤其是说发展各个人的创意,其实还是很有局限性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当时选择了回国。
但在国内来说的话,我觉得这个现象还是少有的。当大家还在争取五十五十权益的时候,我是唯一持相反问题的人。在早期,我们公司创立当中大多数的团队成员都是女性,然后这几年我一直在努力去争取增加更多的男性员工,在我内部男性员工和女性员工居于核心地位这块还是比较平等的,从来不会说是因为性别的问题来判定他们是否有资格有能力。

男性和女性各自有本身的优势,比如说男性可能在想象力、技术性或某些类型的片子中发挥突出,女性从业者可能会对色彩比较敏感,细节方面、专注度确实有天生的优势。在我看来,性别、年龄、经验值或者你的种族根本不能阻碍你在事业上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竞争力特别强的行业,更重要的还是聚焦在你足不足够优秀。
学术趴:您提到WIA有意向引入中国,您希望WIA能够在哪些方面帮助女性动画从业者?
于新:在会上我们还探讨到行业中,不管男性还是女性新的这些创业者和从业者都会遇到的尴尬的问题 “他们如何能够进入到这个产业,能够在这个产业当中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因为越是成熟的、大型的公司,他们更加希望能够去录取已经有经验的,或者说在专业能力方面已经非常成熟的(员工),期待你毕业之后或者说你入职之后能够立即开始工作产生价值。这从商业行为来讲无可置疑,但是对于新人来说,经验技术都欠缺如何进入到这个产业?另外,怎么能够去帮助从业的人员更加职业化?WIA能够进入到中国,不是说去探讨性别歧视的问题,而是更多的帮助中国的女性从业者能够拓展它们的眼界,能够帮助更多的全世界各地的从业者能够进行技术和经验的交流,提升她们的专业技能,提升她们的一些核心竞争力。
学术趴:说起您创立的左袋文化,成立不久就打造了原创动画IP《艾米&咕噜》,与很多国际K12 IP都有合作。想请问于总一部成功的K12动画它需要哪些元素?
于新:我觉得核心是要有好的故事、好的人物、以及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的传递,本身一定要有后续市场的商业开发性。为什么国内动画内容产量非常高,但是真正走到国际舞台上的凤毛麟角非常少,一个是我们动画内容并没有严格的分级制。
而国际舞台上,每个细分的年龄段对内容质量安全性,各方面的要求还是非常不同的。儿童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越简单的东西它难度越高,你既要通过简单的剧情,又要富含教育意义,还有启发意义,而且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儿童内容尤其是说学龄前内容,它更加谨慎,因为这可能是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启蒙点,所以这个要求限定非常严苛的。而左袋文化沉淀了很多国际经验,我们跟西班牙一家非常优秀的创作团队共同来去打造这个剧本,双方的编剧团队共同去开发剧本,由英国资深的儿童剧做故事总监,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创作人员都聚焦到在一起,探讨剧本的接受度。

学术趴:最后,您作为这样经历丰富,经验丰富的动画人与创业家,对日后想投身动画行业或者正为动画努力的学生和新人们有什么建议呢?
于新:我特别是希望已经选择了这些专业的同学们,能心态比较平和的、能好好去了解这个产业。热情是有限的,持久的恒心才是最重要的。你既然要打算投入到这个产业,我觉得不管是说艺术性还是技术性各个方面都要不断的去打磨自己,能够更多地去了解工业化、产业化在这个行业当中是怎样去产生和发展的。同时要去保留自己独特的这种创作力,创作力是非常重要的核心,不断地能够识别产生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且能够去适应多元化的这种风格,还有商业作品的展现形式。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babblers)。动画学术趴是国内动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深度媒体和爱好者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