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防晒心得
查看话题 >谁说结婚就得办婚礼?你们所谓仪式感不过就是走过场
婚姻是人生大事,理当郑重以待。
所以结婚不办婚礼,就像拜年不带礼物,似乎是件扫兴的事。
尤其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仪式感的时代,听音乐会不穿礼服、喝咖啡不放音乐,甚至吃水果不讲究摆盘等,都会被人嘲笑没有仪式感,不懂小确幸。
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婚礼的态度,就像佛教徒对待荤菜的态度一样,充满嫌弃呢?
曾有一篇报道,说七成90后结婚不愿办婚礼,不办的理由,一是怕麻烦,二是不想被围观,他们宁愿选择旅行结婚等更低调的浪漫。
还有各种报道说,一些原本打算办婚礼的小夫妻,婚礼前夕临阵退缩,他们退了酒店,撤了婚庆,只因实在受不了办婚礼的繁文缛节,劳心劳力不说,光是如何做到八面玲珑才能不得罪四方宾客就令他们不胜其烦了。
当然也有众多持反对意见的人士。
黄磊就在一期综艺节目上放话,无婚礼,不嫁女。

还有时不时爆出的各大明星婚礼新闻,阵仗一个比一个轰动,豪华酒店、巨星云集、超级盛宴…规模直逼奥斯卡颁奖礼。
许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当中也不乏仪式感的忠实拥趸。据说,很多小夫妻本来不想操办,但最终迫于双方或某一方家长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背自己意愿,大办特办。
主张办婚礼的理由,不外乎以下这些:
一、结婚是一辈子的事,难道不值得用一场隆重的仪式来纪念吗?
二、结婚而不昭告天下,朋友同事邻居怎么会知道?他们难道不会拿你们当非法同居?
三、借婚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四、收红包,把过去自己和父母随的份子钱,一次性大回收。
五、官宦之家拓展人脉和商务宴请的需要。
在我看来,前三条都不是婚礼的必办理由。
就第一条来说,结婚是一辈子的事,当然需要仪式,但未必一定是婚礼呀,旅行结婚算不算?我有个朋友,两口子结婚,不办婚礼,而是去了西藏,顺便在高原上拍了婚纱,回来后做成电子相册,跟一帮好友共同分享。
就第二条来说,怕别人拿你们当非法同居,昭告天下当然也无不可,但婚礼同样未必是唯一方式,这年月通讯不要太发达,微信、QQ上做一个场景秀发给朋友不就是最环保、最轻省的昭告?
就第三条来说,对父母的感恩其实是自己的家事,完全不需要通过大型婚礼来做秀。单请双方父母和亲戚一块举行个小型婚宴有何不可?但这跟大宴宾朋的正式婚宴性质全然不同。
后两条作为婚礼的理由倒是成立,前提是,你得付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代价,把它当作一场交易,让原本属于个人的结婚大事变得不再纯粹,最后留给你的,可能只是红包收爽了、面子摆足了、婚礼上被闹够了等等与爱情无关的回忆。当然,也保不齐收的份子钱还不够婚礼开销的,那就只好算作为拉动内需做出了特别贡献。
小说《围城》里,赵辛楣讲述曹元朗跟苏文纨的婚礼:
礼堂里虽然有冷气,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看他带的白硬领圈,给汗浸得又黄又软。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像洋蜡烛化成一摊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行婚礼的时候,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的相片里的表情。我忽然想,就是我自己结婚行礼,在万目睽睽之下,也免不了像个被破获的扒手。因此我恍然大悟,那种眉花眼笑的美满结婚照相,全不是当时照的。
这当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婚礼,但确实,在许多婚礼上,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尴尬多于浪漫。你想象中的婚礼是这样:

或者这样:

结果却变成了这样:

难堪的闹洞房,让恶俗多于甜蜜。
就像去年的包贝尔婚礼事件,柳岩当伴娘被闹,原来应该美好的终身大事的庄重仪式,变成了主客双方共同不堪回首的记忆。
这种婚礼习俗,就如电影《喜宴》中,面对劝酒逼酒、亲新娘、摸大腿各种恶劣的闹洞房情景,李安扮演的路人甲对震惊的美国人所说:“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说来说去,貌似我要反对婚礼,其实也不是。我反对的,只是为了仪式而仪式,甚至让仪式变成形式,变成不适。在我看来,劣质的仪式感,不如没有仪式感。因为这是舍本逐末。
对于结婚来说,真正的仪式感就该是源于自我,发自内心,而不是为了做秀,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感情,或者炫耀自己的排场。
可是,现实中人们对仪式感的追求,有时就像演员对掌声的追求,只是为了求得心理安慰。所付出的代价,除了金钱和精力,还有对婚礼本身并不美好的回忆,以及夫妻和双方家长之间因为婚礼而闹出的矛盾和隔阂。
所以,如果有把握,能够办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婚礼,没有恶俗的婚闹,不掺杂太多的算计,通过婚礼回顾两个人的爱情经历,互相给对方一个许诺,共同展望未来的婚姻生活,为未来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那么这种婚礼,你大可以办。
因为这就像《小王子》里狐狸所说,“它(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让仪式感成为你生命中璀璨的珍珠吧,但别让它成为你人生旅途上难堪的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