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游厦门
![]() |
(拍摄于厦门市书法广场)
旅行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一个人的旅行就更是如此。说得鸡汤一点,一个人旅行很能锻炼人,说得真相一点就是花钱买罪受,不过自己很喜欢这种“活在旅途”所带给我的新鲜感和忙碌感。
但是,回归到自己选择一个人旅行的初衷上,我既不为砥砺自我,也不为“自讨苦吃”,纯粹是因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便想换个地儿,换种环境散散心,顺便再企求一下能够收获哪怕是片刻的内心的安宁与再小的触动。
出发前,我一再告诉自己:要把今后的事情搁置一边,忘了眼前的作业,忘了下半年的任务,忘了旅行的种种计划,就只是心无旁骛地“玩在当下”。这语气着实像极了有点小烦恼的有钱人。然而,事实是从出发开始的每一笔开销我都在记账APP上做详略的记录。我会仔细比较各大网站的房费,对稍贵一点的海鲜餐坚定SAY NO……理性克制的背后,实则反映了一个金牛女天生的敏(其)感(实)和(是)谨(抠)慎(门)。
写着写着笔快没墨了,看来连老天爷也希望我不要太较真儿。估计以后就算自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也会保持此等行事风格。然而不论有钱没钱,我们都有权利追求快乐,不论你是站在岸边还是坐在游艇上,得到的都是来自同样景致给予的不同观感罢了。总会有太多的事情打扰到你我感知轻松和快乐,艇上面的人未必有观景的心情,岸上的人可能也早已习惯了把游艇也当成景致的一部分。
在厦门玩的四天里,自己结识了一帮驴友,实实在在“穷游”了一回。我们在两天里把厦门的主要景点都转了个遍,虽然很热很累,被晒伤也挂了彩,但是在鼓浪屿码头乘游轮和在烈日下骑行的时间里,自己确实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这次旅行自己拍照比较少,一则是厦门处处是风景,要一一拍下实在是个大工程,二来我也想花更多时间在用眼睛欣赏和大脑留忆上而非仅仅依靠机器去记录和储存美。有太多时候,我因为捣鼓机器而忽略了不可多得的美好。照片再美,回忆起来脑袋空空如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真是“白玩”了一场!
以前去外地玩,必然是要买回一堆明信片的,买着买着也就审美疲劳了。因为不同地方的明信片大致遵循的是相同的设计模式,要么拍摄要么手绘,流水线般文艺地印在那一张张小卡片上。不买的话就干脆寄给朋友吧,我寻思着,寄给朋友总比存一大堆锁在柜子里要有意义得多。
于是,我寄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明信片。大中午的跑到中山路上的新华书店里挑了半天总算拣了张不错的,望着上面的画面我倒开始假想起来:如果印上自己拍的照片估计会更合朋友的意呢。一股脑的写下了一堆未经修饰的文字,虽然很短,但至少感情真挚,只是后来想想有点稍显肉麻。其实自己本来打算买下它留作纪念的,后来实在找不到第二张合意的了,就只能把它寄给朋友了。除却图片,自己更喜欢上面的附语: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希望能给一年多未见的朋友带去信心和鼓励。我理解的与字面上的意思倒有所不同:不管是在家乡勤勉抑或是在外地奋斗,年轻人绝对不能满足现状,身心不可全然驻于一处止步不前,志存当高远,要有随时出发去远行的勇气和魄力。
去厦门前,答应了朋友要写游记分享的,现在想想倒不如不写。关注你的人自会私下找你询问仔细,不关注你的人根本就懒得打开链接,这就是真相事实。想要知道厦门哪儿好玩,哪儿住实惠,直接搜网上的攻略,应有尽有,不缺我这一篇流水文。并且自己也非吃软文这碗饭的,写游记于我而言倒不如说是写加长版的日记。
![]() |
(拍摄于厦门鼓浪屿一隅)
厦门,我虽来错了季节,却收获了依旧美妙的景观。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些景点,例如鼓浪屿、厦大、南普陀寺,自己以为在门外远远看起来反倒更神秘更迷人。深入鼓浪屿其中,反倒觉得商业气息太浓厚了,还是在中山路远看,在环岛路上骑行看起来比较静谧和错落有致。
很多景点也真不必花钱买门票进入,真正的美景是再高的人工围墙也包藏不住的。所以南普陀寺我只是在外围转悠了一下,去厦门大学也是选择在夜晚,可以方便在那边吃饭和去白城踩沙滩。最搞笑的是在白城沙滩的那一晚,我打个手机前照灯忘我地在那找贝壳,搞得旁边的游人都很好奇,还以为我在寻什么玉石宝贝呢,更有大婶直接拿了两块“上等”的花岗岩让我鉴定一下值几个钱。最后兴致褪去,只想回旅馆睡觉,一看周围竟又多出几位“寻宝”大叔,我不禁暗自感慨:国民的盲从心理发作起来当真让人感到一丝可怕呢。
第一次与大海近距离接触,心情已不能单单用激动来形容,当海浪拍打我的双脚时,只觉得无比轻松畅快,原来一切真的像电视里放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大海的人多会纵情欢呼,变得畅快而疯狂。因为大海的确有一种魔力,它使人想要释放自我,想要回归本真。向来怕水的我那一刻却很想化身一艘游轮在海上尽情游荡。
厦门,一个需要闲下来慢慢逛和玩的地方。总觉得自己以后还会再来,不知为何,从来到走,我对它总有一种亲近和留恋之感。自己猜测可能是在“内陆”穴居太久的缘故吧。不知一年以后会身处何处,但我知道我对滨海城市是有所迷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