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灵秀 诗意盎然 | 本来艺术家 · 金美兰
![]() |
▼
古拙灵秀 诗意盎然
文/王艺
清黄钺有“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气韵是中国山水画的中国哲学思考与精神追求层面的诗意表达与审美延伸在画面中的意境呈现方式。所谓“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 |
山居安乐 25.2x45.5cm |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所谓“野云依竹静,霜叶近窗明。对此清幽景,都忘喧杂声。”所谓“松下数椽茅屋,眼前四面青山。日月升沉不住,白云来去常闲。”
![]() |
山居安乐 25.4x45.5cm |
浪漫诗意山水为画面的大美山川气韵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变换诡异的宣纸又为恣意宣泄的写意笔墨铺陈了炫丽舞台。
![]() |
山居安乐 25.4x45.5cm |
使得布局腾挪,取让割舍,淡妆浓抹,皴擦点染,无不得之于心,寓之于画,繁中置简,静里走奇,自然是“思侔造化,得妙物于神会”。
![]() |
一叶舟归雨风来 55.6x24cm |
正是基于对中国书画艺术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热爱痴迷,金美兰自韩国来学习书法、绘画、篆刻,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深造。读博期间曾随吴为山、牛克诚、郑工、 梁江等诸位先生研习美术理论。
![]() |
山房人家 55.6x24cm |
王镛先生在书画印及理论领域的扛鼎大师风范和严谨治学精神,不吝赐教、悉心指导, 加之金美兰天资聪慧,上进勤勉,从而学有所成。
![]() |
山居出游 55.6x24cm |
金美兰的书法如其人,极为俊逸灵动。金美兰的书法重在以形取胜,她对字体结构与章法布局的敏锐感知度,恰是与生俱来的。
![]() |
策杖寻幽 55.6x24cm |
明代书法家王阳明曾对他的弟子说:“我开始学习写字,对照临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状,后来拿起笔来不轻易落在纸上,专注思索,静心思考,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时间久了才开始懂得它的法则。”
![]() |
江山云海 55.6x24cm |
金美兰对书法篆刻的理解正是如此,她的灵气与慧性使得她可以快速地掌握字体的结构,在临摹古贴或者追随老师学习之时,她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以形成古拙质朴的自书体。
![]() |
山亭会友 55.6x24cm |
字形之外,金美兰的书法亦有精微之妙。她的方笔、圆笔融贯地结合,好似刚柔并济的舞蹈,在折转之间,一幕一幕,形成美丽的篇章。
![]() |
雅集写生 66x32cm |
金美兰的绘画创作古拙灵秀、诗意盎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提出“书画同体”,金美兰以书入画,将书法中的笔墨线条应用于她的山水画中,点、线在章法上完美地结合,干笔、枯笔在塑形上的交错使用,皴、擦在内容上的点点构成,形成大山大水的壮丽景观。
![]() |
人长久共婵娟 105x35cm |
她在绘画的学习中汲取古代先辈们的经验,加之王镛老师的精心指导,将元代山水的笔墨精神、清代山水的抒情写意以及五代山水的水晕墨章、近现代的山水图式与王镛老师的经验与实践指导完美地结合,消化打磨汲取的丰富营养,形成自己独立的画风。
![]() |
远渡求佛图 105x35cm |
一如她的人品与书风,绘画风格也是理性与激情并发,粗犷旷达之中附以细腻雕琢,天然之趣独具匠心。
![]() |
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一首诗 四平条幅 |
假以时日,金美兰将其生动细致的点景人物与整体山水关系处理得更加统一和谐,将会使整个画面变得更加浑然天成,以致“笔力劲键,风神顿爽,模山拟水,得其真本。”
![]() |
唐 高适《别董大》 |
对于一个如此热爱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学子,老师们给予的帮助可能会更多一些,但看到她今天的书画成就,我想曾经给予她帮助的师生朋友们都会觉得十分欣慰。
![]() |
唐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斗方 |
今天,金美兰的书画之风已是朴茂苍浑、气韵皆备;明天,我们期待着这位真实质朴的女孩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展现更光辉的风采!
王 艺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时代美术馆馆长、艺术学博士
![]() |
岑参 《逢入京使》斗方 |
![]() |
杜甫 《贫交行》 斗方 |
![]() |
杜牧 《江南春》 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