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故事
查看话题 >我准备好纸巾想拭去感动的泪水,到头来却用来擦掉尴尬的汗
我心中的《深夜食堂》 槽点营销?传播陷阱?反转可期否? 中国改编版,到底发生了什么?
▪ 我心中的《深夜食堂》
往事不可追,于是我们留下了太多觅不到答案的遗憾。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你和的生活原本就像两条平行线,然而,在这深夜的食堂我们相遇了,一份家常菜勾起往日的回忆、慰藉了迷茫的心。
朦胧的灯光,独自点亮在城市的小巷。推开门,我闻到了记忆中熟悉的烟火气息。坐下来,干一杯,舌尖尝到的质朴的人情。
也许只是短暂的相遇,也许别后还会联系。不论如何,此刻,你是我的朋友。
我有故事,这儿有酒,我虽沉默不语却希望有人来听。
治愈,是这部剧的精神内核。
“当一天结束,人们匆匆走上归家路时,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营业时间从深夜十二点到早上九点,人们称之为‘深夜食堂’。你问有没有客人?其实还不少呢……”
深夜,天黑了,结束了一天的奔波,我们身心俱疲,于是不约而同的,脱下冰冷坚硬的铠甲露出柔软脆弱的内里。
深夜食堂,没有固定的菜谱,但只要有材料想吃什么都会有。
在这种情景之下,脑海里出现的家常菜,就是回忆深处最让你感到温暖、感动、安全的那一道,也是最能治愈你的味道。
深夜食堂,坐下来的,都是形形色色、平平凡凡的市井人。
深夜食堂,就连掌勺的老板,也有你我不知道的故事。
对于我,离家在外,家人不在身边。想家的时候,最想的就是家里的饭香。沮丧的时候打电话给家人,爸爸会说:“钱还够吗?不够我给你打,想吃什么就去吃,吃顿好的,心情就好了。”
食物真的很神奇,味觉好似能直达心灵。舌尖熟悉的滋味,轻而易举的就能勾起一段回忆、拨动某种情绪、给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这部剧里的食物,也许不会让你口水直流,高呼“深夜报社”,但绝对会让你会心一笑、心有戚戚。
▪ 槽点营销,传播陷阱,反转可期否?
虽说《深夜食堂》开播四天以来,负评满满,但不得不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部剧,火了。微博热搜、豆瓣话题、新闻头条……随处可见与之相关的信息,我好似从中嗅到了某种熟悉的“气息”。
其实,在细节上,也能看出导演的用心。

上图中,红砖砌起的墙、中国常见的厨具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但是这些细节未免太隐蔽,造成的结果就是整间食堂延续了日式的风格。
一段猝不及防的相遇,治愈心头的隐痛。《深夜食堂》是根植于日本人的生活文化衍生出来的故事。
在日本,有很多这种样式的居酒屋。客人围坐在台前,厨师站在中间料理食物,狭小的空间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日本的饮食文化也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大多是熟人凑一堆,陌生人之间很少会交谈。而在日本,老板会很热情的跟你聊天,有了共同的熟人,陌生人之间的连结就容易了很多。
而这样的食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或者,也许存在,但是极为稀少。于是,这样的环境给中国观众留下的是不真实的距离感。
其实,在我看来,这并非不可接受。因为一个没有距离感的就餐环境,是故事展开的大前提,图中吧台式的餐桌恰好满足了这个条件。
但是,不得不说,多点中国气息会更好。
菜色有改变,顶着着“煎饼果子”名号的蛋饼卷油条出现了。

故事更合情合理,演员演技逐渐上线,这是我看完7、8集之后的感受。
因为,我哭了。在看了这么多集之后,第一次体会到了人物的心情、懂得了故事的内涵。
不知道这种隐约的预感会不会实现,但我自心底是期待这种反转的。
天下熙熙,过客匆匆,我们想看到的是用更走心的方式,表达出中国最平凡市井小人物的喜乐悲欢。
▪ 中国改编版,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版《深夜食堂》上映三天,豆瓣评分2.3,与日本原版的9.2差了不止一个十万八千里,网上一边倒的负面评价。
中国哪有这样的深夜食堂?
首先,菜色。
《深夜食堂》中的黑社会老大阿龙在中日韩三般中均保留了下来,韩国版非常接地气的将阿龙的代表食物改成了十分有韩国特色的烤条糕,而中国版则照搬了原版的红香肠。

这是这部剧最让我感到失望的一处。
在中国,各式各样的家常美食、市井小吃数不胜数。
天津的煎饼果子、东北的猪肉粉条、重庆的火锅、广西的粉、陕西的肉夹馍、新疆的串儿……
每一样都牵绊着一段值得缅怀的回忆与故事,记忆中的味道,哪怕是一碗清汤素面都会触碰到心灵。
1994年李安导演拍摄的《饮食男女》,开头一段老厨师准备食物的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刀刃切过食物落到展板上嗒嗒嗒的响声,利索清脆;蒸炸闷烧炝爆灼……鲜红的干辣椒洒进油中,嗤啦一声,鼻尖好似闻到了那股刺激的香;仿佛能闻到熟悉的淡淡的烟火气息。
其次,厨师。

我实在是难以理解为什么连厨师的穿着都要照搬日式的风格,既然买了版权,为什不多点合情合理、接地气的改编???
我准备好纸巾想拭去感动的泪水,
到头来却拿来擦掉尴尬的汗
连续几天追剧下来,最初的几集,只让我看到了满屏的尴尬。
环境氛围的营造是失败的。原版的灯光紧扣深夜两个字,晕黄的灯光营造出暗淡的晦涩感,烘托出深夜的静、巷子的深,勾起人们倾诉的欲望。然而,在中国版当中,空余一家日本食堂,深夜二字被彻底的忽略了。
故事情节不接地气,满满狗血言情小说的庸俗套路。将原剧的剧情、人设不加改编的直接套用,造成的结果就是在中国真实社会之外重新塑造了一个架空的世界。
原本,中国社会与日本社会就截然不同,日本市井民众的故事并治愈不了我们心底的隐痛,不是吗?
演技风格难以接受,不论是穿着还是表情动作都透着浮夸与刻意。

初看日剧的时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戏剧化的、夸张的表演方式,这与日本的娱乐生态和文化习惯息息相关。然而,将这种表演方式直接运用到中国电视剧当中,这种跨文化的尝试必然会导致大多数观众心理上的不适应与不接受。
广告直入非常生硬,感动了广告商感动不了期待已久的观众。第一集看下来,只觉得“哦,原来如此,这是统一老坛酸菜酸菜牛肉面的宣传片啊。”
总而言之,中国的故事需要用中国的方式来讲,中国人心头的隐痛唯有记忆深处的食物才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