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李鸿章
摘要 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身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当时,遥远的欧洲已历经第一次工业革命,逐步摆脱封建势力的羁绊,经济迅速腾飞,英国更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国家实力日益强大。而处于闭关锁国下的中国,拒绝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百年光辉的康乾盛世逐渐失去光泽,终日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荒诞梦想中。1840年,李鸿章中秀才,仕途坦荡。而这一年,日不落帝国对中国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后,传教士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军,于南方起家,几年间便迅速发展壮大。势力遍布中国半壁江山,史称太平天国。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李鸿章趁机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他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成为了湘军幕僚。李鸿章爱睡懒觉,好大喜功,常在军营中哗众取宠。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又有“翰林变绿林”的恶名。而数年的团旅生涯,他逐渐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 1860年,李鸿章与老师曾国藩因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是兵家所忌的“绝地”,移驻不妥;而李元度追随曾氏,好为“文人大言”,而非将才,曾国藩深知其短却使他领军防守徽州,甫一兵败又严词纠参,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终至愤而离营。这表明,李鸿章此时的战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国藩之上。 而后,李鸿章转而组建淮军,并于1864年摧毁太平天国。其间,李鸿章利用洋人赫德和士绅潘曾玮当说客,巧妙地平息了因苏州杀降而引起的戈登率常胜军闹事事件,并最终巧妙地解散了常胜军,初步显露出他的外交手腕。李鸿章治军严明,建军有功,屡屡功绩奠定了他在朝崇高的政治地位与历史上务实能干的评价。 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被无情镇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鸿章无疑是阻碍了具有先进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救亡运动。而从李鸿章的角度想,如同他所说的那样,他也无力改变什么,只能“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这么看来,李鸿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的大清帝国裱糊匠。 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后,李鸿章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而面对着一个从软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而且落后到无法与周遭对话的中国。顶头上司又是个具有极高政治才华.御下有方,同时悍辣固执,拒绝与世界交流的老泼皮。大清帝国的头号管家,很难用正常的方式来促成一切。只好用尽各类方式,委婉、迂回、偶尔不免卑鄙、甚至为虎作伥地,推进着宏图大业。一点点试图让中华纳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对话的轨道上。 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在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维护的是统治者的利益,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创新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洋务运动并未能改变中国受列强欺凌的命运。 关于李鸿章的外交,他曾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以受伤换取赔款减少1亿元,最终不割地而平息。有人评价他是当时中华仅有的几位,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做现代外交的人——在他掌权之前,中国掌权的大多是些会乱杀使臣、关税白送、把他国都当藩属的土鳖。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可以算得上外交家的现代政治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的外交手腕在国内无疑是极其出色的。李鸿章之前的外交大臣,认为自己代表天朝上国,这种外交放在当时或许没错,而用于近代下的中国,处处受限。俗话说的好,“矮子里拔将军”。李鸿章正确却又稚嫩的外交手段是大清唯一的希望。外交常常伴随着巨大利益于其中的,李鸿章并不是一名清官。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李鸿章对于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毁誉参半。 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评论对李鸿章的印象时说:“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 关于李鸿章,梁启超早有到位的评价——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沙上建塔,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在世界形势摧枯拉朽之时,作为大国“总理”,却在一个破屋子里,专注当一个裱糊匠。这种“人杰”,正如启超所称,为“庸众中的杰士”,所谓“庸众中的杰士”,毕竟还是庸才而已 。 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下诞生的产物,更是李鸿章晚年最重要的政治砝码。当时的北洋海军,军事实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中堂于它,是投了极大心血的。当是,政治上与翁同龢结仇导致经济受制,慈禧大寿又使军费空虚,李鸿章为了维护自己仅有的政治资本,并为了对付政敌。主张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来保障海防。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与李鸿章政见相左。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避而不战,李鸿章战败,背负骂名,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名垂青史。一件事情并不只是表面那么简单,原因往往错综复杂。政治原因或许是一部分,而作为弱国外交大臣,李鸿章当时选择的对外方式是借力打力,主张最小牺牲便是相对胜利。再加上此时的李鸿章是亲俄派,于是他选择了给俄国以利,转而对付日本。他的对外政策也影响着他的最终决策。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的一方面就对一个人定性,认为他只是个卖国贼,去否认李鸿章的贡献。不然,假若只论个人能力与品行,左宗棠,好大喜功,平生毫无建树。对比政绩突出的李鸿章,又称得上无用了。看历史,最愚蠢的习惯就是简单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或者因为单单一两件事去判断那个人的好坏。 对于一个人,不能仅以好或不好而棺盖定论。特殊历史下的李鸿章,更是很难简单的用几句话概括。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或许李鸿章称不上“时势造英雄”,但他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李鸿章 李鸿章-于东来 上帝与皇帝之争-太平天国的宗教政治与改革 走向共和-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