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红楼之八
在这一回里,具有象征意义的通灵宝玉终于现了真容。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回,是这块宝玉第一次出现,贾宝玉因这个“神仙一样的妹妹”没有玉,说:什么通灵宝玉,连人之高低都不择!于是怒而摔玉,但是曹雪芹留待第八回再详写,是有他的想法的。
玉正面所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巧与宝钗金项圈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凑成一对,玉者至坚,金者至贵,在贾府最为鼎盛的时代,似乎“金玉良缘”是不容置疑的结局。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在现实的世界里,权力与财富联姻,是富贵永续的不二法门。
这就给“木石前盟”的林妹妹造成了莫大威胁。
但是在这一回里,宝玉钗黛大不过十二三岁,豆蔻年华,情窦初开,即便是“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也是淡淡的醋意,远未到“焚稿断痴情”的地步。
天色渐晚,下了半日的雪珠,林妹妹穿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摇摇的”走了进来。(真如在眼前!)薛姨妈拿了自己糟的鹅掌鸭信,热热的烫了酒,酸笋鸡皮汤,半碗碧粳粥,此时的宝玉,最为倾慕的两位姐妹在侧,说说笑笑,人生大概已经无欲无求。
这一幕是三人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转折吧?
感情的世界里,三个人太拥挤了,这是戴安娜王妃说的话。也适用于宝黛钗。明知现实世界里,宝钗是个完人,但是感情却不见得听命。黛玉是个孤女,既没有宝钗的金锁,也没有湘云的麒麟,但是她名字里面的“玉”恰是与宝玉心灵相通之“玉”,无需任何证物,也愿一生托付。
少年时看红楼,总希望从字里行间找到自己想看到的,比如一厢情愿地认为,尽管王夫人不支持宝黛的婚姻,但是贾母还是支持的,因为她爱外孙女。但是年纪渐长,知道现实必然打败理想,贾母对黛玉的爱,是对外孙女的慈爱,并非对孙媳妇的期许。要撑起贾家这艘庞大的将沉之船,非宝钗与其身后的薛家支援不可。
宝玉?他没的选。
但他还可以选择出家,选择一种决绝姿态的放弃。
咳!少男少女言笑晏晏,这么美好的时光,想未来作甚!
曹雪芹是色彩大师,你看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䰖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这样一个美丽少女,如果硬要用二分法把她与黛玉对立起来,也并非智者。
一个读者,随着几十年红楼阅读史,渐渐变得成熟的过程,大概就是由此及彼,慢慢能够理解宝钗,欣赏宝钗,喜爱宝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