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的豹A战车模型制作手记
这个模型去年就完成了,但现在才写文记录下来——这是给“尼伯龙根工厂”公众号的稿件
按照惯例,成品图一张镇楼,啊不,镇文。

我开始接触静态模型的时候是在小学,那会儿玩的是环球的小飞机,再后来因为各种缘故,这个爱好很是中断了好多年。等我重新把这个爱好拾起来的时候已然是高中那会儿了。某日去一家卖高达的玩具店,忽然看到了一盒坦克模型,盒子上的画非常漂亮,画上写着一行字——Sd.Kfz.171 Panther A Late Type, Normandy 1944, 一辆在1944年夏天诺曼底战场上的德军豹A坦克。

不夸张地说,就是这张封绘带着我再次跳入了静态模型的大坑。入坑十余年,我一直想用模型重现“在诺曼底战场上的豹A”这个题材,包括防磁的质感,迷彩纹路和那种夏日里法国风尘仆仆的感觉。在这辆战车的模型制作完成后,这个愿想可以说是部分达成了。
简单的考证:
豹式坦克的首秀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当时德军第39装甲团装备了100辆左右的豹D参加了库尔斯克的南线攻势。豹式坦克在库尔斯克展现了主炮的巨大威力,但脆弱的动力系统和频发的机械故障极大地制约了豹式战车的使用。1943年8月,进行了动力系统改良和炮塔重新设计的豹A开始投入生产,这款战车到1944年8月停产为止,一共生产了2200余辆。
豹A和豹D最“直观”的差别在于炮塔上的车长指挥塔经过了重新设计,使之不那么容易被飞溅的弹片伤到——当然也有豹A装早期指挥塔的案例。豹A和豹D最本质的差别在于炮塔正面和侧面的焊接咬合线发生了位置变更,不过这个变化因为豹A战车敷设防磁装甲(Zimmerit)的缘故而变得难以观察。除此之外,豹A在炮塔上加装了装填手潜望镜,换句话说,和豹D相比,豹A完全是新的炮塔结构了。
豹A战车的量产始于1943年8月,1943年9月开始豹A坦克按照陆军部的命令开始敷设防磁涂层(关于防磁涂层我曾经专门写过一个文——https://www.douban.com/note/607120707/)。也就是说,理论上讲没有涂布防磁涂层的豹A是存在的,只是笔者没有找到照片罢了。

需要说明的是豹A战车的几大生产商,MAN和奔驰公司的防磁纹路不尽相同。MAN公司的防磁纹路是竖条纹为主,而奔驰公司就是棋盘状的方块。另外有资料表明MNH公司的豹式坦克防磁也是方格,而DEMAG公司的豹式坦克,防磁是横条纹。


1943年11月,豹A战车的瞄准具从TZF-12型双目瞄准镜变成了TZF-12a型单目瞄准镜,从外观上看,瞄准孔右边的那个被堵死。
1943年12月,豹A战车在生产中进行了一些不小的改动,从外观上看,车体前部机电员的手枪射击孔被取消,加之以一个圆球状的机枪座。与此同时,炮塔上的手枪射击孔被取消。
1944年1月,量产车引进了战斗室暖气系统。为了避免引擎排气温度过高,左侧排气管上增加了两根调节温度的进气管。


在这里笔者想说一些题外话。在二战期间,包括豹式坦克在内的许多武器装备,其生产改进是每个月,甚至每隔一两周都会发生的。不仅如此,前线的部队也会对接受到的武器装备进行战地临时改动(比如第四装甲师就把豹A的炮膛清理杆收纳筒放后面了,而维京师则是在豹A后部加装了固定木块的支架,诸如此类)。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标准的”豹A后期型,或者标准的某期型战车理论上是很少见,甚至不存在的。工业设计和生产让大规模制作标准件成为可能,但是不同战场的需求使得这些用标准件生产的武器有不同的样貌,一如“世界上不存在两辆完全相同的哈雷摩托”一样。面对这些差别,好的考证就是要争取尽可能找出每一辆车,每一架飞机的特点,而不是流于泛泛之谈。
以上是针对豹A战车的考证,下面谈谈装甲教导师(Panther lehr Division)的豹A。
装甲教导师作为1944年在诺曼底战斗力最强的几个德军装甲师之一,装备了一个营的豹式坦克(第6装甲团1营),绝大部分是豹A型,这些豹子在诺曼底战役之前,和诺曼底战役期间留下了几张蛮著名的照片。





那么自然地,这次战地会议背景的这辆豹A坦克是我这次制作的对象。关于这辆战车的详细考证,朋友翔翔给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料,惜乎笔者拿到这些资料时此车已经接近完工,有些地方只能将错就错了——但这些资料还是值得被放出来。





从这些照片可以知道的是,此车生产日期应该在1943年12月到1944年1月之间,球形的机枪座是有的,但左侧排气管没有辅助的进气管。除此之外,这车炮塔上有备用履带挂钩,而且左侧后方似乎有辅助登车用的梯子。车体前方炮管支撑结构底座上写有Ursula的字样。
遗憾的是,当我拿到这些资料时我的豹A坦克模型已然接近完工,如下图这样。最大的一个硬伤在于左侧排气管旁边的两个辅助进气管无法取下来(这要牵涉到整个排气管基座和支撑结构的重做),这算是不大不小的一个遗憾,不过这些资料还是蛮好的,放出来好了。

素组,涂装,旧化和其他:
这个模型自己购入的时候大约是大学期间,而完成素组和喷漆的年份是2012年,距今5年了。素组时防磁的制作颇费了一些周折,除此之外并无太多可以讲的地方。那会儿的照片如果有,大约也很难找到了,也算憾事一件。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辆豹A是用沈君的喷笔在他的模型工作室完成的喷涂。关于德军大战后期的三色迷彩,本人的用色是一以贯之的——用田宫的XF-2白,XF-8柠檬黄和XF-60暗黄(大概是4:2:1)勾兑出战车的暗黄色,用北约绿XF-67和白色XF-2(1比1的比例)勾兑出战车的绿色,红棕色是XF-64直接拿来用。这样喷出来的颜色会比实际偏浅,但渍洗旧化的时候这些偏浅的颜色会回归正常的。
大概是我对上图的涂装不满意,尤其是炮管部分——一个浑身蛇纹迷彩的战车炮管的迷彩出现如此大的暗哑色块是非常奇怪的,索性重新喷了一遍。重新喷涂旧模型之前先拿除静电刷子好好刷干净表面的浮土,然后直接喷就好。喷出来的效果如下图这样:

这辆车的备用履带笔者一开始是涂成了深色,并在上面写了战书编号。觉得I1这俩字放一起太丑,索性写了个I01,反正这车排气管也错了,战书编号就希望更照顾美学一些。I01这些字是手绘的。先用极细的毛笔蘸取红色颜料在备用履带板上填出I01的字样,注意0这个字是横跨两个履带板,我刻意把0的两半写的有点点错开的样子。在这个工作完成后,拿最细的毛笔蘸取白色颜料勾边,这些字就写好了。
后来更进一步看资料,备用履带板似乎是跟车体一样的暗黄色,于是索性推倒重来,把炮塔上的备用履带板重新上色,那个I01的编号也就如前文所述又写了一遍。完成这一步之后,装上侧裙板,在车体前部炮管支撑结构底座上用最细的毛笔蘸取白色颜料写上Ursula这个单词,就可以开始旧化,渍洗和上泥土了。
这车的铁十字也是手绘的,也就是说,整个车用的水帖几乎没有,也就是灭火器上的那个铭牌标识。嗯,练好书法,特别是英文,德文和日文的书法,在模型制作时还是蛮有必要的。
这车没有做太重的掉漆和渍洗,天然土的追加也是点到为止。特别是豹式坦克这种有大路轮的战车,路轮表面最好不要有太多暗色泥土附着,不然的话整个模型就会缺少一个很重要的看点。



棚拍:
棚拍过程依然在老谢的漫天城摄影棚完成。棚拍当日我的单反相机状态似乎不是太好,拍的照片都很难看,于是索性拿起自己的Iphone一顿拍,效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想想自己在上海虹桥路地铁站经常看到Iphone的摄影作品被放大之后依旧无懈可击的效果,苹果在手机拍摄这方面绝对算是良心产品了。
不多说,上图:










这三辆豹子中,那辆编号242的豹G战车是我写过制作手记的(网上能找到的链接是这个——https://sanwen8.cn/p/578lPKt.html),那会儿自己的豆瓣还在弃疗中,并木有相应的豆瓣日志。至于那辆编号121的豹D,笔者还没有写文记录考证和制作过程,等以后慢慢写的。
最后以一张I01号车的全景结束:

按照惯例,感谢老谢的摄影场地,感谢沈君当年的喷漆帮助,感谢健健,特别是翔翔的资料提供,虽然略晚了点吧,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