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金庸
金庸先生对于小说中戏剧冲突的处理以及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可以说是非常强的了,七二年封笔后又将作品增删修改数载,于剧情或是于笔才,他笔下出的皆为精品,禁得起反复阅读品味,心急者看个剧情能看得酣畅,若是着眼文段,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也常常笔灿莲花。
初读金庸的武侠,常迷醉于先生笔下无知孩童成一代大侠的奇遇,总是感叹,如何才华才能写出如此跌宕精彩的篇章;后复翻看,从剧情之外,也注意到了一些其他东西。特分享。
一开始接触到金庸先生的作品,是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虽然到现在只记得李若彤一袭白衣翩跹而至,戴金丝手套,翻飞的白缟系着铃铛作响,身后的古天乐泪痕满脸仍不失少年英气。于是这个场景便成了我对武侠的第一印象,并且我后来发现其他故事的主角多有此特点:男女主角都是俊俏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于是,每每读至对女性的描写,个个都是绝代的美色,芳眼流波,顾盼生情,被男者怀抱中时,“软玉”一词用的更是精彩绝伦。我对男主角如何练成绝世神功倒不如何感冒,对他赢得女士芳心却不由钦羡,透过金庸先生的词句,男女之间难分难舍的情丝便如在画卷上交互勾勒镶嵌着,美的很。对于能有人和自己互相倾心,我羡慕却不可得,这让这种情感更显得美好不及。
在稳定的感情线基础上,小说建立起一个完整、转折的精彩故事,半数是男主角得奇遇,受当世高人指点,练就一身绝艺,后纵横江湖,成就一代英名。我认为这过程中的前后矛盾的解决与对先前压迫自己的人或事进行革除读起来是最为酣畅爽快的,如杨过小时在桃花岛受大武小武的欺凌侮辱,后习得古墓派功夫后嘲弄两人的一阳指,让他们在郭芙面前出丑,可以说大快人心,再如张无忌偶得九阳真经祛了体内阴毒,后和张三丰和父亲的师兄弟相认,读来也异常舒心。这些冲突被先生处理得相当巧妙,既不显得冗长,同时也能给读者足够的悬念,吸引着人往下读,直吊得人彻夜不眠也不舍释卷。
再读,原先是想好好看看书中的遣词造句,却无意中看见郭靖的一句话,大意是若不会武功,得一眷侣,然后安居山林,世事不争,该有多好。丝毫不见他对自己身负天下至刚的降龙十八掌有丝毫骄横之气,甚至能从言语中察觉到一丝悲哀。当时郭靖与黄蓉走散,怕自己与爱侣再不能相见,于是追根溯源,把罪归到了自己习武上。由此,我突然想到,小说中习武者人人想着练成神功,可郭靖得了全真教与洪七公真传,却说,若是不会武功该多好。的确,江湖上的爱恨情仇,起因无非三:财富、爱情、绝世秘笈。若所有人都失却武艺,那再如何深的情仇,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怕也掀不起波澜。我们作为读者,读书时有一种代入感,让我们跟着小说的发展随喜随忧,自然,当郭靖得授降龙十八掌时,我们便如同自己也会了降龙十八掌一般,畅快不已,但郭靖失去黄蓉的心境却不是我们读小说便能懂的心境,换做我们,很可能会说“虽然没了蓉儿,但我还会降龙十八掌”。而不会像他自己那般叹息“若是不会武功该有多好”。于是,某种意义上,当时的郭靖算不上幸运,巴不得废去一身武功来与蓉儿相见,然而不得。空负一身上乘武功,却不得见他最爱的人,别人眼里他英雄盖世,更无人知他心中凄苦。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又平添几分不幸。好在郭靖最后终是得以和黄蓉相见,那种感觉当真是久旱逢甘霖般滋润。
就算是大侠功成名就,也抱得美人归了,大多还是算不上幸运。原因为何?试看郭靖,死守襄阳城,虽然有黄蓉为伴,但儿女之情比起到死也报国不得的大憾,还是浅了些;又如袁承志,小说末了带着一行人隐居仙岛,但他无论如何也是忠良之后,同样也是报国不成,谁又能说他隐居后一腔热血便能得以平息呢?若是一出生便隔绝于世,那无忧无虑倒也可能,奈何走了几年江湖,世间的冷暖已经根植在心了,再要忘却,便没大可能。这种虽武功盖世,却依旧无能为力的绝望,相比无能改变的无奈,带来的愁苦应该更甚。
可再想,要有他们的愁苦,得先有他们的见识与能力,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若投射倒武侠里,真的成得了张无忌杨过之流吗?恐怕不。我们是既无郭靖的奇遇与耐性,也无杨过的悟性的。相较于杨过,我们倒更有可能是被他捉弄的大武小武,不,可能连大武小武也当不成,他们至少还算是名门之后,这么说来,我们可能只能是助郭靖镇守襄阳死不足道的小兵,或是不懂武艺被烧杀抢掠的农民。这么想来,我们在武侠里,可以说是幸亦不幸的,不幸在毫无抗争的力量,只能做刀俎下的鱼肉,保护不了所爱的人,看李莫愁杀负心人,可有考虑过他家老父母的心情?幸在好歹不用苟活乱世,死了倒一了百了,痛快;即便不死,无知也算一层屏障,多多少少起了保护作用,没有远见,见不到人性、社会之恶比起看见了黑暗却无力祛除算幸运得多了。
这么想来,无知也是力量,竟让人活的比智者更快活。无需压抑,无需苦恼,柴米油盐就成了生活的全部,烦恼的生成也仅限于此。
做个乱世里的无知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