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人这种病》后的小小感受
深夜记下小小读书感受。 我想,这是一本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愿拿来一看的书。[捂脸][捂脸] 一,书名《家人这种病》,大伙一看就觉得荒唐。心想估计讲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在这么一个庞大的家庭集体“主义”下的社会环境中。这个书名确实不讨喜。 二,这是一位日本女人,时事评论家写的关于家人的文章。大伙心想,不同地域讲的东西拿有可比性。 [捂脸][捂脸] 但是,我却特意去买了这书看。一是因为这是蔡康永2017年推荐的书单之一。二是,我这个奇葩觉得这个书名看起来就应该在讲一些有点意思的事。 这本书的排版实在让我很方[捂脸] 打开书,不是目录,而是三四篇推荐序文。序文标题写到非常好,但是内容我一点都没看懂[捂脸](估计跟这排版有点影响)神奇的是,我却坚持的看完了几篇序文。 本以为终于看到正文了,却没想到是作者自己来一个序文。哈哈。我当然真的是迷之混乱。 看到目录简直看到了希望。目录内容――非常吸引人! 于是非常迫切的看了下去。看完第一章的我。百感交集。思绪混乱。 1,总是看完了一篇看到下一篇的题目时,才猛然发现我自己竟然看完了一篇内容,可是,这篇内容的题目是啥来着?[捂脸][捂脸] 估计是我脑笨,感受不到它是写了这题目的内容。还是因为内容太深奥太隐晦,我还没体悟出来。亦或是文化的差异? 然后又倒回去看了几遍[捂脸] 先扯一个我觉得有点“搞笑”的一篇《不婚男女增加的原因》这篇内容很短!两页纸。看完之后完全不知道原因到底是什么[捂脸] 回去看了两回才弄出一个我觉得应该是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女儿多开始独立自主,儿子却不愿意独立,依赖父母,父母也不舍得放弃儿子独立。于是,儿子成了宅男。 最后观点:不是社会冷峻,而是因为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依赖。孩子不愿独立,父母不愿放手。于是不婚男女越来越多。 得出这个结论,我觉得好“搞笑”[捂脸]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不应该笑。说到不婚男女,其实大多是各种原因。但是作者归结于家庭。刚开始,我是觉得有点“乱扯”然后总以为这本书是很久很久以前年代的书籍。看了出版日期[捂脸]2016年。然后默默的回忆身边的人的一些例子。我想,它应该有他的一些道理。 其实,这本书就是给人这样一种感受。觉得作者观点似乎有点以偏概全。我身边的情况都不这样呀。为何作者如此笃定就是这样。但是,当你退下作者讲的自己的故事。放远一看周围。放远一看身边很多表面看似幸福,其实并没有多大幸福的大部分中国人的家庭。放远一看为啥社会越来越多离婚案件。为啥越来越多家暴事件等等……就会发现,其实作者说的观点很多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并不是很多人能做到。或者说很多人都不愿去做。只因为千百年来如此。 作者觉得现在的东方人太依赖于家庭关系。失去了自我。对家人有着本不应该存在的期待。于是有了各种失望导致各种情绪的积累。家人之间有着太多各种牵制。不愿分开,不愿面对。于是家庭情况越来越糟。 很多本以为甜蜜幸福的家庭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各种危机来临的暗含的前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除了对自己,不应该对别人有任何的期待。包括你的家人。你的期待容易害了对方,也会坏了你们之间的关系。”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观点。非常!非常!非常! 虽然看完这个观点,我很慌[捂脸][捂脸] 很久没写读书感受。 这本书的观点太让我“思维混乱”。所以,写的东西,估计大家也看不懂。没事,我看懂就好[捂脸][捂脸] 其实已经开始有点头绪了,找着路了,就是表达还需加强。 等我看完这本书,估计,就能把思绪好好理清,说个清楚。 是一本有意思,会存在一些争议的书。值得一看。 这是一本可以看出同感却无法拍手叫好的书 这是一本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认可却会在心里思索的书。 最后,想跟作者(作者现在是一位老奶奶了[捂脸][捂脸]我就说为啥总有种看很久年代的书的感觉)说,时代在变。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越来越独立。例如我[捂脸][捂脸]这个深爱着家,却不念家的孩子。――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