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观影 失心疯追星:从Still Alice聊Kristen Stewart面瘫演技
X年前在开往南法的火车上对着13寸屏幕跨着年看完了Still Alice,对座的一个年轻女孩带着两个小学生看着法语版的幽灵公主。握着爱人的手看完了电影。爱人跑了,感谢百度网盘,电影永流传。
注:本文中“面瘫”是对Kristen Stewart的昵称,有时是代词,有时是名词,有时是动词。
除了被科普了早发性老年痴呆的常识(尤其高知得病后废的更快这个残酷事实),片尾几分钟,小女儿扎着马尾对着一个已经失去自我的妈妈(partially Alice)念着书,文字的内容似是而非的漂浮在母女之间,念毕,女儿问妈妈,你喜欢吗,你听到了什么,妈妈痴傻的笑了会儿说:是爱(still Alice)。虽然是公共场合,我还是控几不住的几乎要泣不成声,偷偷摸摸的擤鼻涕。
那段文字如下:
Night flight to San Francisco, chase the moon across America. God! It’s been years since I was on a plane. When we hit 35,000 feet, we’ll have reached the tropopause, the great belt of calm air, as close as it will ever get to the ozone. I dreamed we were there. The plane leapt the tropopause, the safe air, and attained the outer rim, the ozone, which was ragged, torn, patches of it, threadbare as old cheesecloth, and that was frightening. But I saw something only I could see, because of my astonishing ability to see such things. Souls were rising, from the earth, far below.
Souls of the dead of people who’d perished from famine, from war, from the plague, and they floated up… Like skydivers in reverse, limbs all akimbo, wheeling and spinning. And the souls of these departed joined hands, clasped ankles and formed a web, a great net of souls. And the souls were three-atom oxygen molecules of the stuff of ozone, and the outer rim absorbed them and was repaired. Nothing’s lost forever. In this world there is a kind of painful progress, longing for what we left behind and dreaming ahead. At least I think that’s so.
—— from《Angels in America》
如果要找个很宏大的单词描述这种感觉,大概可以说是一种生命之光。它并非婴儿降生或绝处逢生的生命之光,对我来说,那些极乐的生命力恰恰紧紧背靠着死亡恐惧,它们只是积累了足够多的日常恐惧后找到了一个得以翻转恐惧的时机,瞬间逃离那不可能逃离的荒谬性。(加缪所说的三种荒谬中的一个,死亡)。片尾Alice所说的爱也不是那无缘故的“热爱“,也许英语的love更能承载广义的“爱”所涵盖的抽象而复杂的意义,这爱大概是每个寒冬后依旧吐露的新芽、灾后重建的家宅、一个流浪汉给另一个流浪汉的半碗羹汤。是一种对生命残酷性的全盘接纳后的温柔。这温柔是坦荡的、轻薄的,有时甚至觉察不到,因为它本身就是那么举重若轻。就像在小女儿的眼中,失能的母亲依然是一个可以听懂复杂语言的灵魂,词和句依然像它们本来的那个样子被朗读,而又因为眼前的母亲拥有了一层所未知而不可判断的理解文字的可能性,那朗读变得更为谨慎和轻柔、剔除一切可能的武断与说教。文字只是一汪安静的湖水,静候听者的回响。
带着非理性迷恋的说,这最后几分钟的点睛之笔,是面瘫撑起来的。如果这部电影没有她,没有最后这几分钟,Still Alice至多是一部巨星卡司撑起的公益电影。刻薄的讲,这样的剧本,演一位失能白人精英,中年女星里选谁都不会出毛病,最大的差异大约是社会层面的影响力与这个电影本身不可能回避的公益性属性,演员的甄选大概也思虑过这个题材本身的现实意义(没做reserach纯属张口胡说)。自然,面瘫的小女儿角色无疑是讨巧的,但表演的层次却完全被面瘫深挖到100层,电影的能量也在她有限的几段表演中被发挥到最大。
一个细节说明面瘫有演技:Alice发病初期,去看面瘫的一个舞台表演,演出结束在后台,Alice见到面瘫夸她演得好,谈话间突然问她:请问你还会留在这个城市多久(仿佛这是一个刚认识的年轻演员)。摩尔阿姨问完后的两秒,面瘫怔了一下,那瞬间眼睛里涌上来的眼泪,赶紧救场的姐姐,扭过头的面瘫。一气呵成,虽然还是面瘫着。
在刷完Speak, Twilight, Still Alice, Clouds of Sils Maria,Cafe Society,Snow White and Huntsman之后,我百思不得其解,为啥面瘫的演技会如此的两极分化。直到看完Saturday Night Live中的一个小品,Dry Fridays,我方才恍然大悟(小品里面面瘫演了个怪胎,喝醉乱剃头,把鸡蛋连壳塞进XX)。
我一直认为有两种演员,一种演员是空的,比如周迅,你可以往里面加任何东西,上一秒她可以是凄苦的秀禾(橘子红了),转头对着镜头又是古灵精怪的她自己(童年时期看一个娱乐采访被她这个瞬间吓到)。还有一种演员在表演中变走向她真实的自己,第一名大概就是章子怡,玉娇龙与宫二无疑都是艺术版的她自己,表演中她无法摒弃“我”,而当角色与她真实自我的内核不谋而合时,便有了好的作品(反例就是章子怡演的非常完美,傻白甜看的人浑身尴尬)。
面瘫大约是后者,(此处有各类娱乐新闻的阅读),她对于生活是观察者,是outstider,表演于她而说,也难以逃脱她对生活的个人理解,这大概也是她面瘫型表演的深层逻辑(某采访内面瘫表示她认为每个角色都是和演员自己有关,因为解读角色的过程就是自我的投射--笔者不负责任的翻译*)。一个观察者,往往是温柔的,至少看上去是柔和的。因为有着和生活的距离,观察者的情绪犹抱琵琶半遮面,观察者的体验也若即若离。因此,当面瘫饰演童话中那绝对美好的公主(snowhite and huntsman)、纠结在成功男性和毛头小子中的洛杉矶追梦少女(cafe society),那非黑即白抑或世俗意义过于浓烈的角色,每每让人尴尬,她的抽离感使得这些最为通常的人设显得何等的尴尬,自然,缺乏情绪外露的表演又加剧了这种角色匮乏感。反之。当面瘫在表演精英家庭里不读大学跑去演戏的小女儿(Still Alice)、被好朋友的男友性侵过守着秘密的中学生(Speak)、穿着牛仔裤套头衫站在星光灿烂的朱丽叶·比诺什身后(Clouds of Sils Maria)、甚至是新来的拧巴转学生(暮光之城),那些角色的视角都与她个人的生活视角重合,当剧本给予她足够多的空间去展现观察者与生活的距离,那浑然天成的抽离感或幻化成温柔、或是成为一种象征都为她的表演带去耐人寻味的质感。
【安利时间:面瘫的演技和风格在Speak里几乎有很全方位的呈现,由于剧本内容和面瘫年纪的关系,私以为都能当暮光前传看,理解面瘫在暮光时期的演技。
另外,在into the wild里,面瘫少女期声线和肉体,啊~~~~~】
【友情提醒:snow white and huntsman的烂 可以说是一种对电影这种媒介的下限的挑战】
*惊悚片我是不敢看的,panic room至今没有撸
注:本文中“面瘫”是对Kristen Stewart的昵称,有时是代词,有时是名词,有时是动词。
除了被科普了早发性老年痴呆的常识(尤其高知得病后废的更快这个残酷事实),片尾几分钟,小女儿扎着马尾对着一个已经失去自我的妈妈(partially Alice)念着书,文字的内容似是而非的漂浮在母女之间,念毕,女儿问妈妈,你喜欢吗,你听到了什么,妈妈痴傻的笑了会儿说:是爱(still Alice)。虽然是公共场合,我还是控几不住的几乎要泣不成声,偷偷摸摸的擤鼻涕。
那段文字如下:
Night flight to San Francisco, chase the moon across America. God! It’s been years since I was on a plane. When we hit 35,000 feet, we’ll have reached the tropopause, the great belt of calm air, as close as it will ever get to the ozone. I dreamed we were there. The plane leapt the tropopause, the safe air, and attained the outer rim, the ozone, which was ragged, torn, patches of it, threadbare as old cheesecloth, and that was frightening. But I saw something only I could see, because of my astonishing ability to see such things. Souls were rising, from the earth, far below.
Souls of the dead of people who’d perished from famine, from war, from the plague, and they floated up… Like skydivers in reverse, limbs all akimbo, wheeling and spinning. And the souls of these departed joined hands, clasped ankles and formed a web, a great net of souls. And the souls were three-atom oxygen molecules of the stuff of ozone, and the outer rim absorbed them and was repaired. Nothing’s lost forever. In this world there is a kind of painful progress, longing for what we left behind and dreaming ahead. At least I think that’s so.
—— from《Angels in America》
如果要找个很宏大的单词描述这种感觉,大概可以说是一种生命之光。它并非婴儿降生或绝处逢生的生命之光,对我来说,那些极乐的生命力恰恰紧紧背靠着死亡恐惧,它们只是积累了足够多的日常恐惧后找到了一个得以翻转恐惧的时机,瞬间逃离那不可能逃离的荒谬性。(加缪所说的三种荒谬中的一个,死亡)。片尾Alice所说的爱也不是那无缘故的“热爱“,也许英语的love更能承载广义的“爱”所涵盖的抽象而复杂的意义,这爱大概是每个寒冬后依旧吐露的新芽、灾后重建的家宅、一个流浪汉给另一个流浪汉的半碗羹汤。是一种对生命残酷性的全盘接纳后的温柔。这温柔是坦荡的、轻薄的,有时甚至觉察不到,因为它本身就是那么举重若轻。就像在小女儿的眼中,失能的母亲依然是一个可以听懂复杂语言的灵魂,词和句依然像它们本来的那个样子被朗读,而又因为眼前的母亲拥有了一层所未知而不可判断的理解文字的可能性,那朗读变得更为谨慎和轻柔、剔除一切可能的武断与说教。文字只是一汪安静的湖水,静候听者的回响。
带着非理性迷恋的说,这最后几分钟的点睛之笔,是面瘫撑起来的。如果这部电影没有她,没有最后这几分钟,Still Alice至多是一部巨星卡司撑起的公益电影。刻薄的讲,这样的剧本,演一位失能白人精英,中年女星里选谁都不会出毛病,最大的差异大约是社会层面的影响力与这个电影本身不可能回避的公益性属性,演员的甄选大概也思虑过这个题材本身的现实意义(没做reserach纯属张口胡说)。自然,面瘫的小女儿角色无疑是讨巧的,但表演的层次却完全被面瘫深挖到100层,电影的能量也在她有限的几段表演中被发挥到最大。
一个细节说明面瘫有演技:Alice发病初期,去看面瘫的一个舞台表演,演出结束在后台,Alice见到面瘫夸她演得好,谈话间突然问她:请问你还会留在这个城市多久(仿佛这是一个刚认识的年轻演员)。摩尔阿姨问完后的两秒,面瘫怔了一下,那瞬间眼睛里涌上来的眼泪,赶紧救场的姐姐,扭过头的面瘫。一气呵成,虽然还是面瘫着。
在刷完Speak, Twilight, Still Alice, Clouds of Sils Maria,Cafe Society,Snow White and Huntsman之后,我百思不得其解,为啥面瘫的演技会如此的两极分化。直到看完Saturday Night Live中的一个小品,Dry Fridays,我方才恍然大悟(小品里面面瘫演了个怪胎,喝醉乱剃头,把鸡蛋连壳塞进XX)。
我一直认为有两种演员,一种演员是空的,比如周迅,你可以往里面加任何东西,上一秒她可以是凄苦的秀禾(橘子红了),转头对着镜头又是古灵精怪的她自己(童年时期看一个娱乐采访被她这个瞬间吓到)。还有一种演员在表演中变走向她真实的自己,第一名大概就是章子怡,玉娇龙与宫二无疑都是艺术版的她自己,表演中她无法摒弃“我”,而当角色与她真实自我的内核不谋而合时,便有了好的作品(反例就是章子怡演的非常完美,傻白甜看的人浑身尴尬)。
面瘫大约是后者,(此处有各类娱乐新闻的阅读),她对于生活是观察者,是outstider,表演于她而说,也难以逃脱她对生活的个人理解,这大概也是她面瘫型表演的深层逻辑(某采访内面瘫表示她认为每个角色都是和演员自己有关,因为解读角色的过程就是自我的投射--笔者不负责任的翻译*)。一个观察者,往往是温柔的,至少看上去是柔和的。因为有着和生活的距离,观察者的情绪犹抱琵琶半遮面,观察者的体验也若即若离。因此,当面瘫饰演童话中那绝对美好的公主(snowhite and huntsman)、纠结在成功男性和毛头小子中的洛杉矶追梦少女(cafe society),那非黑即白抑或世俗意义过于浓烈的角色,每每让人尴尬,她的抽离感使得这些最为通常的人设显得何等的尴尬,自然,缺乏情绪外露的表演又加剧了这种角色匮乏感。反之。当面瘫在表演精英家庭里不读大学跑去演戏的小女儿(Still Alice)、被好朋友的男友性侵过守着秘密的中学生(Speak)、穿着牛仔裤套头衫站在星光灿烂的朱丽叶·比诺什身后(Clouds of Sils Maria)、甚至是新来的拧巴转学生(暮光之城),那些角色的视角都与她个人的生活视角重合,当剧本给予她足够多的空间去展现观察者与生活的距离,那浑然天成的抽离感或幻化成温柔、或是成为一种象征都为她的表演带去耐人寻味的质感。
【安利时间:面瘫的演技和风格在Speak里几乎有很全方位的呈现,由于剧本内容和面瘫年纪的关系,私以为都能当暮光前传看,理解面瘫在暮光时期的演技。
另外,在into the wild里,面瘫少女期声线和肉体,啊~~~~~】
【友情提醒:snow white and huntsman的烂 可以说是一种对电影这种媒介的下限的挑战】
*惊悚片我是不敢看的,panic room至今没有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