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待业在家我在想什么
/光明书店(bbs0211915)
从2013年年末,我基本告别了工作。2014年年初,重回工作岗位,大约9个月,彻底离职。
这三年多的时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待在家里,无所事事。
几乎没有认识新的人,旧相识相见的寥寥无几。
这样偶尔联络的朋友,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总结下来,包括“你现在干什么呢?”“打算干什么呢?”“在家待着有意思吗?”,以及以下几个观点:“如果是我,我一定是待疯了。”“真羡慕你,有大把的时间干自己想做的事。”“你还是要找点儿事情做啊~”
因为有两年多的时间,有课业在身,虽然不是努力学习的人,但基本的课程还是需要完成,所以没有大段的时间去旅行。因为没有了收入,对开销也更为敏感,尽管并没有阻挡住“618”、“双十一”。
这是交代一下背景:相对自由并非绝对自由。
那么,当我待业在家的时候,我都在干什么想什么?
干什么,就很容易回答——除了拿了毕业证,就是看了一点点儿电影,一点点儿小说,还有大量的时间在按手机。
想什么,就想了两个大问题——“我是谁”,“我去哪儿”,以及一些琐碎的问题。
我常常想,别人的25岁到30岁,正是奋斗的年纪,无论从事何种事业正经历何种人生,值得推荐的总是那些积极向上的,或者脚踏实地的。这两点,我都没做到。此外,也没有潇洒。我就这样十分平静却不安详地度过了“最珍贵”的时光。
小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活不过三十岁,我不知道自己会怎样走过那漫长的岁月,到达遥远的三十岁;也不知道自己将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过渡到成人世界的生存模式。第一个问题不需要答案,也就有了结果,而过程并不漫长;第二个问题,我却一直没有答案。我是如此渴望,我能快一点儿成熟起来,能够在这个社会中正常的生活:哪怕有苦闷也懂得一笑而过。然后,把一些“重要的”事情重视起来,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忽略。
很可惜,由于我的逃避,我仍然没有学会这些,没能成为一个靠自己存活于世的“独立人”。
更可悲的是,我不能抑制自己追求“内心自由”的欲望,却不能奋不顾身去追求这欲望,这就很尴尬了。
关于这件事情,我想了很多想了很久,不管是“毒鸡汤”还是“暖宫丸”,我都试过了——毫无用处。我意识到,那些励志名言或者毒舌抨击,都不是我这个病的药,连营养药都算不上,这是肤浅文字露骨的低廉。我还意识到,我不需要任何的某某来告诉我:“你应该怎样怎样......”,原因不是这些话说的不好,而是对我是无效的。基于此,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长久以来对自己的误解,我以为的软弱无能,潜藏着固执己见。这些词汇在此处,都是中性词。
以上这些使得我想的东西有了阶段性的进展,我以为我对自己是一知半解,实际上远达不到这个程度。我先学会的,恐怕不是如何和生存环境如何相处,而是和自己相处。我需要先做到的,是自我和解。既要和自己好好相处,还要学会和自己据理力争,在某些事情上保持立场,不妥协。这真是TMD太难了。
我很喜欢用“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来鞭策自己,同样没有用处。如果我能不想太多静下心做点儿事情,读书不多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不要想太多”就像一个魔咒,越念这句越想得多,这种自我暗示适得其反,对吧?我现在依然认为这句话是我精神困扰的一部分答案,但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人说,你多读书啊!!不是的,多读书能解决的问题是“读书不多”,而不是“想得太多”。
而随着我接触到更多的思想,“想得太多”不再是一件要必须杜绝的事情,它也成为了中性的存在。“想得太多”是造成我精神困扰的原因之一,也影响到我实际行为的走向;但是因为我时时刻刻的“想”,我对自己的存在有了意识和认知。
不劝自己“不要想太多”,成为调节同“我”矛盾的第一步。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有识之士,内心是愤愤不平的,我这样一个不工作不赚钱的成年人,是如何做到恬不知耻地高谈阔论“想什么的”。下面就是我对现实生活的“想”。
我从小受到的是十分传统又朴素的教育,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都在教授我一个十分清晰的生活哲理,就是要轻视物质生活,重视精神建设。作为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不管传播这些教育理念的人说这些话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我都有认真学习进去,成为我内心成长的基石。这是十分可怕的,哪怕此后我意识到现实并非如此理想主义,我内心深处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无法磨灭。
经常看一些社会新闻那种杀人放火的刑事事件,一些深度报道里,总会交代一部分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等等,分析一下这些人走向犯罪道路的成因等等。尤其是国外案件,童年阴影或者成长经历的概念常被引入其中;诸多影视剧中人物性格塑造也常常以此为背景。当这些概念出现在以上的情境之下时,人们大多能够接受并理解,情绪对了还会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受到过某些影响而养成某些习惯或者性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态下,如果身边一个人因为某些早期影响而出现某些不常见的举动或者想法,你知道周围的人大多会怎么说吗?——“又不是小孩子了”“都是成年人了”......
如果时间真的会治愈一些,人们会在成长中的某一时刻突然就将年少时所受的影响擦去了,那么儿童心理教育和养成又有什么意义?心里创伤如果能够自愈,人会因为年纪增长而自动成长为健康的个体,那还煞费苦心的搞人格培养干什么?当了爸妈的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娃娃送去什么素质教育培训中心了。
此上,仅仅说明我那个根深蒂固的心理基础,不会就这样随随便便消失的。相反,因为随着成长,所接触的现实和这内心基础违和时,这个地基会建立起一道道防线,随之而来的是一道道崩溃,最终整个心理基石动摇。这个过程伴随着各种怀疑、各种不服,各种惨败和各种坚持。
那么问题来了,当最初的心理防守溃不成军,就需要建立起新的心理阵地,这个过程——呵呵。
对于心理建设强悍的个体而言,这实在不算个什么问题;对于无所谓这件事的人而言,这本来也不是一件需要关照的事。但是,我是一个心理建设能力一般般,却十分看重这件事的人,我就不应该健康地活下去了吗?
对于这件事,我十分羡慕比我晚出生十年的人,他们一出生就受到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接触更为丰富多样的思想,所以相比之下,他们更为独立,更为清晰自己的目标,更愿意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而且少有畏惧。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都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具备的基本素质,却不能达到。
说回对现实生活的“想”,归根结底是对物质的想,是不是?钱权利。这就是现实生活。包括“淡泊名利”“追名逐利”“是金钱如粪土”“唯利是图”......都是对这三个字的态度。那些人们嘴里“干点儿有用的”,“有用的”落到实处,无外乎这些,还有些别的,占比不大。
不管是追求还是鄙视,都要有一个态度,基于此做一些事情。如果说工作能够给人们带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上的愉悦,那么不给工资,你会不会做?不是所有人都想改变世界,做什么大事;不是所有人都居安思危,想着要有无限前途和发展;不是所有人都安于现状,想着过着平淡的小日子就是幸福.......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没有固定模式,对物质的态度没有统一标准,追求物质和追求精神,哪个也不比另一个高尚,都只是追求而已。
但是,我是想要更为富足的生活的。我是一个工薪家庭的孩子,工作后的收入也只是普通水平,我对富足是没有概念的,因为我从不知富足、很有钱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便让我无从追逐。同样,我不用担心温饱,还有点零用钱能买点儿喜欢的小东西,我便不知贫困的痛苦。但有阵子,我觉得自己是十分贫穷的,朝不保夕的。积极的思想会引导我,让我向更富足的方向去盼望。
我非常想多赚点儿钱,孝敬父母也好,犒劳自己也好,提升一下生活水平也好,我都想多赚点儿钱。花钱能买来开心、相对的自由,对于物质、现实生活的追求,我倒是十分笃定,毫不纠结。
当我想到这里,内心澎湃起来,期待自己前途无量起来。
但还是有更为实际的问题亟待解决,我该怎样让自己富足起来?写一部《成为富翁的300个必经之路》,或许会让我赚一笔。
现在好了,我是不是想的很清楚了,正视自己的问题了?
我一直羡慕那些年纪轻轻就能找到自己生活信条、工作目标的人,他们的早慧帮助他们更早地提升自我,他们的勇敢更快地让他们接近目标,他们的坚持让他们最终实现自我。我认识的人中,很多都是这样的人,值得我尊敬和佩服。我希望自己也有清晰的思路和勇敢的心,有一点儿毅力,自我成全。
我待业在家三年,主要想了两件事——“我是谁”“我去哪儿”,这答案怕是要用毕生解答,或许也没有答案,但是这对我却是有用的,因为这个过程中,我重新审视自己,尽量站在对面看着自己。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脚踏实地地帮助她,活的好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