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6.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阅读笔记
5月28日阅读笔记
1.介词是虚词的一种,大多数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词的语法特征与动词有某些相似之处。介词位于名词,代词前,与名词、代词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做状语,作用是介绍出跟动作行为、性质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范围、对象等
2.常见的介词有:
(1)表示空间:在 于 从 自 打 由 朝 向 往 沿着 到
(2)表示时间:从 自 自从 由 打 在 当 于
(3)表示对象:对 对于 关于 至于 和 跟 同 为 给 替 把 比 将 叫 向
(4)表示依据:按 按照 依照 据 以 凭 论
(5)表示缘由:由于 为 为了 为着
(6)表示其他方面:连 除了 趁
3、介词的语法特征:
(1)介词是虚词,通常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主语,谓语等成分。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2)介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等。有些介词可以有几种形式“为了”“沿着”“朝着”“除了”等,这些介词中的“了”“着”不表示任何语法意义,不是动态助词,而是介词本身所固有的构成成分
(3)介词后面必须跟一个名词性的成分,组成介宾短语,充当宾语的主要是名词和代词,形容词、动词和主谓短语有时也可以。
4、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
(1)做状语,这是介词短语的主要语法功能
我的一位老同学 从上海 来了
(2)作定语,介词短语和中心语之间一定要用“的”
人们 对月球 的研究,以后还会不停的继续下去。
(3)作补语
鲁迅生 于1881 年。
(4)作宾语,常用作宾语的是“为了……”“在……”而且多见于“是”字句
这部片子最初的构思是 在1950 年。
5介词“从”
(1)表示起点
A.表示空间的起点,后面一般要跟表处所或方位的词语。
他姐姐从英国回来了
B.表示时间的起点,后面要跟表示时间的词语
我们从5月1号开始写作业。
C.表示事物涉及的范围或发展变化的起点
小红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大学生了。
(2)表示通过的处所或路线
狼也许从小路逃跑了
(3)表示来源
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
(4)表示依据。宾语多为表示抽象意思的词语,谓语动词常是表示“认知”意义的动词,如“看”‘认识”等
从他的脸色 分明 看 得出来他病了。
(5)有介词“从”组成的常用格式
从……到……即可表示时间,处所从起点到终点,也可表示人物、数量等的范围
从……起……有“从……开始”的意思,多表示时间,用在句首,作状语。
从……以来 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开始,一直延续到说话时的一段时间,中间可以是时间词语、动词短语或主谓短语
从……以后
从……来说 意思是”从……方面谈问题’‘从……来看”
6、介词“由”可以表示多种意思
(1)表示处所、时间的起点,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或来源,与“从”的意思相同。
A.表示处所的起点
由方先生那儿走比较近。
B.表示时间的起点
由1979年开始,他就开始开车了
C.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
凡事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D.表示来源
豆腐是由黄豆做的
(2)引出施事者,表示某事归某人去作。
这是可以由你自己作主的事
(3)表示凭借
它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7、介词“自”“打”都可以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起点,“打”多用于口语,“自”多用于书面语
(1)、都与处所词或时间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说明处所起点或时间起点
(2)由“自”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作补语,多用于书面语,从 自从 打 都不能这样用
8、自从 只表示时间的起点,而且只能用于过去。
自从他当了班长以后,课堂秩序有了明显好。
9、“在”是动词也是介词。动词“在”的意思是“存在”作谓语。在 的宾语是表示处所的词语。介词”在”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短语,表示处所,可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这趟火车每天在七点钟通过这座桥
(2)表示处所
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
(3)表示界限、范围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
这种飞机在海拔两万公尺以内可以飞行
(4)“在”和方位词“上中下”组成“在……上”“在……中”“在……下”可表示时间、空间、范围、方面、条件等。
A.在……上 可以表示范围,方面或条件,中间多为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也可以是动词或动词短语。
B.在……中 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存在的环境、范围、时间、条件等。中间大多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
还可以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正处于进行的过程中。
C.在……下 表示条件,中间多为名词短语或带有定语的双音节动词。
(5)在 有时用来指明全句的论断或看法所适用的对象
(6)在……看来,是一种常用格式,用来引出持有某种看法的人,中间是指人的名词或代词
(7)介词短语“在……”可用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事物通过动作行为所在的处所或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10、对于 用于引进牵涉的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宾语为名词、动词、或主谓短语。
(1)对于的宾语表示谓语动词的受事,语义上受句中的谓语动词支配。
(2)对于 引进与动作有关的事物,对于 的宾语在语义上不受动词的支配
(3)对……来说 引进某种判断或看法所针对的人或事物,一般表达说话人的判断或看法,所针对的人不一定有同样的看法。
11、对 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介词。介词 对 的语法意义是
(1)由动词“对”演变而来,还保留“对待,对付”的意思。
(2)对 引进与动作有关的事物或“对”的宾语也是动词的受事
12、关于
(1)关于 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关涉的事物或范围,由 关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总是放在句首。
(2)关于 和 对于 的异同
A.对于 引进动作的对象,关于 的宾语表示牵涉的范围,有时 对于 的宾语虽然不是动词的受事,但是与谓语动词或句中某一动词关系较为密切
B.如果介词的宾语既是动作涉及的对象,又表示动作涉及的范围,那么,用对于 关于都可以
C.关于 总是位于句首,在主语前边,对于 可用于主语前,也可用于主语后
D.由 关于 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单独做标题,而 对于 不能
13、跟是动词 介词、连词
(1)介词“跟”用于必须有甲乙两个方面参与的动作行为的句子。甲起主导作用,放在主语的位置上,乙是动作行为的参与者,牵涉者或动作对象,放在“跟”的后面,作介词的宾语。
(2)跟 也可以用于只由一方就可以完成的动作行为,跟 的作用仍是引进参与者或共事者或者动作的对象
(3)用于表示异同的句子。在比较事物的异同的比较句中,“跟”用来引进作为比较基准的事物,位于主语后,后边表示比较结果的形容词或动词等。
14、介词 给 是由动词演变来的,在现汉中,给 是动词 也是介词
(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或动作所涉及的物体接受者,给 的宾语表示物体的接受者,给 的宾语可用在动词之后,做补语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3)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与 被 的意思相同,也可以用 被 字替换。
(4)介词引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承受者,有介词“把”的意思
(5)还可以做助词
15、为 为了 为着
(1)表示服务的对象,为 后为动作动词,一般可以用”替“”给”替换,为 后不是动作动词时, 为 一般可以用 替 替换,不能用 给 替换
(2)表示原因
(3)表示目标或目的
(4)为 在表目的时,也可用 为了 或 为着。这两个词后面的 了 或 着 都不是动态助词
16、替 是动词,也是介词。动词 替 表示 替代 的意思,后面一般要带宾语。
替 作为介词,后面带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可以作 状语,也可以作定语
(1)引进替代对象
(2)引进服务对象,有帮助或协助某人作某事的意思
(3)引进牵涉对象
(4)介词 给 为 替 都可引进对象,但在语义上有时会有明显差别。
17、朝 是动词,也是介词,动词 朝,有面对的意思,后边的宾语多表示方位。有介词朝 组成的介词短语一般做状语,也可以做定语
(1)、朝 表示动作行为所面对的方向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宾语多为指人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动词多表示人体的动作行为
18、向 是动词,也是介词。作为动词,向 有 对着 的意思,即表示人或事物面对着某一方向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目标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后边动词多含有“说”义
(3)由 向 构成的介词短语可用在动词后,作补语
19、往 是介词,也是动词。介词往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20、朝 向 往 的比较:
(1)都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朝 向 的宾语可以是方位处所词,也可以是表示人或物体的名词。用“往”的句子,有时不仅表示动作的方向,还表示动作所涉及物体通过动作后所在的处所。
(2)朝 向 可以引进动作的对象,往 不能。
21.除 是介词,表示“不计在内”的意思,后面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及主谓短语等。
除了 常与方位词 外 之外 或 以外 等搭配使用,构成“除了……以外”的格式
22、连 是动词,也是介词。作介词时,后面是名词、代词、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与“……也/都”配合使用。功能是引进话题对比焦点。它的宾语,就是话题对比焦点,表示一个突出的事例,后边的句子 说出一般的情况,结论。
(1)连 的宾语可以是动作行为的施事,介词 连 用在主语前,也可以是动作行为的受事,介词“连”用在主语后,谓语前。
(2)连 后为动词重复式。
连 用在主语后,谓语前。全句的意思是“没有做最起码应该做的事”
(3)“连……也/都”的句子格式还可以做定语。
23.介词按照 的作用是引出要遵从的规定,条件或标准,由“按照”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
5月29阅读笔记
1、连词是虚词的一类,其作用在于连接两个词、短语和分句,连词可以单用,也可以成对使用。
2、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联合关系和偏正关系两大类,前者叫并列连词,后者叫偏正连词。
3、连词是虚词,具有虚词的一般特征:
(1)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2)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连词只能连接词、短语、分句,表示被连接的两个语法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不起任何修饰或补充的作用
(3)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4、连词与介词的区别
(1)连词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在结构上是平等的,可以互换位置,介词不同。
(2)连词前不能插入其他修饰成分
(3)跟 和 等做连词时,被连接的两项词语后面可以用“都”,总括前面的主语。
5、和 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只能连接单词、短语,不能连接分句
(1)和 经常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及代词。
(2)连接形容词或动词。用“和”连接的动词、形容词短语可以做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3)也可以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谓语动词,这是后面通常有共同的宾语、补语,或前面有共同的修饰语,使并列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一个句子成分,而不是并列的谓语或两个句子,而且所连接的动词和形容词必须是双音节的。
6、及 以及都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及可以连接名词,所连接的名词中间没有停顿,不能用逗号
以及 多连接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也可以连接名词和分句,以及 前可以停顿,有逗号。
及 以及 一般放在最后两个词或短语之间
7、或者 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或者 可以连接各种句子成分,各类词,短语,也可以连接分句或句子。
8、或者 与 还是 的比较:还是 也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用来构成选择疑问句,而“或者”用于陈述句。有时,“还是”所在的分句还具有疑问的性质,但整个句子是一个陈述句
9、与其 和 宁可都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可以配合使用,分别表示取舍选择的两面,在这种句子中所出现的供选择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理想的或者不够理想的,所以是退一步所做出的取舍选择。
(1)与其A,宁可B,A代表舍弃的一面,B是选取的一面。
(2)与其A,不如B,这种取舍不包含意愿的成分,主要表示一种看法。
10.宁可/宁愿/宁肯B,决不/也不/也别A,A是否定的一面,不希望做的一面,意思是为了否定A,即使付出B的代价也心甘情愿。
11.而 可用来连接单词、分句或句子。由“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有并列、转折、承接或者递进等关系,不能连接名词或名词短语。
(1)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两项之间意思是一致的,有时两项一个是肯定形式,一个是否定形式
(2)表转折关系。由 而 连接的两个成分,语义相反,有“可是”“但是”‘然而”的意思,但语气比较缓和,相当于副词“却”
(3)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常有“进一步”的意思
(4)而 把表达方式、目的、原因等的状语与后边的动词短语连接起来
A.状语表示方式
B.状语表示目的或原因,来源。而 表示原因或目的时,常与 为了 为 由于 因为 等配合使用
12、并 并且 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动词,也可以连接分句,并且 还可以连接句子
(1)连接两个动词,表示不止进行了一个动作,而且第二个动作比第一个动作更近一步。
(2)连接两个动词短语
(3)连接分句
(4)并且 可以连接句子
13、 不但 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后一个分句通常用连词“而且”等与之呼应。
(1)表示事物深度方面的递进,即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的内容在程度上进一步
(2)表示事物在广度方面的递进
(3)表示逆向递进。前一个分句中,“不但”与否定副词“不”或“没有”连用,后一分句中把而且改成为“反而”,“反而”与连词“不但”搭配使用。“不但”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某一希望或应该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情况,后一分句用“反而”引出相反的结果或效应,成为逆向递进状况。
14、况且 何况 再说 三个连词都表示递进关系,用在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由“况且”“何况”引出的分句总是对前一分句所表达的缘由或情况进行追补
何况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语气更为肯定。前一分句用“尚且”“连”等说明甲事尚且如此,后一分句用“何况”引出在甲事相衬下的乙事更是如此。
15、因为 由于 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多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某情况发生或存在的原因
16、因为
(1)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因为 说明原因,后一分句表示结果
(2)用 因为 引出的偏句也可以放在正句的后边,扔说明原因
(3)还可以连接句子
(4)引出的话语可以在“是”字句里做宾语,说明原因
(5)后面跟的是名词性词语时,可以看做是介词,后面的词语是宾语
(6)还常与连词“而”搭配使用组成一个短语
17、由于
在因果复合句中,前一分句用“由于”说明原因,后一分句表示结果。“由于”后面跟的是名词性词语时,是介词,后面的词语是宾语。
18、由于 和 因为在用法上的差异:
(1)由于 因为 都表示原因,可以互换,在用法上仍有一定不同。
(2)由于 引出的偏句不能放在正句的后边,而“因为”可以。
19、虽然 尽管
(1)都是表示让步与转折关系的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中,引出表示让步的分句,所谓让步就是承认某一论断是事实。
(2)也常常与副词“却”“还”“总”“仍然”等搭配使用,“却”“还是”等要用在主语的后边。
(3)在正句中,但 可 然而 等与“却”“还”“仍然”可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
(4)前一个分句不用“虽然”“尽管”等连词,后一分句用“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全句仍有让步转折关系。
(5)虽然 尽管 也可以连接句子,后面多用指代词“这样”“那样”“如此”等指代前一句的内容。
20、即使 是表示让步的连词,用在让步复句的第一个分句,表示让步
(1)未然的让步条件也称作假设句,一种情况是说话时,这种让步条件还不存在,但是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只是一种极端情况的假设
(2)即使 引出的是已然的情况,全句是真言句,不是假设句。指出就是在这样的极端不好的条件下,用“也”引出的结果仍然存在或出现。
21、只有 常与副词 才 搭配,构成“只有A,才B”的格式,其中A表示条件,B表示结果。表示:如果有A,就一定有B;或A条件不存在,B也不存在
22、只要 常与副词 “就”搭配,构成“只要A,就B”的格式。表示:如果A条件存在,就有B
23、无论 不论 不管 都是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无条件,无例外。常用于复句,也可用于单句,后面有副词“都”“也”等与之呼应。“无论”等后面可以是正反疑问形式,选择疑问形式,也可以是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还可以是几个并列的几个词语,总之都表示不止一个条件,后一分句的意思是结果不变或无例外。
24、除非 (1)是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有“只有……才”的意思,作用是指出唯一的条件,用在前一分句时,后一分句常用“才”“否则”“不然”与之呼应
(2)也可用于后一分句
(3)除非 还有 不计算在内 的意思
25、以便 以免 免得 省得 这几个词都是表示目的的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开头
(1)以便 表示按照前一分句所说的意思去做,就可以使“以便”引出的后一分句所说的目的得以实现
(2)以免 免得 省得 这三个词都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开头,表示依据前一分句所述内容去做,就可以避免“以免””免得‘或”省得“连接的后一分句所述内容发生
A.以免 前一分句一般是说出一个情况,提醒人们要注意的事情,用 以免 引出可能引发的不好的事情
B.免得 第一个分句提出应该怎么做,才可以避免 ”免得”后面的所述情况的发生。“免得”后的词语多为主谓短语或动词短语
C.省得 的意思是“不使某种不好的,不希望的情况发生”也多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后面常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或主谓短语
5月30阅读笔记
1.助词是由一些功能很不相同的虚词组成的,有共同的特点:
(1)绝大多数助词都粘附于实词、短语或句子,不能单独使用
(2)只表示语法意义,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3)由于处于附着地位,一般都读轻声
2、助词 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助词:的 地 得 所
(2)动态助词: 了 着 过
(3)语气助词: 啊 吗 呢 吧 了
3、结构助词的作用是把词语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具有某种句法结构关系的短语。
4、的 是连接定语及其中心语的,是定语的语法标志
5、的 其他用法
(1)构成“的”字短语。名词 代词 形容词 动词 主谓短语等都可以加“的”构成“的”字短语,功能相当于一个名词,具有限制,指别作用
(2)在某些凝结的很紧的动宾短语中间,有时可以插入一个名词或代词和“的”
(3)用在指人的名词,代词和表示职务、身份、角色等类名词前面,表示某人承担承担某职务,具有某种身份或扮演某种角色
(4)用在两组同样的动词中间,表示“有的……”’有的……”只用于已成为事实的情况
(5)用在并列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6)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表示一种状态或情况,用在名词、动词后时,该短语多位于句首,表示原因,条件
6、所
(1)可用于及物动词前构成“(名词+)所+动词”短语,可以做定语,后面一般用“的”
(2)“所+动词”短语后也可以不用“的”,充任主语、宾语,但其中的动词一般是单音节的,而且这样的动词有限
(3)“所”可以用在动词“有”之后,表示“一定的,不高的程度”后面接动词宾语(多为双音节动词)
(4)也可以用在“无”后,后面再跟动词,多构成熟语性的固定短语
(5)所”还可以与“为……所……”式
7.在表达动作进行的阶段时,汉语主要用动态助词。汉语的动态助词主要有“着 了 过”。
8.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和状态的出现,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
由于动词的意义不同,“动词+了”可能表示动作发生,也可以表示动作已经结束。这样就可以把动词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和结束性动词。
9.动作动词表示一个有起点、可持续、有终点的动作。如“跑”“跳”等,动作动词在动词中数量最多。这种动词用上“了”,可以表示动作发生。所以,在动作动词后,“了”可以用于从动作开始直至结束过程的任何一点上。
10.状态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状态动词不表示动作,而是表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有起点、可以持续,没有终点,或语言表达不关心其终点。如“累”“生气”
11.结束性动词与动态助词“了”
结束性动词表示动作一发生即结束,即动作没有持续的阶段,起点与终点是重合的。如“毕业”“结婚”“抛弃”。“动词+了”表示动作发生并结束、完成。
结束性动词和“了”后,如有时量补语,补语表示动作结束后到说话时已经多久。
动词后如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表示动作已经有结果,性质与结束性动词类似,加上“了”表示动作结果的出现。
在有些动词后加上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对受事者产生某种结果,与某些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只是在所表示的结果方面更笼统些。这类动词有:吃 忘 丢 失等
12.动态助词“了”与时间的关系
动态助词“了”叙述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出现,不直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但用“了”的句子一般都有一个表示动作发生时间或状态出现时间的时间词语,如果没有时间词语,所表示的时间就是“说话时间”,就是“现在”。
由于发生、出现通常是已然的,所以用“了”的句子中的时间词语一般是表示过去的。只有当句子中有两个谓词性短语,“了”用在第一个谓词性短语中,时间词才可能是表示将来的。
如:明天我看了电影就来找你。
13、包含动态助词“了”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由于动态助词“了”是叙述动作行为发生或状态出现的,所以在叙述句里一般有一个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确定时间的时间词语,这个时间词语有时在上下文中出现。
(2)一个独立的简单句中如果有“了”,动词后有宾语时,宾语一般要有数量词等定语。
昨天我们参观了一个工厂。
14、动态助词“了”的位置
(1)谓语动词后有宾语时,“了”位于宾语前。“动词+了+宾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昨天上午我们看了一个电影。
(2)如果谓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了”位于结果补语后。
动词+结果补语+了+宾语
(3)、如果谓语动词后既有简单趋向补语又有宾语,宾语表示抽象事物或为存现宾语时,“了”位于补语和宾语之间。
动词+来/去+了+宾语
从远处走来了一老一小。
(4)谓语动词后有复合趋向补语又有宾语时
动词+“上”类字+了+宾语+来/去
如;他从书包里拿出了一本书来
动词+复合趋向补语+了+宾语
他从书包里拿出来了一本书。
动词+了+宾语+复合趋向补语
他从书包里拿了一本书出来。
15.动态助词“了”的否定形式
若否定动作的出现或完成时,就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副词“没”但不能再用动态助词“了”
昨天我们没参观工厂
16.语气助词“了”与动态助词“了”
(1)具有同样的语法意义,即表示动作状态的实现。语气助词“了”也不直接表示时间,但使用语气助词“了”的句子通常也表示发生在过去的动作、状态,如果句中没有时间词语,那就意味着动作状态发生在说话的时间,即“现在”
下雨了
(2)表示肯定的语气,有成句、篇章的功能
语气助词“了”的成句作用,是指有些句子去电语气助词“了”句子就不完整,其篇章作用是指它可以表示一个句子、语段的结束,具有划分开句子和语段的作用。
17.表示“实现”意义的“了”可以用于以下一些情况:
(1)事情从未发生到发生(谓语多为动作词语)
上课了,快进教室。
(2)动作由未完成到完成(谓语动词后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
今天的作业写完了
(3)动作由进行到停止
他一看见我,就站住了。
(4)事物的性质、状态发生了变化(谓语动词一般为形容词,状态动词和关系动词)
苹果熟了
(5)意愿、能力发生了变化(谓语动词多为能愿动词)
他又想去了。
(6)时间、季节、年龄、数量的更迭变化
转眼都星期五了,时间过得真快。
18、必须用语气助词“了“的句子
(1)程度副词作补语的形容词谓语句
今天热死了
(2)”太”作状语的感叹句,句末也要用“了”
你这个人太好了
(3)在某些形容词作谓语或结果补语的句子中,加上“了”以后形容词都表示不合某种标准。此类形容词是“大 小 高 低 肥 瘦”等表示性状的形容词。
这双鞋大了一点儿。
19、包含语气助词“了”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语气助词“了”可以出现在其他语气助词以及正反疑问句的“没有”“是不是”等之前。
你看见张老师了吗?
这个孩子长高了是不是?
(2)语气助词“了”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的末尾,这是主宾语一定是由谓词性成分充任
病好了就好,不然叫人多着急啊。
(3)在并列的两个分句中,只在句末用一个语气助词“了”,管辖前面两个分句
我不又疼也不咳嗽了。
20、两个“了”的连用
一个句子中如果用了动态助词“了”,又用语气助词“了”,只是语气助词“了”管辖前面整个谓语,包括动态助词“了”在内。都是要表示第一个动作发生完成已经是事实,常常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针对听话人的一种想法或隐含着什么意思。
我吃了三片药了。
(1)句子中如果只用动态助词“了”,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
(2)如果动态助词后有时量补语,谓语动词为动作动词,后面又没有后续句时,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全句一般表示动作已完成,不在继续进行了
(3)句中既有动态助词“了”,又用语气助词“了”时,数量补语和时量补语表示已完成的数量或持续的时间。如果没有后续句,隐含的意思是动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21、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1)表示动作的持续
他在路上慢慢地走着
(2)表示动作的持续,而持续的动作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状态
西门豹弯着腰,装作很恭敬的样子
(3)表示对某物体进行动作后,该物处于某种状态
桌子上放着收音机。
(4)某些非动作动词加“着”后所表示的也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
(5)某些形容词后可加“着”,表示状态的持续
屋里的灯还亮着……
22.“着”的用法:表示状态的持续,其作用主要在于描写
(1)用于连动句的第一动词后,表示动作者进行第二个动作时的状态或方式,即表示一种伴随的动作
我微笑着淡淡的说
(2)连动句的第一动词后用“着”,也表示方式或状态,后面的第二个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原因或目的
他闹着让我带他出去玩儿。
(3)用于存现句的“着”,存在句是一种描写处所和人的穿着打扮的句子,在存在句中“着”也具有描写作用。
墙上挂着一幅画。
23、当“着”表示动作的持续时,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于祈使句,表示要求保持某种状态
机灵着点儿
(2)叙述动作在持续的进行
她的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3)两个动词连用,第一个动词后加“着”,表示在第一个动作持续的同时,发生了第二个动作。
狼说着,就像东郭先生扑去。
(4)连用两次带“着”的同一动词,后面借用其他动词,表示动作正在持续时,另一动作发生了,原来的动作也因此而停止,有“不知不觉”的意思
孩子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24.包含“着”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动词用“着”以后,后面只能带宾语,不能用其他动态助词或补语
(2)否定动作或状态持续时用“没”
窗户关上了,没开着。
25、动态助词“过”表示曾经发生某一动作,存在某一状态,但现在该动作已经不再进行,该状态不再存在。在包含“过”的句子里,“过”之前的动作或状态与现在正在谈论的事情有关,或对正在谈论的事情有影响。
26、“过”的表达功能是说明性的,用“过”的句子,常常说明一个原因。有时用“过”的分句与另一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非常明显,但“过”的作用仍然是说明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27、包含“过”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1)可以结合的动词非常广,动作动词、状态助词、形容词结合,还可以与某些关系动词如“是”“姓”等结合。
(2)如果一个动词表示人或事物存在期间只有一次,不可能有第二次,那么这样的动词后就不能用“过”。
(3)认知意义的动词不能用“过”,但是在否定句里可以用。
他从来没毕业过
我从来没懂过。
28、动态助词“过”与结果补语“过”以及动态助词“了”比较
动态助词“了”表示发生、出现,
“过”表示曾经发生,在意义上有近似之处。
表示完结意义的结果补语“过”无论形式上还是意义上也都与动态助词“过”十分接近。
(1)从意义上看
结果补语“过”表示“完结”,既可以用于已然的动作,也可以用于未然的动作
动态助词“了”的意义是发生、出现。用“了”的词语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到说话时,可能已经不存在,也可能仍然存在
而动态助词“过“表示动作曾经发生或状态曾经存在,但现在动作已不再进行或状态不再存在。
(2)从发音上
结果补语”过’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动态助词”过”只能轻读
(3)从结构上
动态助词“过”后不能用其他助词,而结果补语“过”后可以用动态助词“了”
可以结合的动词不同。动态助词“过”可以结合的动词面最广,动态助词“了”次之,结果补语“过”可结合的动词面最窄,只和动作动词结合,不能喝非动作动词,表示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动作的动词,非自主动作动词,书面语色彩浓的动词。
(4)从表达功能上
动态助词“过”的功能在于说明,解释,而不在于叙述。动态助词“了”虽然也可以用于说明解释,但典型功能是叙述
(5)从用法上看
结果补语“过”对于语境,上文有特殊的要求
动词在动态助词“过”后,后面一般不能再用“了”,如果“了”前有“过”,这个“过”一般是补语,不是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过”总是在宾语前,“过”与动词之间可以插入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结果补语“过”前后不能再用其他结果补语了
否定动态助词“过”时动词前面“没(有)”后面仍然保留“过”
29、动态助词“来着”表示不久前发生了某种事情或某种情况,只出现于口语。
(1)来着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不久前发生了某件事情,不久前 是说话者的主观感觉,所指时间不一定很近
(2) 用于疑问句时,一般也是用来询问不久前发生的事情的。还可以用来询问曾经知道、但现在想不起来了的事情。
30.语气助词可以单独或与语调以及其他词类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31.语气助词有以下一些特点:
(1)语气助词一般位于句末
(2)语气助词一般读轻声,句子语调一般都读轻声,句子语调的高低升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气助词上的音节上,语气助词本身的音高也会受一些影响
32.语气助词“啊”,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句子,功能是缓和语气
(1)用于问句
A.用于是非问
B.用于特指疑问句
C.用于选择疑问句,语调较高扬,啊 的作用也是缓和语气
(2)用于祈使句
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使命令变为嘱咐,提醒,语调下降或降低,有时也包含催促的意味,句末语调略高或上升
(3)用于感叹句
表示说话者的夸奖,赞扬,感慨,叹息等等,常用语气助词“啊”,作用是使语气舒缓,不那么突兀,句末语调高降
(4)用于陈述句
啊 可以用在带有解释,提醒的意味的陈述句末,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5)用于句中停顿
A.提醒对方注意或者说话人在犹豫时用
B.用于打招呼,语调较低,语气缓和,亲切
C.用于假设,条件分句
D.用于列举
33、疑问词“吗”表示疑问,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可以构成是非问,句末语调一般是高扬的。也可以用于反问句,有时包含有质问、责备的意味,有时也有分辨的意味。。也可以用于句中的停顿后,有时是为了唤起听者的注意,有时说话者为了考虑下面该怎么说,语调低缓。
34、语气助词“呢”的主要作用也是缓和语气,
35、(1)用于特指疑问句,还有表示疑问的代词,如“谁”“什么”“怎么样”等,往往包含“奇怪”“困惑”的成分,“呢”的作用是缓和语气。呢 也可以用于反问句,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2)用于选择疑问句后,句末语调一般是低而缓的,常常用于商量,征询。
(3)用于陈述句,呢 可以用在形容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后,谓语前有“可”目的是想告诉听话者什么新的情况或提醒对方,含有夸张意味,句末语调高扬。
(4)用于停顿后
A.可以用在主语后,常用于对举,列举,有“至于说到某一点的意思”,“呢”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B.用于表示假设的句子,有让对方或自己思考的意思
C.用于表示说话者的看法,或说明、解释原因的句子。“呢”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36呢 也可以表示动作进行
37.语气词“吧”的作用是缓和语气
(1)用于是非问句末,疑问功能主要由语调承担,减弱了句子的疑问程度,还包含有一种更为明显的揣测语气,说话人对答案有更明显的倾向。
(2)在特指疑问句或选择疑问句的末尾可以用“吧”,句子用“吧”可能失去商量的语气。有时还含有对对方的行为态度不满的语气。
(3)用于祈使句时,表示请求,句末语调较低,句中还有“请”“让”“叫”一类词
(4)用于陈述句,往往表示同意某种意见,要求,句末语调低降,有时包含“勉强”和“无可奈何”的意味
(5)用于停顿后
5月31阅读笔记
1、象声词是指用语音来模拟事物或自然界的声音以及描写事物情态的词,以增添声音的实感和语言的生动性。
2、从象形词的分类来看,可以分为定型和非定型两类。定型的象声词大多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多为叠音的双音节词,书写形式和所代表的声音都比较固定,无需语言环境也能知道所表示的是什么声音。
非定型的象声词大多是说话人或作家模拟声音造出来的,其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都不太固定,适用范围广。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有时很难知道它所代表的是什么声音。
3、象声词的语法功能:
(1)主要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可以加“地”也可以不加“地”
他把钱哗啦哗啦地放进装小费的盒子里。
(2)作定语,象声词后一般加结构助词“的”
再看看那滴答滴答的小闹钟
(3)作谓语
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4)作补语,在象声词后一般加“的”
(5)作主语,很少用。
(6)作复指成分
哗哗哗,划船的声音越来越远了。
(7)象声词也可以独立使用
砰。子弹向别处飞去。
6月1日阅读笔记
1、叹词是用来表达强烈感情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词。
2、叹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类,既没有确切的词汇意义,也没有语法意义,既不是实词,也不是虚词。在结构上,叹词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不与句子中的任何成分发生关系,也不充当任何句子成分。在意义上,叹词与所在的句子是有联系的。
王宝借着火光一看,啊,是周扒皮。
3、叹词通常位于句首,后面用逗号或叹号。
哎呦!好疼啊。
4、叹词表达感情的复杂性。数目比较多,表达感情时区别细致。同一个叹词,伴随不同的语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啊,是你呀。(微微一惊,语调低降)
啊,他死了。(惊惧,语调高扬,短促)
5、在书面上叹词的写法不固定,有时同意叹词发音也不一致。
6、表示得意、高兴、欢乐的叹词:哈哈 嘿嘿 嗬嗬,语调低降,短促。有时形容笑声
哈哈哈哈,你这个坏小子。
7、表示懊恼,叹息,哀伤
“唉”语调舒缓,低降,表示叹息,哀伤。
唉,这真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
“嗨 咳”语调低降,表示叹息,不满,懊恼
嗨,虽说都是秘书,可我这秘书就差远了。
8、表示赞叹,羡慕。
A.“喝,呵 嗬”多用于当面高声称赞
嗬,好香啊
B,“啊”表示感叹
啊,健康真好。
C.“嗯”一般用于低声赞许
嗯,你这次考试成绩还不错
9.表示惊讶
哎呀 哎呦 喔唷 可表示吃惊,焦急,也可表示惊喜,惊惧
“哎呀,老玛丽,是你啊’
10.表示不同意,埋怨或申诉
”嗳”语调曲折,先降后升,表示不同意对方意思
“哎呀”表示埋怨
“哼”表示不满或申诉。
11、表示轻蔑,不满或气愤
“哼”表示不满,气愤
“呸”表示唾弃或斥责
“呵 喝”表示不满,语调高时,有讽刺之意
12.表示醒悟,领会
“奥”表示领会,语调下降拉长,表示终于明白了。
“嗯,唔”表示领会
“啊”表示恍然大悟而又吃惊。
13.表示呼唤应答
“嗳”语调高扬时,表示招呼或提醒对方注意。语调低降,舒缓时,表示答应或同意
“嗯”用于答应
“哎”可用于呼唤
“嘿”语调低降,表示招呼或提起注意
14.表示追问或出乎意料
“嗯”语调高扬,表示出乎意料,也可用于追问
“啊”语调高扬,表示因听不清楚而追问
6月2日阅读笔记
1、一个句子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主语部分是叙述、说明、描写的对象,谓语部分是对主语的叙述、说明和描写。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核心是主语和谓语。
2、汉语的动词谓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不一定是动作者和动作的关系。主语可以是动作的施事、受事,或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
我吃了两个馒头。(我——施事)
3.汉语句子结构受篇章和上下文,语境的制约很大,如果动作的受事,工具等是已知信息时,会位于谓语前作话题。话题是属于篇章层面的现象,当受事等作话题时,在句子平面就不再进行分析,既不在作为主语处理。
4.在存现句中,处所词是主语。
前边来了一个人。(前边——处所)
5.汉语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是也有先说出了谓语,随后补上主语的情况,这是一种倒装句。
真多啊,街上的人。
6、有几种情况,主语可以不出现,叫做“主语隐现”
(1)在对话和连续的话语中
(2)在祈使句中,汉语的祈使句,主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快去开门
7、在汉语中,几乎所有的实词都可以充当主语。
(1)名词或代词
王颖是我朋友。
这叫风筝。
一切都准备好了
(2)数词或数量短语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数目或数量单位作为叙述对象,这种句子表示数字或度量之间的关系。
零也是一个数。
另一种是数量词所修饰的名词在上文已经出现,因而被忽略,这样的数量词就代替所限定的名词充当主语
这儿有两张票,一张给你,一张给他。
(3)动词或形容词
当动作行为,性质状态作为陈述的对象时,动词、形容词可以直接做主语,在形式上没有任何的改变。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你应该少吃点儿,吃的太饱不太好。
(4)“的”字短语
“的”字短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也常用来做主语。
打猎的追上来一看,狼不见了
(5)主谓短语
他说话办事是极有分寸的。
8、汉语句子的谓语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任,名词,主谓短语也可以充任谓语,谓语部分除了有动词,形容词等之外,还可以有状语,宾语,补语等
(1)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谓语
他已经从国外回来了
(2)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充当谓语
今天天气热,昨天凉快。
(3)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今天新年
(4)主谓短语充当谓语
我头疼
6月3阅读笔记
1、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事物,可以使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更具体、明确,是动词的连带部分。可直接与动词结合,中间没有任何虚词。
2、在一般的动词谓语句中,要确定某一语言成分是否是宾语,要看看它是不是表示动作的对象,二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动词后。因为汉语的宾语不是只按动作的施受关系来确定的
3、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1)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受事)
我学习中文
(2)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他们挖了很多地洞
(3)宾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时所凭借的工具
他女儿拉小提琴拉的可好了
(4)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方向
明天我们去长城
(5)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原因
外婆到乡下躲清静去了。
(6)在存现句里,宾语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事物
外边有人
4、充当宾语的词语:
(1)名词或代词
你们在谈论什么?
(2)的 字短语
花很多,黄的,红的……
(3)数量或数量词
三乘三得九
(4)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
有些动词后面只能带宾语,如含有处理意义的“进行”“加以”“给予”等,表示心理状态的“感觉”“感到”“希望”“以为”等,以及“开始”“继续”“打算”等
(5)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作宾语时,动词多表示感觉或表示心理活动,如“说”“想”“看”“觉得”等等,主谓短语表示的是一件事情。
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
(6)介词短语
可以作“是”的宾语,最常见的是介词“在”“为”“为了”“由于”
我最初认识小船,是在1955年夏天。
5、有些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指人的叫间接宾语,指物的叫直接宾语,直接宾语谓语间接宾语后。
6、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不多,主要由“送”“给”“租”“借”“卖”“告诉”等
7、“告诉”‘求’”通知”等成句时,后边必须带有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可以不说,或放在句首。
这件事我可以告诉老王吗?
你告诉他吧。
8、租 借 等成句后必须带有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可以不说
我想租(你)一家房子。
9.“教,请教 问 还 给 赔 ”等成句时,后边可以只出现直接宾语,也可以只出现间接宾语。
他给两千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