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
以色列国土面积只有25740平方公里,连广东省(17.97万平方公里)的15%都不到。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的100年间,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者一共138人,占680名获奖者的1/5,而犹太人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不过是1/500。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以色列在全球排名第24位,美国第3,中国第28;在“innovation”这一指标中,以色列位居全球第2,而中国仅排名第30位。
是什么让以色列具有如此强大的创新能力?这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色列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是一般国家无法比拟的
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数据,2015年以色列教育支出一共为934亿谢克尔,占国家GDP的8%。
以色列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仅次于军费投入,这是一般国家无法比拟的。以色列教育支出除了用于支付教师工资,主要用于学校研究项目和购买教学设备。
再看中国,中国2015年GDP为68.55万亿元,其中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3.6万亿元,占GDP的4.26%,平均每人2600多元。相比之下,以色列934亿谢克尔的教育投入,约合人民币1796.1亿,绝对数量上只是中国的5%,但以色列只有区区不到840万人口。如此算下来,以色列政府的人均教育支出超过21000元人民币,是中国的8倍。

教师水平高
一个教育体系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里的老师可以说是世界级水准,一般都是本土教育系统出来的,本科后到英美国家进修,都是学术界数一数二的伊斯兰学者。”去年7月到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进修中东和伊斯兰研究硕士的贵铭豪如此评价本系老师。
以色列理工学院大二土木工程学生高正擎对老师很是满意。“他们学历都很高,知道学生哪里懂哪里不懂,给我们拓展很多,讲课循序渐进,很清楚。”
以色列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努力吸引并留住出色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而对教学表现一般的教师进行再培训或者劝退。以色列为老师建立一所专门培训教师的独立的学校,所有教师都会通过学习获得一个学术学位。国家会根据学校吸收的教师的水平来提供资金补贴,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水平。

以色列理工学院自从2011年起开始开展“View”项目,为已经获得高校教师证的毕业校友教授科学技术、工程学领域知识,并授予学位证明。到2015年,项目已经招收了330名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将来将回到学校讲台上教书育人。提高教师质量不仅意味着教师自身工资的增长,更意味着教学质量也将有效得到提高。
不断提问和敢于质疑
关于犹太教育,从幼儿园的第一节课开始,孩子们就要学会提问,这是犹太教育中基本的教育方法。以色列教育部部长夏依·皮隆曾在接受《环球时报》独家专访时提到,以色列教育鼓励学生提出“无解”的问题,在以色列,每天不提出新问题的人是没有资格睡觉的。
“他们很善于问问题,问得也很勤快。”在希伯来大学攻读计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的一年级学生吴宗泽对以色列学生这个特点有着深刻感受。“如果你去接触以色列朋友的话,可能有些时候会觉得他们不太礼貌。他们有时候说话声音很大,会直接打断你。”吴宗泽解释,以色列鼓励发问和打断别人来提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学生会一直发问,尽管老师课前设计准备得很充分,但有时候老师还是会被问倒。
正如一句以色列谚语称:“两个犹太人在一起,从来不会同意对方。”当事情发生时,学生会得到很多不同的信息,他们在了解和学习的同时,敢于挑战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说“我不同意您的观点”,看起来像是吵架一样。
“在国内这种有点aggressive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惩罚,但在这边绝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反倒是老师会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吴宗泽说。
以色列人爱提问和敢于质疑的特点无论是在学校、企业甚至军队中都很常见。 “无论在上课还是在公司的会议室里,上一秒还面红耳赤地在吵,后一秒大家就很开心地像没事发生一样。”就读于希伯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董杨阳说。
实践出才能
“我们每年一次class trip。今年我们会去参观水泥厂。” 以色列理工学院大二土木工程学生高正擎说。据了解,6月份他们将到工厂里观察各种类型的水泥和具体生产流程,届时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他们讲解,老师还会在现场帮学生回顾学过的理论知识。
不只是理工科,人文历史类的课程积极带领学生到当地历史遗迹或博物馆等地方学习。“这种课程印象更深刻,不是拿几张照片给大家看看,是老师到现场演示来给学生讲。老师像导游,但远比导游更加具有专业性。”高正擎说。
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世界知名创新创业学者夏罗默·麦特尔(Shlomo Maital)一直主张“行动学习”的理念。麦特尔教授认为,有些东西可以靠看书阅读获取到知识,但是另外一些技能,例如创业能力,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就像游泳需要下水才能学会一样。”
不只是在大学里头,即使是在中小学,以色列的孩子也有很多实践机会。
在小学课程中有这么一门课。男生在课上做木工或与金属制品相关的手工品,女孩则是接触与家庭生活和农业相关的手艺。学校老师通过课堂实践,从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工技巧,以此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而以色列学生从高中起,每年必须参加60小时的志愿者活动,平均每周70分钟。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评语,没完成社会活动的学生没资格上大学,表现差的则很难被录入好大学。
教育数字化
在当下的技术时代里,以色列大学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不断改变教育的方式。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就是现阶段一个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实验。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创立的在线学习机构Coursera合作,提供课程内容,为全球学生开设包括“破解创新代码”“纳米技术”在内等多项课程。
像MOOCs这类的网络课程教学可以带来巨大福利,不仅能够使顶尖老师的优秀教学内容低成本地大量传播和复制,又提供了教育平等的机会。目前,以色列理工学院科学技术系负责MOOCs的课程设计与评估、使用人群特征等研究。该系系主任Yehudit Judy Dori介绍,MOOCs等远程教学方式让全球学生在家就可以听老师讲课,时间灵活,而且他们可以独立完成,或者在学校和同学合作完成传统的家庭作业,授课老师和指导老师都可以为他们解疑。
高校“牵手”企业
在以色列,高校和社会企业之间一直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表现在教学领域,而且更多是在科技转化层面。高校与企业的“牵手”,成为以色列创新的源泉。
以色列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是学校最大的院系,2012年在该领域的500个大学院系中位列全球第18位。该院系和世界多家企业合作,包括Google, IBM, 苹果,英特尔等公司。根据院系教授Tamer Salman介绍,一些合作企业的行业人员会到学校授课,这类课程往往让学生更加了解某个行业的最新进展。有些企业则选择与系里的教授一起合作完成研究项目。另外,学生通过院系里的某些课程,可以和同学组队,按照兴趣选择与课程合作的公司提供的项目,在授课教授和公司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企业也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推进项目的完成。
希伯来大学也是同样的。希伯来大学是犹太民族的第一所大学,也是犹太民族在其祖先发源地获得文化复兴的象征,被称为“中东的哈佛”。学校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学校科技转化中心Yissum便扶持教授和研究者,通过对接社会企业,将研究所里成功研发的产品推广到市场。企业和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学校推动创新获得收益,企业也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和财富。目前学校转化中心已获得超过880项技术许可,商业化的产品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超过20亿美元的销售额。
特殊的兵役教育
“以色列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没有武器,必须自己去创造。”夏罗默·麦特尔说。
在以色列,男性在年满18岁后必须服兵役3年,而女性则须服2年。每年17岁的男孩女孩都要到以色列国防军的征兵中心报到,参加各种筛选,包括体能和心理测试、面谈以及初步的医学检查。
《塔木德》圣经里面讲述服兵役的诸多原因,其中一项是说“当兵可以让人更自信,让人拥有管理技能以及面对压力时如何处理的能力。”举例来说,作为一名空降兵,如果要进入特种部队,先要用2天时间接受严格的体能和心理测试,接下来是连续5天、重复11天的强化训练,每次持续好几个小时,并且是在很严格的时间限制下进行,训练所伴随的身体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休息很短暂,睡觉时间几乎没有,食物不多,用来吃饭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在这种训练环境下,士兵们还需要有快速反应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和挑战。
军队就像一个大熔炉一样,将不同背景文化不同性格的人集中起来。在工作和训练中,年轻人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大家一起合作处理问题,共度难关。研究团队合作的助理教授Ella称,军队是以色列人学习团队合作的独特方式。
即使是在军队这样的集体中,Ella称,以色列人依旧有足够的动力和热情表现自我个性和特点。军队里反等级制度,中高级军官比例少,关键决策都是由连队和排队指挥官来决定的,即使是小队的指挥官也得到很多授权。在这种体制下,个体表达意见的空间大,实现了借鉴他人优点的同时保持了个性。
以色列青年在兵役结束后往往不会选择立马回到学校,他们选择出国游玩,多数人选择到南美和亚洲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得到释放,也开阔了视野,打工挣旅费,接触不同的人和事。
Amit Bermon今年21岁,服完兵役后现在在El-Al以色列航空公司做一名男乘务员。和世界大多数青年人一样,Amit也很喜欢旅游。虽然只来过香港两次,但他说他很喜欢香港这个城市。“香港充满各种色彩,一切都很吸引人,高楼林立,五颜六色,不像特拉维夫一样几乎只有一种颜色,所以特拉维夫才被称为是white city。”
在这种特殊教育下,很多年轻人结束兵役后无论是创立企业或者回到学校读书,都比没有服兵役的同龄人表现得更加成熟、有决断力和负责任。以色列作家索尔·辛格(SauI Singer)在《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中写道:“在以色列,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在学术上的经历比不上其在军队的经历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智力超群的学生会先上大学培训几年,主攻物理、数学和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再回到军队作为部队主力或科学家,为国家提供专业技术引导。
教育挑战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坏,包括以色列教育。
2016年以色列中央统计局发布一份民意调查,调查数据是从2015年4月至12月,调查范围为以色列全国7,100名20岁及以上的公民。调查发现,有48%的以色列人对学校制度感到不满,45%的以色列人对学校制度认同。在对学校制度不满的以色列人中,有36%的人认为教育制度“不太好”,12%的人认为教育制度“一点儿都不好”。
以色列每年在教育上投入不少,但从经合组织和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上来看,2009—2013年,国家为每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投入经费比中等教育学生多出不止两倍,是学前教育学生人均费用的3倍以上。教育投入在明显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2013年,以色列在小学教育方面的人均支出为6941美元,在中学教育上则为5831美元。相比之下,OECD国家的小学和中学学生平均每人教育支出分别为8477美元和9811美元。以色列自2010—2013年平均每个学生教育支出均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在中小学教育上差距更大。

分配不平衡或许是以色列教育质量下降的一个因素。
2016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评计划”(PISA)结果。PISA是OECD针对15岁学生每三年开展一次的国际评估项目,目的是评估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该项目主要测评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方面的素养,即考查他们对社会所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PISA测评参评学生达54万人之多,代表了来自经合组织35个成员国、37个伙伴国和经济体的2900万名学生。
从数据上来看,以色列成绩467分。尽管学生在科学领域的成绩自2006年起每三年提高5分,自2000年起阅读能力持续提高,但对比OECD平均成绩(493分)、第一位的新加坡(556分)和其他多个发达国家成绩,以色列成绩并不算高。此外,从2000年起,以色列的成绩呈现下滑趋势,质量有所下降。




在就业市场上,2015年OECD数据显示,以色列25岁至64岁成年人就业率为76%,高于OECE平均就业率(74%)。其中,接受高等教育至关重要,拥有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就业率都高于87%。
然而,报告显示,尽管以色列25岁至64岁的人群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远高于OECD平均水平,位居OECE国家的第4位,但在这个年龄段中,55岁至64岁的人占到47%,高于24岁至34岁人群,也高出OECD平均水平(26%)将近2倍,同时呈现出更快的上升趋势。而在其他经合组织国家中,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年龄较大的人群。这种情况不利于整个教育系统的良性发展,也很可能加剧贫富差距。



教师地位也在遭受着挑战。从Varkey GEMS基金会发布的2013全球教师地位指数来看,在21个国家中,教师在中国社会备受尊重,享有很高地位,达到100%,而指数最低的国家是以色列,仅有2%。
Varkey GEMS是一个全球性的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旨在通过培训数以万计的教师和校长来提高全球教师的能力,通过各种方案和项目为贫困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以色列,一个苦难的民族,在多年的战乱动荡中,在长期的漂泊迁徙中,在饥饿和苦难、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艰难生活。而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兴盛,教育为其提供延续的源泉和动力,成为这个民族强大创新力的最大奥秘。尽管以色列教育也存在不足之处,也面临众多挑战,但正如周孝正所说,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在以色列。以色列教育还有太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深思:中国和以色列在教育上差距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向以色列学习?
可以说是我的“呕心沥血之作”啊。找这些数据找到天昏地暗,还要对比分析理出个道理,心疼自己一分钟,但是还是开心最终完成!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表面,媒体言论制造出虚拟空间让我们以为事情全貌就是如此。但是很多时候去到现场看到的听到的也不一定是全部。在这个时代,我们如同盲人摸象,但也正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更多机会认识得更全面。
嗯,仅此一提,也是作为对我以色列之行的新角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