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读后感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共三十五章,但并非一个国家一个章节,而是一个章节涉及多个国家。如果只是顺着文章的思路看完本书的话,思路会非常混乱,甚至不明所以。部分原因是由非洲国家特殊的历史情况决定的。读完本书之后最大的收获是跳出了原先对非洲的认识,对造成非洲现状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这些国家未来的发展感到深深的忧虑,非洲的复兴发展之路要任重而道远。
造成非洲现状的原因如下:
(1)历史因素
从19世纪末,欧洲列强开始瓜分非洲,它们对非洲国家的划分根本没有考虑非洲土地上固有的社会形态,如传统的君主国、酋长国等等,而是按各自的要求随意划分,非洲原有的社会部落被分裂,而欧洲列强新划分的殖民领地涵盖了各种形态互异、互不相关的群体,彼此之间更没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和宗教等,由此划分出来的国家矛盾丛生,问题重重。
(2)国际因素
非洲大部分国家积贫积弱多年,根本无力发展本国的经济,要想获得发展就不得不依靠欧美及其国际社会的援助。但国际社会的援助,还是通过中间人-各国政府来完成,外国势力的介入,更加剧了本地区局势的紧张,非洲各国也并未将这些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援助用到实处,而是中饱私囊,大部分落入到了政客的口袋里,如此恶性循环,直到今日,各国的现状仍未发生彻底的改变。不管有多少外国援助注入非洲都不是根本解决办法。
而且,殖民统治使得非洲严重依赖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将非洲的角色限制在初级农矿产品生产领域,让外国经营者从出口初级产品贸易中获利,从而限制了非洲的能力发展。只有彻底革除一切旧的东西,才能充分释放出非洲的潜力。
(3)政治因素
非洲面临诸多不幸——战争、暴政、腐败、灾害,还有日复一日的暴力所带来的危机要更为严重的多。这一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洲领导人未能实施有效治理。非洲的悲剧在于有太多愚昧无知的人掌握着权力,却未能背负起相应的责任。根本性的变革只能通过革命暴力才能实现。
非洲国家大多实行独裁统治,许多旧的独裁政权倒台后,一种新型独裁者应运而生,他们擅长维持某种民主表象,保证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外援。即便一些国家政权实现了变更,新政府很快萧规曹随,实行政治裙带和父子承袭的体制,与他们前任的做法别无二致;还有一些政府又迅速恢复了一如既往的专制治国方式。独裁统治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强人民主,二者如出一辙。
普遍而言,非洲国家大多在其强人和统治精英控制之下饱受着深重苦难。对他们来说,首要关切的始终是把持权力来为自己攫取财富。他们利用世袭制度自己的权力地位,进而窃走巨额国家资产。还有许多其他非洲国家领导人,靠着长期把持手中权力地位,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集聚了巨额的个人财富。
(4)经济方面
非洲各国的经济主要依靠本国的资源,但都掌握在精英统治阶级手中,由此产生的巨额财富全部由统治者获取。各个领导人或者部族之间为了有限的资源相互争夺,相互倾轧,并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中攫取了大量的财富,用于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各个类型的国营公司被国家各个部门的部长们控制,他们巧取豪夺,用于自己的政治基金、国外旅行,或是为自己的家眷亲朋安排工作。政府拥有多家银行,其主要目的就是便于向政客以及他们的妻子、朋友提供大额贷款,而不过问还贷与否。
私营经济备受制约,面临重重障碍——官僚主义作风,严苛的规定、进口许可审批、政治风险、熟练劳动力不足以及经营中遇到的电力供应难以保障、电话系统不畅通等。大多数国营公司无论是制造业、商业、运输业,还是公共事业大多都管理不善,人浮于事,频繁受到政治干扰,而且需要依靠政府巨额补贴来维持生存,各国普遍缺少熟练管理人员有效经营企业。员工队伍不仅大多不称职,能力低下,甚至还腐败成风。这些企事业单位建成了等级森严、专制而又高度官僚化的机构,致使其严重浪费,效率低下,连基本任务都难以完成。
各国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基础,严重脱离实际,不但没有考虑到本国国情,而且还夹杂着统治者的个人意愿,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难以为继,最后不了了之,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滋生腐败,而且引发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局面的动荡。
(5)农业方面
农业是非洲的主要经济产业,但是非洲领导人专注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计划及经济实体,将农业置于次要地位,各国政府向世界市场出口农产品,换取外汇收入,却仅从中拿出一小部分补偿农民。为了避免发生政治动荡,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将城市生活开支保持在较低水平。于是,各国政府低价收购农产品,以保证低价向城市消费者供应食品。
且由于国营农产品销售批发机构效率低下,亏损严重,服务不力,更使农业产业雪上加霜。农产品收购价格低,销售渠道不畅,推广服务差,农村地区投资不足,缺乏信贷融资条件,农民们大批离土弃耕。非洲农业生产率普遍低下,也是农业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
(6)部族因素
除了因西方国家瓜分非洲随意划分的版图,没有考虑原有的部族发展形态之外,各个国家的各派政客们都在煽动部族间的恐惧、猜疑和妒忌,来为自己争取权益,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于是部族主义变成了政治意识形态,最终引发各个部族间的矛盾冲突,形成世仇,甚至引发内战。
(7)疾病因素
由于人口流动、内战冲突、难民流窜及其因为贫穷而被迫卖淫的妇女,加上各国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疾病肆虐,艾滋病、瘟疫等流行病盛行,新生儿的死亡率攀升,而缺医少药的局面给疾病的迅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反应大多是否认或回避,因此由疾病带来的后果日益广泛而严重。
医院诊所药品及设备不足;学校没有教材;工厂缺少原料和机器零件部件被迫关张;商铺货品匮乏;供电时断时续;电话系统基本瘫痪;失业率飙升,频繁发生罢工;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公共服务不断恶化、腐败盛行,人口拥挤不堪、财政濒临破产、部族纷争不断、债务累累如山,以及政客之间无休止的权力斗争等,这一切招致民怨沸腾。
总体来说,造成非洲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各国政府的不作为,整个国家沦落为统治者满足私欲的工具,因此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也围绕着统治者的利益展开,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由此引发国内经济危机等一系列后果,加上部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更加剧了国内局势的紧张。外国势力的介入让各个国家的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非洲各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更加艰辛。
造成非洲现状的原因如下:
(1)历史因素
从19世纪末,欧洲列强开始瓜分非洲,它们对非洲国家的划分根本没有考虑非洲土地上固有的社会形态,如传统的君主国、酋长国等等,而是按各自的要求随意划分,非洲原有的社会部落被分裂,而欧洲列强新划分的殖民领地涵盖了各种形态互异、互不相关的群体,彼此之间更没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和宗教等,由此划分出来的国家矛盾丛生,问题重重。
(2)国际因素
非洲大部分国家积贫积弱多年,根本无力发展本国的经济,要想获得发展就不得不依靠欧美及其国际社会的援助。但国际社会的援助,还是通过中间人-各国政府来完成,外国势力的介入,更加剧了本地区局势的紧张,非洲各国也并未将这些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援助用到实处,而是中饱私囊,大部分落入到了政客的口袋里,如此恶性循环,直到今日,各国的现状仍未发生彻底的改变。不管有多少外国援助注入非洲都不是根本解决办法。
而且,殖民统治使得非洲严重依赖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将非洲的角色限制在初级农矿产品生产领域,让外国经营者从出口初级产品贸易中获利,从而限制了非洲的能力发展。只有彻底革除一切旧的东西,才能充分释放出非洲的潜力。
(3)政治因素
非洲面临诸多不幸——战争、暴政、腐败、灾害,还有日复一日的暴力所带来的危机要更为严重的多。这一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洲领导人未能实施有效治理。非洲的悲剧在于有太多愚昧无知的人掌握着权力,却未能背负起相应的责任。根本性的变革只能通过革命暴力才能实现。
非洲国家大多实行独裁统治,许多旧的独裁政权倒台后,一种新型独裁者应运而生,他们擅长维持某种民主表象,保证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外援。即便一些国家政权实现了变更,新政府很快萧规曹随,实行政治裙带和父子承袭的体制,与他们前任的做法别无二致;还有一些政府又迅速恢复了一如既往的专制治国方式。独裁统治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强人民主,二者如出一辙。
普遍而言,非洲国家大多在其强人和统治精英控制之下饱受着深重苦难。对他们来说,首要关切的始终是把持权力来为自己攫取财富。他们利用世袭制度自己的权力地位,进而窃走巨额国家资产。还有许多其他非洲国家领导人,靠着长期把持手中权力地位,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集聚了巨额的个人财富。
(4)经济方面
非洲各国的经济主要依靠本国的资源,但都掌握在精英统治阶级手中,由此产生的巨额财富全部由统治者获取。各个领导人或者部族之间为了有限的资源相互争夺,相互倾轧,并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中攫取了大量的财富,用于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各个类型的国营公司被国家各个部门的部长们控制,他们巧取豪夺,用于自己的政治基金、国外旅行,或是为自己的家眷亲朋安排工作。政府拥有多家银行,其主要目的就是便于向政客以及他们的妻子、朋友提供大额贷款,而不过问还贷与否。
私营经济备受制约,面临重重障碍——官僚主义作风,严苛的规定、进口许可审批、政治风险、熟练劳动力不足以及经营中遇到的电力供应难以保障、电话系统不畅通等。大多数国营公司无论是制造业、商业、运输业,还是公共事业大多都管理不善,人浮于事,频繁受到政治干扰,而且需要依靠政府巨额补贴来维持生存,各国普遍缺少熟练管理人员有效经营企业。员工队伍不仅大多不称职,能力低下,甚至还腐败成风。这些企事业单位建成了等级森严、专制而又高度官僚化的机构,致使其严重浪费,效率低下,连基本任务都难以完成。
各国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基础,严重脱离实际,不但没有考虑到本国国情,而且还夹杂着统治者的个人意愿,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难以为继,最后不了了之,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滋生腐败,而且引发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局面的动荡。
(5)农业方面
农业是非洲的主要经济产业,但是非洲领导人专注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计划及经济实体,将农业置于次要地位,各国政府向世界市场出口农产品,换取外汇收入,却仅从中拿出一小部分补偿农民。为了避免发生政治动荡,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将城市生活开支保持在较低水平。于是,各国政府低价收购农产品,以保证低价向城市消费者供应食品。
且由于国营农产品销售批发机构效率低下,亏损严重,服务不力,更使农业产业雪上加霜。农产品收购价格低,销售渠道不畅,推广服务差,农村地区投资不足,缺乏信贷融资条件,农民们大批离土弃耕。非洲农业生产率普遍低下,也是农业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
(6)部族因素
除了因西方国家瓜分非洲随意划分的版图,没有考虑原有的部族发展形态之外,各个国家的各派政客们都在煽动部族间的恐惧、猜疑和妒忌,来为自己争取权益,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于是部族主义变成了政治意识形态,最终引发各个部族间的矛盾冲突,形成世仇,甚至引发内战。
(7)疾病因素
由于人口流动、内战冲突、难民流窜及其因为贫穷而被迫卖淫的妇女,加上各国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疾病肆虐,艾滋病、瘟疫等流行病盛行,新生儿的死亡率攀升,而缺医少药的局面给疾病的迅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反应大多是否认或回避,因此由疾病带来的后果日益广泛而严重。
医院诊所药品及设备不足;学校没有教材;工厂缺少原料和机器零件部件被迫关张;商铺货品匮乏;供电时断时续;电话系统基本瘫痪;失业率飙升,频繁发生罢工;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公共服务不断恶化、腐败盛行,人口拥挤不堪、财政濒临破产、部族纷争不断、债务累累如山,以及政客之间无休止的权力斗争等,这一切招致民怨沸腾。
总体来说,造成非洲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各国政府的不作为,整个国家沦落为统治者满足私欲的工具,因此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也围绕着统治者的利益展开,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由此引发国内经济危机等一系列后果,加上部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更加剧了国内局势的紧张。外国势力的介入让各个国家的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非洲各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更加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