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琪讲书法里的魏晋风度
正和诚艺术空间秉承开放交流的营造理念,致力于通过讲座、活动等形式,将积淀多年的艺术资源共享给喜爱艺术的同好者,因此正和诚艺术空间“I CAN 成长系列讲座”应势而生。

此次,正和诚艺术空间特别邀请王禹琪老师到园区进行了主题为“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看‘魏晋风度’”的专题讲座。
结束后,正和诚艺术空间记者对话王老师,为微信公号的更多读者打开王老师的艺术世界。
王禹琪
先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
东南大学(中国绘画理论与实践专业)
获得艺术学硕士学位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东城区美协会员
现为中国花鸟画研修院特级教师
Q:看您背景,从本科开始就在南京求学,那咱们从南京开始聊吧。您是北方人,远离了北方,南京给您什么启发了吗?
A:首先是气候,像我们常从画面里可以看到的,氤氲,雾蒙蒙又水润。
再加上南京它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的言谈举止和北方是不太一样的。

Q:我看您是双修,不光有书法还有国画。您当时专攻的是哪一个系列呢?
A:读书时,是普遍撒网模式,都要去接触。老师说要用好的东西把眼睛养起来,包括从资料上面对画家进行了解,浏览大量专业图片。
Q:您有刻意去模仿大师的实践阶段吗?
A:有。那时候的资料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易得,老师带来的画册什么的,大家总是抢着看。老师对我们有一个建议——捡你自己最喜欢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然后自己去体会。
其实老师上课不会讲很多,主要是自己看和画。艺术很重要的来源就是模仿。

Q:大家都说画如其人,书如其人,那您觉得您是如何把自己的性格贯彻到自己作品里的?
A:随着自己阅历的加深,或者得到某位师友的指点会对我有不同的影响。
刚上学那会儿,很放得开,什么都敢画什么都敢写。现在写着写着,画着画着越来越谨慎,越来越不敢去动。想法越来越多,会影响自己手上的表达。
Q:那您怎么把这些跨过去,真正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画面呢?
A:一方面要大量的看书,另一方面要有一个兴趣点,深入地去挖掘它。这些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启发你有一个思考,有一个脉络,而具体的你要一点一点的去做,是无形的积淀。类似于厚积薄发。
还要多出去交流,去写生,去看展览,和做这一行的人交流,这些都是一个体系,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氛围。

Q:您是怎样接触到艺术教学的呢?
A:在学校时开始做兼职,喜欢做培训。
首先是喜欢小朋友,有不少小朋友特别好学,会跟着你后面问,一点一点的就接触了这个行业。
Q:如果让您对一个刚接触到书法或国画的小朋友提一些建议,您会给出哪些指导呢?
A:兴趣是第一位,有这样的热情。当然家长非要带小孩儿学也是可以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熏陶,他也会渐渐地喜欢上。

Q:您觉得孩子只要坚持下来,都会爱上绘画或书法吗?
A:这可以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问题。有的孩子刚开始很喜欢,回家积极完成功课。过了一段时间热乎劲儿过去后,有可能兴趣会消退。这一段时间要坚持。画画和创作有波峰的状态,必然就会有波谷的状态,小朋友也不例外。坚持过来,就像上台阶一样,一点儿点儿上去了

Q:您在画院也有教授成人课程,很多成人来画院学习国画或书法,是基于增加自己对于文化的积淀或者是自己文化品位的熏陶。那么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是难吗?第二个问题是,这些人不会被兴趣强逼着来学习,那如何把兴趣变成作品?
A:首先包括任何技术或技艺,都会有个门槛。书法和国画肯定是难,但是从一开始有一个专业的训练和老师的引导,你会发现这件事情没那么难。你有方法解决问题了,不会害怕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成人在家里写,写了一两年不想写了,来找老师。其实老师就像中医,这时候来给你把把脉,看看最近需要怎样调理。或许不用吃药,心里要觉得这其实不是一件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有乐趣又有方法,你就可以在里边畅游。

Q: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成人创作出的作品,怎样才能算是好呢?
A:你说的这个好啊,其实是相对的。每个人审美不一样,但普遍认为的好是有一定规律的。
在这个规律范畴之内,我们再讲这个所谓的好与不好。
Q:我知道有很多入门但还不是艺术家的朋友,在创作时会加入自己更多的原创和合理的想象。您觉得这样做是值得肯定的吗?
A:我们学习书法也好,国画也好,首先要模仿。要去学习大量的东西来增加自己的厚度和深度,吸收营养。要不怎么输出呢?
中国画的大师也有讲过——以最大的功利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在讲由深入到扎实,要去学好多好东西,然后要有勇气输出出来。在古人的笼罩之下大胆的尝试是合理的。然后再去大量吸收营养进行创作,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Q:您的作品会作主题或系列式的划分吗?
A:我不是规划性强的人,老师说我太随遇而安了。踏实稳稳的来就好了。我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先写着画着然后再说好了。
Q:那我觉得您对于艺术和工作是和当下的人反其道而行之的,您发现了吗?您不急着拿大作马上去办展,或者用一些市场化的手段把自己作品推介出去。看您是一种非常宽裕的心境。
A:我其实非常放松,对自己没有太多的要求。还是那句话慢慢来。
现在我也在做教学,有一大块的时间和精力要被占用。业余的时间我就会随便画画,不想让自己那么累。
Q:是不是与南京这座城市有过触碰的人都这样随性?
A:这些经历可能都会有影响。南京是个慢悠悠的城市。
而且与我在学校的时间有关系。研究生毕业后有两年在学校任教,有课我就去上,没课我就在家里写写画画。可能会有一个这样的影响。

Q:我想跟着您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特别舒服。
A:确实这样,很多成人教学班的同学会说,平时工作节奏特别快,一到画室看到挂着的书画,特别踏实特别宁静。其实这就是修身养性。
Q:还有一些小的细节,我看您每周末会给上课的孩子们送一首诗或者词。这是培养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吗?
A:最近诗词是比较火的。其实之前我就在要求小朋友不仅会背诵,还要明白意思。不仅是老师讲的意思,更是自己读着读着的领悟。有自己的心灵感受,这对他们就是很好的。

Q:您在自己的教学上是不是也倡导千人千面这样一种调性,每个人都允许有自己的性格。
A:在教学上面个性化的设计确实是这样的。如画国画,在一堂课的时间内,不是所有同学都画同一个题材,画一样的画,是可以自己创作的。老师可能会辛苦点,但孩子们的积极性会极大提高。
所以背诵诗就是让孩子们在脑海里有画面,适当时就发挥出来了,将画与古诗词融合在一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