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109:桑:阳光和煦五月天
我于1984年5月与伙伴们在校园外游荡时,发现一棵桑树,上面果实累累。小主人站在树下:另一个大男孩,是我伙伴的朋友。
我悄悄说:叫他请我们吃桑葚吧。伙伴点点头,然后继续与那个大男孩拉呱。一直拉呱到告别,也没提摘桑葚的事。我十分恼怒。伙伴说:不好意思开口啊。
此后不久,表弟来我家,偶然提及外婆家那边为养蚕,新开辟一片桑树林,桑葚多多。我于周末迫不及待地出发。抵达时已傍晚。一头钻进桑树林,吃了个痛快。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诗经•国风•小雅•隰桑》)
33年后,我于5月的一个上午,散步至派河岸边,发现当年的村庄已全部拆迁,留下大片荒地,小片菜园。意外的是,菜园边有一棵无主桑树,挂满乌紫色的桑葚,地上还落了许多。没办法,只得站在树下随手摘吃。
透过桑树枝叶,越来越灿烂的阳光嚓嚓地穿下来。
据说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我总觉得可以隔着三千年享受同一种阳光,吃同样味道的桑葚。不同的是,我带着现代思想文化背景在吃,不似祖先们来得单纯。比如同样提及桑,祖先一笔带过,而我已啰嗦几百字了。现代文化产品有多少内容只是在为祖先注释?
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唐•卢仝《出山作》)
有人的地方不但有江湖,还有桑树。诗人门前的桑树虽然枯萎,却能代表先民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桑梓”一词的诞生,并不证明桑的贵重,但至少体现了它和汉语使用者的悠久关系。它既是人居的象征物,也是家乡的显著意象,与“井”字并驾齐驱。
远古传说里的“先蚕娘娘”嫘祖,抬高了桑的地位。因为她,桑与蚕共同推进了文明。至少贵族阶级可以先行脱下葛与麻缝制的衣服,而享受丝织物的文明光彩。马王堆汉墓与《诗经》已经隔了千年时空,但其中保存的华美衣物,背后却有桑树与阳光的组合型香味。那天我独自采摘无主桑葚的时候,派河对岸有年轻女人袅袅走过,似为对应一曲远古的余音——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汉•无名氏《陌上桑》)
桑树下肯定有无穷的故事可以开采,因为每一首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桑”字,都凝练了作者的人生况味。作为原产地的中国,在三千年的时光中,将有关桑的一切运用自如,只是近几十年才开始漠视其存在。连孩子们也不再有我小时候对待桑葚的激情。因为,替代品太多了,而且显得高级。
桑树种类丰富,不但被我汉民族打上深深的文化印记,同时也被许多少数民族重视。藏药、蒙药、侗药、苗药、僳僳药、傣药、佤药、阿昌药、哈尼药、水药、土家药、瑶药中,桑的医学价值如日中天千百年,根本不是我在荒野中看到它的那个孤独寂寞的形象。
多年前,姐姐带我去喝台湾人酿制的桑葚酒。玻璃杯里紫红色的液体令人心醉。它不是真正的酒,那种特殊的甜香味压倒了淡酒精的力量,是阳光和煦五月天,是陆龟蒙一句“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的无尚欢乐。
因为“一带一路”概念大兴,近年“桑”开始缓缓回归中国人的功利视野。山东人建了桑文化博物馆,江苏人建了紫酒丝绸博物馆——其实二者醉翁之意不在文化,而可能在于桑葚酒,因为背后的投资者都是酒业公司。不过,我很喜欢他们通过桑将“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以及桑葚酒、丝绸等等融为一体。只要尽力做下去,这也是对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好方式。
与欧洲人热衷千百年的葡萄酒相比,桑葚酒里富含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浪漫情怀,能给西方吹去一丝异域的甜香风味,而且特别新鲜!因为江苏人是这么做的——挑选采摘“紫得发黑”的桑椹,4小时内压榨成汁,再用现代工艺精酿成紫酒。
我悄悄说:叫他请我们吃桑葚吧。伙伴点点头,然后继续与那个大男孩拉呱。一直拉呱到告别,也没提摘桑葚的事。我十分恼怒。伙伴说:不好意思开口啊。
此后不久,表弟来我家,偶然提及外婆家那边为养蚕,新开辟一片桑树林,桑葚多多。我于周末迫不及待地出发。抵达时已傍晚。一头钻进桑树林,吃了个痛快。
![]() |
pixabay美图 |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诗经•国风•小雅•隰桑》)
33年后,我于5月的一个上午,散步至派河岸边,发现当年的村庄已全部拆迁,留下大片荒地,小片菜园。意外的是,菜园边有一棵无主桑树,挂满乌紫色的桑葚,地上还落了许多。没办法,只得站在树下随手摘吃。
![]() |
作者摄于2017.5.19派河 |
透过桑树枝叶,越来越灿烂的阳光嚓嚓地穿下来。
据说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我总觉得可以隔着三千年享受同一种阳光,吃同样味道的桑葚。不同的是,我带着现代思想文化背景在吃,不似祖先们来得单纯。比如同样提及桑,祖先一笔带过,而我已啰嗦几百字了。现代文化产品有多少内容只是在为祖先注释?
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唐•卢仝《出山作》)
有人的地方不但有江湖,还有桑树。诗人门前的桑树虽然枯萎,却能代表先民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桑梓”一词的诞生,并不证明桑的贵重,但至少体现了它和汉语使用者的悠久关系。它既是人居的象征物,也是家乡的显著意象,与“井”字并驾齐驱。
![]() |
pixabay美图 |
远古传说里的“先蚕娘娘”嫘祖,抬高了桑的地位。因为她,桑与蚕共同推进了文明。至少贵族阶级可以先行脱下葛与麻缝制的衣服,而享受丝织物的文明光彩。马王堆汉墓与《诗经》已经隔了千年时空,但其中保存的华美衣物,背后却有桑树与阳光的组合型香味。那天我独自采摘无主桑葚的时候,派河对岸有年轻女人袅袅走过,似为对应一曲远古的余音——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汉•无名氏《陌上桑》)
桑树下肯定有无穷的故事可以开采,因为每一首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桑”字,都凝练了作者的人生况味。作为原产地的中国,在三千年的时光中,将有关桑的一切运用自如,只是近几十年才开始漠视其存在。连孩子们也不再有我小时候对待桑葚的激情。因为,替代品太多了,而且显得高级。
![]() |
作者摄于2017.5.19派河 |
桑树种类丰富,不但被我汉民族打上深深的文化印记,同时也被许多少数民族重视。藏药、蒙药、侗药、苗药、僳僳药、傣药、佤药、阿昌药、哈尼药、水药、土家药、瑶药中,桑的医学价值如日中天千百年,根本不是我在荒野中看到它的那个孤独寂寞的形象。
多年前,姐姐带我去喝台湾人酿制的桑葚酒。玻璃杯里紫红色的液体令人心醉。它不是真正的酒,那种特殊的甜香味压倒了淡酒精的力量,是阳光和煦五月天,是陆龟蒙一句“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的无尚欢乐。
![]() |
作者摄于2017.5.19派河 |
因为“一带一路”概念大兴,近年“桑”开始缓缓回归中国人的功利视野。山东人建了桑文化博物馆,江苏人建了紫酒丝绸博物馆——其实二者醉翁之意不在文化,而可能在于桑葚酒,因为背后的投资者都是酒业公司。不过,我很喜欢他们通过桑将“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以及桑葚酒、丝绸等等融为一体。只要尽力做下去,这也是对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好方式。
与欧洲人热衷千百年的葡萄酒相比,桑葚酒里富含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浪漫情怀,能给西方吹去一丝异域的甜香风味,而且特别新鲜!因为江苏人是这么做的——挑选采摘“紫得发黑”的桑椹,4小时内压榨成汁,再用现代工艺精酿成紫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