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发在朋友圈的碎碎念
回国之后忙着找工作,社交网络上消失了一阵子。 求职地方不在本市,也没有用任何人脉。 海外经历不见得镀金,性价比不高,但给我带来的收获不是一年几十万能平衡的。 大公司给过我“光环”,偶尔也给我觉得自己很厉害的错觉。 越来越喜欢现在小公司的氛围,没有勾心斗角,学的东西还多。 暂时一人挑大梁,成就一个数据科学家的自我修养。 适应能力真是强到超乎自己的想象,很快克服了reverse culture shock 微信付账单,支付宝,高铁,包邮,共享单车,夜晚安全,家人不再担心,生活到处便利。 唯一的小小遗憾, 去年这个时候回到休斯顿,我说我一定会再去大苹果看时代广场人来人往,半年后,真的做到了。 但是现在,我知道,我可能再也不会到纽约了。 想到就心里有点空空的。 每个星期都有危险新闻,地铁不安全又脏,有时候更宁愿走路,满大街流浪汉很多有精神问题, 但还是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这样难以忘怀。 一直关注着关于纽约的公众号,看到新闻会想起那个去了三次的城市,那段待了三个月却像过了几年的日子,平时忙到8点后、周末嗨到后半夜的work hard play hard的日子。 UN的机会真的是很幸运。一下子在East village租到便宜的房子,遇到很多很nice的人,做自己很喜欢的工作,即使无薪没有一天不加班,晚上平均8点回家,我还是觉得赚到了。 曼哈顿起早贪黑的奋斗,看地铁街道上人生百态,浪遍全城吃喝玩乐,这些经历都已经注入我的血液。 纽约不一定是天堂也不一定是地狱,是除了拉斯维加斯之外的另一个不夜城,是我不可取代的独家记忆。 真的,一定会有一种事业,把它做好的愿望会远超出对报酬的预期、对提拔的期待,和甚至本来就具备的责任心。 休斯顿激发了我出去闯荡的“野心”,纽约让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终于提早两年回到故土,带着珍贵的回忆继续生活,接着面对人生中更多可能性。 继续面对不可避免的跌宕起伏和一连串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 上一刻庆幸拿到好牌,下一秒立马跌落谷底。 不仅要提前计划,也要在赶不上变化、拿到一手烂牌之后持有修复能力。 还活着,还能赚钱就喝完酒擦干有的没的眼泪睡一觉第二天马上振作,从新开始。 还好我一直忙的没空念旧,不会在情绪低谷中忧郁的无法自拔, 不会沉迷于过往,偶尔回忆一下, 还是不加留恋的走向前方。 顶多看到“别爱曼哈顿”的扎心推文后买两瓶清酒,保持理智别放纵只喝一瓶,明天要早起。 至于未来, 李开复说50%的工作会被取代。 累觉不爱的时候,大数据会计算合适的人选。 我不知道机器会不会拥有情感、人工智能会不会变成一个新的物种。 我只知道在有生之年尽情过好这一生。 ############################################################################# 最近取关了一些公众号,更新的文章也筛选着浏览。 以前把阅读每篇文章当成日常生活,现在不再让碎片化信息分散注意力。 风声紧是一方面,有时候连喜欢的作家都会炒冷饭。也许趋势使然,无法埋怨。 想过做自媒体,但一切终究要和市场挂钩,迎合大众。 那如果我的想法不能取悦受众群体,恕不奉陪。 无法以此为生,便保护好这片净土。生活现实,就努力赚钱,不让文学艺术被玷污。 话说回来,我成为专栏作家的愿望,到底是记录抒情,还是一种虚荣。 如果只是纯粹的有感而发,何不照常在豆瓣上写日志,ig上配图,分享给有缘人找到共鸣,和生活的同行者结伴而行。 不停滑铁卢,不停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