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近的时刻
一天夜里过马路时,看到那人倒在路边,被一小圈人包围着。一只手从地上直直举起来,摇了摇,又放下。120缓缓驶近,是个女人,头湿着,手动了动。120说了句,家属还没到。
恐惧比无声无息消失的隐秘愿望更强有力地攫住我。
此刻谁在世上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等待死亡时一个人会经历什么?孤立无援既是事实,也是恐惧。
“生死是更迫切的问题”。在莫高窟预约158和254窟时,看着讲解员询问的眼神,心里暗暗想。比美更迫切。
去之前想,在荒原上,广袤无垠之地,怎会生出满天神佛。得到的回答是恐惧感。和沿海渔民对大海的恐惧一样。
158是涅槃窟,过去与未来各坐两端,现在横躺闭目如假寐。举哀众人是面对死亡的不同方式。阿难,一个满脸苦相的中年人,绷着全身肌肉,悲痛要使他爆炸了。迦叶,清秀的年轻人,闭目倾耳,不愿意接受死亡的事实,假装着和从前一样。众王以血献哀,最后一个关门弟子以自身供养。
254的萨埵太子本生图是壁画中的常见题材,同一个故事,怎么说就成了它自身的内容。故事画体裁下,事情一件件发生了,线性时间下的因果论,加点马疾树摇的渲染。但这幅是异时同画,推动叙事的是画中人的视角。一举手一低眼,隐含的三角形是感情在起伏。萨埵舍生的决心,他的家人失去至亲的悲痛,天人对白骨的悲悯,众生筑塔的赞叹,多重情感打破时空,所以跳下山崖的萨埵和刺颈取血的萨埵才能手足相抵,四目相对。所以白塔塔基平视,塔身却为俯视。
佛陀对失去毫不执着,那人呢。
掉了眼泪却没有得到答案。古人和今人都在面对这个不断迫近的时刻。可以细细描绘出血淋淋的场面,却不能想象无的背面是什么。
《死刑判决》里,爱情被一次次中断了死亡,人在这稀薄的黑洞里等待,反复体味着恐惧。
《风会带我们走》里,等待拍摄葬礼而希望死亡到来的人,却因救了陌生人一命而意识到何为死亡。葬礼如期而至,他再也高兴不起来。
他们只抛出问题,从不回答,在这迫近的时刻之前,人能做些什么。或者恐惧和失望从来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你背着它,直到不影响你走路,只是一件行李罢了。
254窟萨埵太子本生图在经文中的记载:是时王子兴大勇猛,以悲愿力增益其心。虑彼二兄共为留难,请先还宫,我当后至。尔时王子摩诃萨埵,遽入竹林,至其虎所,脱去衣服,置竹枝上,于彼虎前,委身而卧。菩萨慈忍,虎无能为。即上高山,投身于地。虎今羸弱,不能食我,即以干竹,刺颈出血。于时大地六种震动,如风激水,涌没不安。日无精明,如罗侯障。天雨众华及妙香末,缤纷乱墬,遍满林中。虚空诸天,咸共称赞。是时饿虎即舐颈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时二王子生大愁苦,共至虎所,不能自持。投身骨上,久乃得稣。悲泣懊恼,渐舍而去。
一个视频《舍身饲虎》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M4NDAzMTc2.html?x&sharefrom=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