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Glocal Insights Panel第三场在诚品生活苏州举行
![]() |
5月28日,《城市中国》海外观察系列沙龙(Glocal Insights Panel Series)第三场,在诚品生活苏州二楼实演厨房成功举行。
本次沙龙主题为“宜城宜区”(Livable Cities and Urban Communities),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三位主讲人和两位导师,共同带来了对该主题的研究和思考。三位主讲人分别来自罗马尼亚、印度和毛里求斯,两位导师为来自英国的奥斯汀·威廉姆斯博士(Dr.Austin Williams),和中国台湾的陈嘉琳博士(Dr.Chia-lin Chen)。
活动现场有近五十人落席参加,吸引近两百人驻足参与。
![]() |
第一位主讲人是来自罗马尼亚的博士研究生Aura Istrate。演讲主题关注如何理解“宜居性”的概念,分析比较西方和中国对于宜居性的理解,然后以上海的宜居性作为案例研究。
Aura认为,西方对于宜居性的关注点主要在社会、生活环境、功能/安全等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因为叠加了多个发展阶段,因此宜居性的内涵更广,包括经济发展、政府治理等。
在对上海宜居性的研究上,Aura以在线调查的形式收集了人们认为影响宜居性的因素,不同利益群体对于宜居性的关注点也不一样。Aura认为,上海的宜居性,很重要一部分是关于贫困人口的权力。这也是中国语境将治理和发展同样置于宜居性的衡量维度的原因。
![]() |
第二位主讲人Sharvari Shanmugam来自印度。她认为,中印之间虽然人均GDP、发展模式、全球战略上差异很大,但在城镇化和农村衰退问题上具有某些共性。
她将视角视线转向中国的乡镇地区,以南坪、碧山、同里为例,介绍外来者对本地社区的改造,反思中国非都市地区的复兴与活化,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 |
来自毛里求斯的Brian Chan Yook Fo第三位发言。他介绍了本国克里奥尔式(Creole)建筑的来历和风格。毛里求斯历史上被多个西方国家殖民,也是许多国家的移民地,人口组成结构复杂,建筑样式也带有鲜明的殖民和多元文化色彩。
Brian分析了克里奥尔式建筑在结构和材料上的宜居性和环保性,并认为这些建筑组成的传统群落比现代化的都市社区更可持续发展。当地的现代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传统建筑的形态。
![]() |
导师Austin Williams(左二)和陈嘉琳(左一) |
在讨论环节,导师和主讲人以及现场嘉宾围绕什么是宜居性,谁有权定义宜居性,什么才是好的城市生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Austin博士在交流环节表达了对中国当下新城新区所谓宜居性建设的不满,并强调中国不要总是朝西方看,而要善于从自己的城市发展历程找到接地气的宜居性。
![]() |
活动参与者全体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