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之景德镇
烧泥巴伴随着我的成长,觉得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但当它的制品融合时代艺术形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演变发展成为一种传承时,一切都比咋一想来的复杂得多!景德镇——一个孩童时期就耳熟能详的城市,因陶瓷而闻名远方,因陶瓷而历久弥香,这次巧于南昌培训,恰逢端午国假,借机前云探访其市貌景点学校。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科技学院
陶院里倒没体味到多么浓厚的陶瓷文化,有见预祝某届毕业生答辩圆满成功的横幅,有见温习概率论与统计的莘莘学子,有见邵老先生端庄危坐的逸夫楼,上此图仅以纪念逝世的邵老先生。

逛入陶院的食堂,餐厅里零星散落着几位食客,我叫了一份三鲜炒粉和一碗红豆粥。虽然炒粉味道偏重,色泽也油腻,但确是满满的一大碗,同样红豆粥也是超分量的一大碗,心底默默感受到景德镇人的纯朴厚道。吃饭时也有一番趣味焕然的景象,穿着清秀的小萝莉一边潜心看着白鹿原,一边温柔矫情的缕着那乌黑过肩的秀发,摆托了无脑苏剧的侵袭,呈现出一幅知性浪漫的内在美,上图!

陶溪川文创街区
错落有致的红墙黑瓦,斑斓炫彩的灯光映照,创意创业的邑空间某某号,构成了一巷新奇美丽的文创街区——陶溪川,它的存在真是景德镇人的一种幸福,图景为证。

陶溪川是以陶瓷为主题的文创街区,陈列着创业品牌的门店、陶瓷艺术交流中心、三D打印体验馆、陶艺动漫创意店、为大学生创业专设的邑空间,以它的魅力吸引着创业者,以创业者的艺术手法吸引着旅行者,以旅行者的震撼感传播到更深更远的地方。出于对学陶瓷的空白以及对自主创业敬佩,我借机同邑空间的一位卖花瓶创业大学生交谈,她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因市场不景气现在只有极少数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自己喜欢动手做一些小创意,毕业后就和男朋友一道入驻陶溪川创业,如果形势不好就打算回家工作。作为一个循规蹈矩工作的人,对他们能开发自己的小创意心里默默滋生出一种倾羡感,由衷地希望一直做喜欢的事,一直坚守这份创意。琳琅满目的陶瓷艺品见图。




民俗古窑博览区
这是此趟景德镇之行玩的唯一一个付费景点,美团门票85,之前唏嘘着贵,打算借个学生证买半票来的(实际没借到),观光过后欣然觉得就像陶院的红豆粥一样物超所值,瞧瞧游客服务中心大气磅礴而又不失内敛的标语,上图。

常说“三分瓷,七分烧”,“三年可出一状元,可三年出不了一把桩师傅”,足见烧窑对于陶瓷炼制的精妙之处。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葫芦窑、清景德镇窑全都齐聚博览区,其中始建于18世纪的景德镇窑还可投入炼制生产,上图,借用路人甲的半个身影,谁叫她挡住我。

“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一首悠然疏畅的青花瓷跃然入耳,对,博览区怎么少得了驰名远洋的青花瓷呢。明清时青花瓷就是景德镇的主流产品,以钴料绘制图案,再施加透明的釉,入窑一次烧炼而成,有着“声如磬,明如玉,薄如纸,美如玉”的品质。经过景德镇人的传承创意,衍生出透光不透水的青花玲珑瓷,喝红茶时显红色,喝绿茶时显绿色,品茶人的福音,上图。



世界级景点,亚非拉的城市,短暂游玩两天的感受。陶瓷文化吸引一批学子,学子传承创新。以景德镇为奇点,以文创为动力,以旅客为载体,陶瓷的制品能更普遍走入生活、陶瓷的文化能更深入地潜入人心,最后附上以陶瓷为乐器的表演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