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续12)——目送与背影
这段时间,我和妈妈弟弟住在一起。前天,爸爸从老家来了太原,一家四口难得聚在一起。其实严格算起来,还有第5个人,哈哈。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乐呵呵的聊天吃饭打哈哈你一言我一语,好不欢乐,我突然就想到了四个字:天伦之乐!这是第一次有这么明确的认知,这就是天伦之乐!奔6的双亲、奔3的孩子、还有腹中的胎儿,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场景,从未出现过。父母和弟弟的言行里,满满的都是对我的爱,对孩子的期盼,这也是我从未体会过的感觉。
今天,爸爸陪我去办点事情,一路上,我或挽着或牵着爸爸,嘻嘻哈哈,聊天聊的海阔天空。“前世情人”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只是,原来爸爸也在腿疼,而我竟然没有发现。办完事,他把我送上去单位的公交,他在公交站目送我上车。车开了,我回头,目送他。只是,我看到的是他的侧影。以前宽厚的身材不复存在,如今,他瘦的纤细,一肩靠着广告牌上,一腿支撑着地面,抬起另一条腿,用手按摩着。他陪我散步一小时,腿开始疼了。这样的背影,再次刺痛我的双眼。多年的超负荷劳累,让他们俩人的腿脚都不太好,总是疼痛,影响走路,却不见好转。
大约上大学以后,我与父母之间,更多的就是目送与背影。无数次离开家门,父母把我送到车站,挥手再见后,我总会回头,看到的总是父母逐渐苍老的身影,目送他们远去,直到离开视线。每当此时,内心总是涌起一股情绪,胸腔胀痛、眼睛酸痛,想大声哭的压抑感,弥漫整个身体。
上初中时,朱自清的《背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字一句认真研读,仔细体会感情,只可惜,年少的我,对于“背影”并无法体会,也想不到我现在会因为背影会有这么多感想。想来,老师当时所拥有的感情,就是我现在正在体会的感情。课后,老师还让同学们写了一篇作文,以“背影”为题,我写了什么已经记不清了,模模糊糊写妈妈灯下的背影,还被老师评为全班最高分,当范文在全体同学面前朗读。即便如此,也脱不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嫌疑。
工作以后,读龙应台的《目送》,她这样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过之后,感觉她真的是说太对了。这样的体会,需要时间、需要阅历、需要眼泪。面对这样一段温柔、无奈、渺茫、痛心的文字,我相信,被打动的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被勾起情绪的也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
我想追。可是那二十多年的岁月沧桑是我怎么都无法跨越的障碍,我无法与他们同老同乐。婚姻更加使我与他们分开,失去每日的陪伴,他们的琐碎细节再也不是你能捕捉的。悲欢苦乐,都成了电话里、聊天时的语言描述,我渐渐的失去了参与感,我,就这样和他们分开了。
© 本文版权归 funnyshin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