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种菜自己卖的超市:京都八百一
□□
通常我们在都市选择一种食物的时候,它往往只是工业化之后的食物,我们无法清楚的知道它的产地、工序流程、经过了怎样的生长和长途跋涉来到我们的饭桌上。
但在如今高度发达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愈发关心关乎生活健康的每一个细节,食物安全就是不可忽视的一块。某种程度上,也只有市民真正关心食物的时候,食物安全才能获得最大的保障和监督,从食物的来源到食物的加工,你会通过怎样的途径了解它呢?
在日本京都,就有一家名为:京都八百一的生食超市,它以一种独特的商业运营模式,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结合,让城市居民与“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要素建立起一种美妙的联系。
让我们先来看下这家店到底长什么样子的吧。













□□
京都八百一共有五个自营农场,除了在本馆,作为建筑功能一部分的“六角农场”,其余四座农场均在日本各地的农村,北海道农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供应观赏性植物和鲜花,其他三座近京农场(丹波农场、丹后农场、京北农场)以生产蔬果为主。农场获得日本农业生产管理(GAP)认证(GAP是对生产者农事活动符合既定操作规范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认可),为了向消费者提供安心、安全的产品,无论是对栽培土壤的土壤、水质分析、农药・肥料的选择、果苗来源的把控上,还是在农作物物的安全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生产者的安全、农业经营和销售管理上都严格遵循责任到人,所有商品在生产、分配、至消费者阶段的状况都可被追踪,企业也会安排专门的农业生产法人去定期确认、记录所有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状况。
六角农场因为产量的有限,除了给三楼的西餐厅提供部分食材以外,更多还是扮演一个展示的功能,直观地拉近城市居民与“土地”的距离,让人们在餐厅用餐时,能欣赏到城市中可贵的绿色,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当下所食用食物的来源之地。
京都八百一株式会社除了在京都的本馆,目前在日本全国共有36家分店。在京都市区有拥有一座食品加工厂和一座物流配置中心,在丹波农场还有一处农业研究所,供农业专家和公司职员定期研修使用。





如果想要购买到新鲜的蔬菜,去京都八百一肯定没错。因为这里的食物不仅新鲜、健康,价格还十分亲民。拿店里的刺身来说,上面照片中足量的一盒均价只需600日元不到,相当于37块人民币。便利店中没有这样新鲜的食材,平民的旋转寿司店也没有这样低廉的价格。八百一能提供这样物美价廉的食品,原因之一便是企业在生产、运输、加工方面形成了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与企业创立之初的理念脱不开关系。
京都八百一最早作为一间食品商店成立于1974年。在其之后的几十年发展中,八百一充分在经营盈利和社会责任中找到了一个准确的位置。企业的理念是力争通过事业活动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社会和顾客们所需要的企业集团。为了做到这些,每个农场都遵循季节规律,只生产当季适合的蔬果,强调自然的恩惠,宣传对自然的尊重。另外,无论在馆内还是官网,也都有明确的图示来引导顾客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以及如何更健康地搭配膳食。


食物的自然生长状态中总有其最合适的生长季节,在合适的季度里食物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鲜和自然,无需化学物质的催化。如果一个人知道这些与季节或土地相关的一点点知识,也许便能更好的、更主动地来搭配自己的饮食,这种关系也正是传统农业中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关系,即便今天我们大都生活在都市里,也完全没有必要丢弃这种关系。


□□
民以食为天。在小农经济的时代,因为生产力的限制,土地所丰收的粮食未必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因此人们珍视食物乃至敬畏赐予食物的土地,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时代,人们甚至制定出特定的季节时间——节气,来掌握粮食的播种和丰收的规律。
之后,农业逐渐转变成某种工业方式的生产,粮食的来源变得容易,在工业发达的地区粮食逐渐不再被人珍视,人们开始无节制的浪费,同时也开始出现各种食品安全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代价。科技的进步促使农业的变革,更多的人脱离了温饱的底线,不再为食物发愁,但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看待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食物呢?除了完成进食的最后一步,它的来源真的与我们毫无关系吗?它仅仅是农民为了生存的一种工作吗?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多关心一点食物本身,也许就不会发生危害到每个人的饮食安全的问题。
饮食安全是全世界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但为什么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只出现在了日本呢?我想,这还是源于东亚国家在过去都是以农业为根本的社会,人与土地、与粮食都隐隐存在一种感情,这种情感久而久之成为了亚洲国家区别西方世界的一种人文背景,就如同京都八百一为他们的五座农场取了一个统一而接地气的名字——京都八百一之乡。

以下是京都八百一宣传册上关于24节气的介绍 ▼






-完-
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