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读书笔记:痛苦
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所谓我执,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
无我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但并不是虚无主义。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缘起则生,缘灭则灭,这便是因果。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所谓苦苦,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
变苦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比如现代人的很多烦恼和疾病都是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
较之苦苦、变苦,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流转。
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感到分外压抑、焦虑和不公。
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对痛苦进行观察和思考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有可能、有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无常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
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
熟悉无常令我们的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因此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佛法修行的意义。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
人们认为变化会带来痛苦,如果一切都恒常不变就不会有痛苦。其实无常不好也不坏,它既意味着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着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
由于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会痛苦。造成痛苦的并非无常,而是执著。逃避无常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无我
当人生走到尽头,除正法外,什么都帮不了你。纵然富有四海,也带不走一针一线;位高权重,也带不走一奴一仆,就连最为珍爱、精心保护的身体也不得不舍弃。
我们是为了方便指事和沟通,才说“我”、“自己”,其实找不到一个固有、实存的“我”。如果说肉体是我,那么减肥之后,我是不是就不完整了,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思想、情绪、感受等心识却是念念生灭,更不具常一性。如果身体不是我,刹那变化的心就更不可能是我了。
然而,无我并非断灭。生命是前后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的。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固然早非一事,却又相续不断。何以故?因果不虚也。生命的迁流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前后传递的因果关系。在前的肉体和精神的行为影响在后的行为,每一状态的生起都依赖之前的状态,生生不息,变化不止。死亡不过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变化而已。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人是无我的,物也是无我的。
所有物体都可以一再分解,由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佛经上称为微尘的东西组成。
初学者很难直接体验到无我,但可以经常提醒自己: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不断强化这个观念,也会相当有帮助。
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感到痛苦时,就对自己说这是我执,而不要把它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这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承受痛苦。
因果
相信因果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人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而有些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
轮回中得人身犹如昙花一现,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一旦失去,想再得,千难万难。
佛陀在指出无常的事实之后,又慈悲地开示了事物背后的另一个真相——因果的法则,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无常之中。
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快乐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
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著和对周遭事物的执著。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
在藏族人心里,发达社会的标准不是物质繁荣,而是平等安乐。生活富裕却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
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身心的痛苦却并没有越来越少。由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的疾病的确比以前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层出不穷的“现代病 ”、“富贵病”,像高血脂、痛风、肥胖症。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普遍较大,失眠症、抑郁症的发病率非常高。我们知道,巨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带来心理上的痛苦,也是众多生理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的重要诱发因素。
认为弃绝物质进步就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是短视的,也是舍本逐末,根本就没抓住问题的根源。但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却陷入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物质丰富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再不会有痛苦。
物质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但仅限于感官上的满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而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却在于他不仅需要感官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除了物质资源,人们还试图通过拥有更多的智力资源来获得幸福感。高学历、高智商被视为人生成功的一项标志。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消除贫穷和无知,就可以解决;但很多情况下我们陷入苦难,更深刻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精神世界的忽略。真正持久宁静的快乐不是向外驰求得到的。
情绪
悲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无论是 “五毒”、“三毒”还是其他烦恼,我希望大家都能把它们看成是情绪、感受,而非心的本性。
负面情绪的一个特点是,如果你不对治它,下次它再出现时能量会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对治,它就会慢慢挤走其他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它的天下。
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即使遇到本该高兴的事,他也能找出让人生气的理由。我们往往会认为这种人本性如此,其实他只是每次在恼怒的情绪生起时,没有认真加以对治。他的心本身并不是一颗愤怒的心。
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情绪具有传染性。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受到影响。
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否则,面对竞争的压力、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生活很容易便会失去平衡并笼罩在焦虑的阴影中。
自律
没有自律,无论是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作为佛教徒,我们远离十恶业,守持居士戒。
菩提心,慈悲心
大家可以先从自己的家人、朋友开始观想,对他们生起菩提心与慈悲心;然后慢慢地推及普通的与自己无关的人,对他们也生起菩提心与慈悲心;最后要对伤害过自己的敌人也修持菩提心与慈悲心,这样一步步修行,最终自己的相续中肯定会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不论你在世间做什么,都一定要把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
物质生活是很容易让人厌倦的,欲望没有满足时不甘心,一旦满足马上生厌。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心和厌倦的循环中,心里越来越浮躁、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你排遣内心的负面情绪,使生活平衡喜乐。”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布施
劝人行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更有爱心和责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这些都是法布施。
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的东西送出去,不论东西本身贵重与否,都不算清净的布施。
持戒
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
忍辱
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
通过布施,我们学习放下贪著;执著减轻,行为便不那么容易造成伤害,这是持戒;不容易起嗔恚心,这是忍辱。
精进
欢喜、持续修行的阶段。
禅定
禅定是指舍弃散乱。
般若
般若空性超越文字,从感受上来说,它比较接近于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
闻法是为解脱,不为积累、卖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