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未必为假,耳听未必为真——没有经历没有发言权
自从《欢乐颂》2播出以来,各种声音都有,我们这些上班族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去看整部剧,然后在网上看几篇推文了解个大概情况,然后人云亦云,黑黑白白像钉子一样往板上钉。关关怎么黑化啦,最后跟朋友闹翻啦;谢童因为曲筱绡调查他就报复搞得曲筱绡父母离婚啦……我的天哪……现在看看当时自己跟别人一样,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就评价剧中的是是非非,真的是羞愧。
昨天痛经受不了请假回家了,根据以往的经验,没有转移注意力的东西我肯定得痛死在床上,所以,果断打开了爱奇艺,为了不让中间那么长的广告让我再次想起来痛的要死过去,所以买了会员(感谢爱奇艺粑粑让我缓解了痛苦)。之前在网上看到谢童和关关一对儿简直就是少女心炸了,为此还在微博看视频,实在没忍住就花了个通宵看了他俩,果然我的个少女心,没有恋爱经历的90后老年人隔着屏幕都觉得甜齁了!!!我的个妈,我一个老年人开始幻想我的爱情了,下次遇到我的爱情,我绝不再浪费了,不再因为要结婚,对方父母这那的就草草结束……
写着写着突然被带偏了……哦呵呵,刚刚我还义愤填膺,现在被迷得一荤一素的。今天早上在全家看到一个明眸皓齿,口若施脂的小男生……90后的怪阿姨心情突然就明朗了,还在痛的肚子就听话了……唉……我有点鄙视自己,却又想多来点这种小孩子照亮阿姨的心情吧,这两天过的太阴暗了我……
言归正传。
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几乎都来自互联网。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给了受众真实世界的幻象,社交媒体更是让这个幻象迷雾重重,线下的交往让这种幻象又再一次加强。人们往往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说着是是非非,从来不会思考别人说的是非是否是真正的是非,是不是自己的是非。从这个方面来说,互联网在提供了便捷信息搜索的同时,让人们变懒了,不会再去思考思辨。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但是会不会因为经常接触互联网,大脑开始萎缩,最后退化呢?感觉不是不可能。
正是因为这种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遮望眼,人们欲辨清方向,理清事理,不得不多思考点多思辨;而不是将网上的信息都一股脑的全都装进脑子里去,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有营养的部分,倒掉没有营养甚至是有害的部分。
其实有个奇怪的现象,人们往往在吐槽UC震惊体,却很少会怀疑主流媒体信息倾向性、真实性、客观性等问题,南方周末关于于欢案的报道,除了媒体人还有多少受众去怀疑报道的客观和平衡呢?好像只有微博微信删帖封号这种放在眼前、放在明面上的“大事件”才能引起公众思考言论自由和媒介控制。是媒体报道的倾向性的太隐蔽还是受众不愿意思考?碎片化阅读终究会让人变成信息化时代的“草履虫”。
国人的媒介素养任重而道远。而,媒体的责任在哪儿?看着国人一个个前赴后继跳进它们塑造的无意识怪圈,瞭望者的角色又如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