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记-《想象的共同体》
似乎是在Giddens的某本书,他提及民族主义时,引用此书。恰好对最近对identity感兴趣,遂买来一读。 作者认为,所谓民族并非是历史悠久的概念,而是近代17世纪以来因为种种原因被创造和流传的。宗教和王权的破灭为它扫清了可能存在的阻碍,印刷技术的出现是其前提,而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成为诱因和动力,最终,当民族在人们的意识中被构建,他们又主动或被动地回溯历史,完善和补充这个刚诞生不久的共同体。 书不难懂,以归纳逻辑尝试对不同地域的民族主义兴起和民族形成作出解释。阅读本书的障碍恐怕在于,中国教育背景的读者(我)对作者信手拈来的美洲,东南亚,欧洲在18世纪到20世纪这段时间的——尤其是殖民地时代的历史知识——是极度无知的。因此也就很难理解本书对部分地区民族主义产生和形成归纳的范式。说的简单一点:道理都懂,内容和例子没听过。 总体而言,这当然是一本好书,作者对于民族主义的剖析如抽丝剥茧,对当时的历史了如指掌。但是,读罢此书,我还有一点不满足。这可能是由于作者的理论并不能完全地解释所有国家,它更多的是对不同地域作不同地解读,而不是用一个理论解释民族主义。这一点疑惑,先搁置在这里,以后再读吧。
补充
John Searle认为,民族是实在的。因为有这么一类社会实在,它们存在的原因仅仅在于我们认为它们存在。
在他的两本关于社会本体论( social ontology)问题的著作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Making theSocial World》中都指出,社会实体( socal realiy)相较于自然实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观察者相关性( observer- relativeness)或者意向相关性 intentionality - relativeness)。什么意思呢?简单说来就是,自然界中的实体。比如基本的原子结构,化学式,大生物链,山川问流,生态系统等等,都是本体论上独立于人的意向的,使是18世纪人们发现水的分子结构之前水仍然是H20,不会因为人们不认为它是而就不是H20。但是,货币,如,政府,选举,足球比赛这些社会实体或事实却不同。没有人有意向地承认,相信其存在,它们就不可能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787年美国宪法颁布前,美国的联邦政府,总烷就是不存在的。而通过“颁布宪法的行为,人们人为地创造出了诸如政府,宪法,议会等等事物,而正因为我们相信这些社会实体存在,它们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