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剧场5.20:“钱荒”三部曲(之一)
一位陌生女士无意中抛出的问题,使我重新审视这一对艺术管理者而言理所当然的事实……
我庆幸自己,未在当时那一刻给她草率作答,以下“三部曲”,可能才算一个比较能配得上她问题的回答……

引言:一位陌生女士的提问
2017年5月20日午后,北京气温攀升至35度。盛夏,似乎早早来到了。
工作人员打开空调,驱散掉有点儿令人分神的燥热,为陆续前来的近百名戏校学生和戏剧爱好者预备一份清凉。当日他们相聚于此,是为参加“观众回家活动”——一个以剧本朗读为主要形式的交流活动……
先到的,手捧剧本片段,寻觅台词中的的搭档;稍晚到的,挑一首诗歌,独自成诵。剧场外,人声渐沸。待会儿,这些普通人就将登上蓬蒿剧场那方7米乘7米的舞台,化身成戏里的“主角”了。兴奋,溢于言表,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释放兴奋之前,还需要有一个小时的——倾听。
“动物靠食物活着,人靠精神活着……”场灯暗下,大屏幕开始播放当天上午刚刚完成剪辑的宣传片《蓬蒿呼吁,王翔呼吁》。画面中,蓬蒿剧场创建人王翔用一如既往的悲壮声色,渲染出过去八年走过的路。
宣传片过后,王翔真人现身剧场,此时背后投影映出“蓬蒿持股计划发布仪式”字样。台下的倾听,继续着,只不过此时倾听的内容,比之前更加突兀了。“认缴额原则上是100万,起缴额30万,”王翔说出了这个数。
几位略懂商道的,忍不住发问了,也有文艺青年直抒建议的,王翔与他们的交流,坦诚如故,但我邻座那位陌生女士却有不同之想——“为什么蓬蒿总是缺钱?”
当她半掩着口、凑过头来低声问我时,整场活动已接近尾声。霎时,我感觉先前的一切悲壮呼吁、一切股权阔论——甚至剧场这几年打的“筹款仗”,都失去了意义……
为什么蓬蒿剧场总是缺钱?——若不解开这个疑问,恐怕难以服众募捐,也恐怕难以看清今后的路……
© 谭谭演译 www.tantan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