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大越容易发牢骚,但就是傲娇不想发朋友圈
近段时间被人“线”了几次之后,居然会麻木了,感觉自己的忍耐能力真是棒棒的了。近段时间发生了好多事情啊,而自己好像花在脉脉、微博上的时间相比以前少了好多,导致自己好多事情都后知后觉,不知道是好是坏呢。
1、当世界半数人都在做着一件错的事,你会选择去追随吗?
当世界半数人都在做着一件错的事,你做着一件正确的事情是不是就显得格格不入呢?这时候你选择跟风还是特立独行呢?
首先就是美女作家林奕含之死,何其悲哀,这是一次用生命代价来换取关注的打破传统的行动,然而现在呢,人走灯熄,此时是不是也是别人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或许再多几个月,林奕含这个名字也不会被记得了吧,灌之于其上的美女作家顶替了深刻的诉求,模糊了她的斗争的坚毅模样了。这时候,可能大家会以每一次的起义总有那么几个让人记住的牺牲者的幌子来概括她的惋惜之死,很不幸,她就是。但起义会成功吗?男权主义一天仍在,我觉得起义就不会成功。
今天在广播里看到有关于处女膜的科普小知识,就转了过来打算多看看多了解,结果得到的是“原来你是这样的爸爸”的评论,我就感觉有点纳闷了,性知识的科普我觉得自己在小时候是缺失的,然而到达快要25岁这样的中年妇女的年龄,我继续探索性知识,也是一个错?是不是要回到那个谈性色变的时代?稍微想要了解一点这一方面的知识就要被灌之于不守妇道、好色之名?所以当这名豆友说自己并没有直男癌的重症时,我内心是不同意的,至少这一个事情是你直男癌的表现,这些事男生看是正常,女生看就要被嗤之以鼻是吧?!(就是就事论事而已,对不起了豆友拿你来开刀了。。。)
2、付费知识当道,买了等于学了?
很长一段时间,付费知识当道,什么得到,小密圈的,感觉加进去了就成功混入了个高大上的圈子一样,给了钱,拿了些别人的观点,认识了点行内人物,觉得自己此趟受益匪浅。但,扪心自问,你看待事情的观点呢?是复述别人的观点吗?你的知识呢,别人说出来的东西是经过多方面的分析,你拿到了结果,这种拿来主义让你看事物看事情更清晰了吗?当所有的“你应该怎样做”的标题党蔓延,每个人都骄傲地拿着那拿来主义的知识来充当代表们,社会浮躁得根本停不下来了。不过个人从没有用过这种付费知识的东西,可能自己说得有点片面吧。
3、我们是不是一直在读着标题跟旧闻?
自从UC的标题新闻红了以后,似乎每个新媒体人都以这种标题党为荣,总是写出一些震惊体来吓我们这种心血少的人,最后当再次遇到这类型的真实事件,居然发现自己麻木了;一直以来,媒体很喜欢博眼球,制造一些天才、神童之类的新闻,殊不知道,他们既是把他们捧起来又是把他们摔下去的黑手。
犹记得神奇百货CEO王凯歆,“95后”"天才创业者“17岁”“融资XX”“面向95后的电商平台”等的字眼一下子把这个少女推到了风浪口处,借着这一波的营销,神奇百货一下子估值破千万。我也试过下载了该软件,实话说,除了神烦狗吸引人外,其他跟淘宝一个样。也尝试买了件东西,发现质量挺不好的。最后因为供应链的问题以及裁员风波的推动,这次创业之旅就结束了。理论上来说,一个17、18岁的年轻人,对于责任的意识感并不强,所以裁员风波虽处理得很不好,但人还是可以成长的,只是这个教训有点大而已。接着,当公司面临难题时,又是媒体把这个身陷各种难题的年轻妹纸推向风浪口,“炒作王”“奇葩”“跌落谷底”等字眼的新闻又出现了,一下子把一个创业失败的年轻人打到了谷底。
作为生意人企业家,谁能保证一家公司一定能走到最后?但这个人人口中喊着互联网、创业的时代,成功融资就代表了成功,公司做不下去了就等于了人生的失败,而不是这一次的经历的失败,这不是逻辑有问题吗?能对事不对人吗?所以我说,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利欲熏心的媒体人,就没有想过如果这个青年玻璃心,承受不住因各种新闻舆论而造成的压力而做出自残行为吗?最后责任归咎于谁?肯定不是媒体,是现在的年轻人的承压能力不行吧。
今天端午节,看到了一个人在群里分享一个文章,是一个儿子300多天用相机记录父母相处的瞬间,里面的画面挺暖心的。但我想说,这篇文章我可能在半个月前就看过了,不同的渠道。又在昨天看到新浪微博上面一些娱乐新闻说杨幂与刘恺威离婚的事情似乎坐实的文章,我点进去一看,发现却是以前的旧闻拼凑一起炒冷饭,结果这文章被骂了。这两件事让我突然想到了,在信息传播这么发达的社会,我们接收信息的快慢程度又不同步,是不是有一天,信息的泛滥也是我们接触新事物的阻碍之物呢?
无无聊聊,胡思乱想,以上观点自觉得高大上,你们不同意的话,看看就好了~