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开课:欧丽娟讲红楼
(随手做笔记,持续更新中)
1.导论 阅读态度:让自己消失,从而放大阅读对象 喜欢她引用西方文学评论家的观点来支持她的解读诠释原则。如她所说,我们阅读的目的是自我成长。怀着好奇心不带成见地去阅读,才有可能“打破旧的自我、开启出新的自我的可能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潜意识里开始排斥各种形式的自我“重塑”,偏向于在书中印证而不是挑战自己的认知。导致更多时候,我的阅读不过在read in自己的观点甚至成见。 当然,没有读者是一张白纸,若要带着批判思维阅读理解,必然要带入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经历。这也是一个成熟的读者所应有的素养。错在太急于下定论,在了解全部可了解的事实前就决定止步;也错在过于依赖从大众言论中所汲取的“知识”。欧老师提到了柏拉图对知识(episteme)和观点(doxa)的区别,对我是很好的提醒。 她还提到了几点,比如细节的重要性,以及,所谓的支线剧情相当于音乐的复调,是和主旋律平等的另一声部(昆德拉);比如小说家不是任何单一观念的代言人,甚至不为自己说话。 就后者而言,我理解她的出发点(看钗派黛派争论这么些年,欧老师想提倡大家更客观全面理解这部著作、心怀悲悯看待每个人物,而不是肤浅理解、论断和站队),但无法忽略她在讨论作者意图时的自相矛盾。 一位伟大的作者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是多元价值的。每个形象一旦被塑造便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之后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作者掌控,自行合理发展。作者可以成功创造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反派,其价值观并不等同于作者的价值观——这点是必然的,无须赘述。 但同时,欧老师还认为作品整体不拥护任何单元价值,且作者对笔下人物并无喜好——这点我无法认同。一部作品是现实的映射,作者固然无需赞同他所呈现的每一种价值,因为他的理念凌驾于整部作品之上。但每部作品无疑是一次价值输出。否认这种观念的传递相当于否认作者意图。
好久没用中文认真梳理过学习内容了,有点生疏,看来要多练。虽然读过红楼也陆续听过一些讲座, 但从没有系统地研习过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信仰体系,感觉这门公开课能让我受益匪浅。希望能在开学前听完。作为练笔持续更新。
知乎对欧丽娟的评价。或许她的课程中有错误,但内容和形式都符合我现阶段的需求: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08223
背景: 从脂砚斋的语气看出很有可能是曹的长辈(堂叔),他甚至有权干涉剧情发展(让曹删掉秦可卿因乱伦而自尽的细节)。脂不仅仅是评论者,也是创作参与者。其次,他来自与曹同样的、常人无法窥视得见的社会阶级,并读过曹的结尾,因此他的评论有极高价值。 曹的生卒年份不详。他大约三四十岁过世,可以说是英年早逝,并且结局异常凄凉。他在过世一百年后作者身份才被考证认可,可见他的写作不为名利。红楼是曹在幻灭和悲凉中,擦亮记忆的火柴所看到的乌托邦,是一部追忆的文学。“真诚的乌托邦根植于对过去的记取中”(普鲁斯特)。往过去溯源,一路上的风光,反而是比现下世界更真实的呈现。
人生三恨:一恨河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梅林新提出红楼梦三个层次:1)青春生命的挽歌;2)贵族家庭的挽歌;3)世间美好的挽歌。 脂批红楼:“神异,画出内家风范”。曹笔笔写尽世家,贾府有上千人,能道出名姓的就有四百多人;人甚多,事甚杂。人情世故、家法规范是曹是引以为傲的,他来自并深深依赖并眷恋这个阶层,以及它所带来的精神与物质的好处。说他反世俗、反礼教是不合理的。 “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是红楼的主旨。欧老师说反射了曹对于未能维持家族兴荣的悔恨,我倒没有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